生物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来源 :大舞台·教学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feng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挖掘出了一些能促使学生主体作用形成的因素,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的。
  
  一、激发兴趣
  
  兴趣在人的学习和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它是獲得知识,开阔眼界,调动思维活动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方法很多,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引言,激发兴趣
  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课堂教学的控制应重视导入的方法。导入的方法有好多种,例激疑导入法,解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幻映图式法。
  2、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生物学概念通常是比较复杂的,许多概念包含着很难看得见的生理过程,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我在讲授《肺的通气》一节时,用两个气球,锥形瓶,单孔橡皮塞,Y字形玻璃管自制了膈运动的模型,通过对这个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很好地感知了“膈”运动时,“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人说:“沉闷,凝滞的课堂氛是学生学习的坟墓”,因此创设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生物学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实物情境——参观,演示;语言情境;想象情境,模拟情境,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某种情境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感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血液循环》一节的出血的初步护理时,就运用了情境教学——让学生表演,道具很简单:三支笔,三条红领巾,三瓶浓度不同的高锰酸钾溶液,表演前先让学生看书5分钟,接着将6位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医生和出血者,课堂气氛在课收尾时达到了高潮。
  除上述的激趣方法外,还可通过实验激发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复习方法激发兴趣——通过直观教具复习法,通过实验复习法,谈话和抢答法,参与活动式复习法等等。
  
  二、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生物学内容是很大的一个知识体,其二是科学家们在思考生物学问题时,他的思维方式也是在不断改变。教师应该把生物学教成像“品尝”生物学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去闻,去鉴赏,或者说是去欣赏它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探究式的教学法。恰当地,正确地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在“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中,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法 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法,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有利于学生观察,操作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知识,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等是外部因素,内外因因素要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是使教与学能正确结合的桥梁。教师教学中通过启发讨论,使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后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不同脑筋的症结就在于缺乏问题意识,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发现问题。
  
  五、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创见性的问题
  
  问题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阀门”,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据此原因,我在各章节的教学中都设计了一些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创见性的问题,例:为什么冷天尿多,二氧化碳仅仅是废物吗,为什么给许多病人吸氧,胃液为什么不消化自身,人体中的铁为什么不生锈,为什么洗澡时间长,手上就起皱为什么夏天汗流得特别多,为什么小孩的脸蛋是红润的,右手为什么比左手力气大等等。
  以上只是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今后还应该在每节课上尽量让学生充分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宣化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政治制度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极具实践智慧的制度安排,在现代化的背景中与政治稳定有着极大的相关性,这种土地制度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进程中提供了其所需的政治稳定。尽管一般认为现代化会产生不稳定,而现代性才能导致稳定。但是正是由于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创制使得在现代化阶段的政治稳定成为可能。本文关注的是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与政治稳定的相关
期刊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必须还要加强,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挣扎着前进"来形容一点不会过份。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
期刊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的工作可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即要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工作。  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而且新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强调“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也就
期刊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是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创设好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好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
期刊
班主任是天下最小的主任,但其工作极复杂、艰辛、有趣,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艺术。班级管理要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初中班主任的班级教育管理可按年级分阶段,分时期管理,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及方法、途径都不尽相同。    第一阶段:过渡、养成期  从小学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基本上还保持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告别了小学“保姆式”的教育模式,从依赖家长和老师的被动从属地位向主动地位转化。同
期刊
目前,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所有教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教学的具体行为,寻求一种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适合学生自主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事实上,采用什么方式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有效教学谈谈笔者自已的粗淺见解,与同行切磋。  在思想
期刊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即文道结合的原则。这条原则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传道”,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行的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改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课改的关键。有人说教师是演员,也有人说教师是导演,不论怎样去解说,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这个多边活动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程
期刊
【摘 要】情景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语感,使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从而达到语文素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情境教学 语文素养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期刊
德育是学校教育之首,进行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常规的作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体现在学生的“写”这一方面,即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感受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丰富情感,陶冶情操。而教师对作文的“评”这一方面,则只是从作文技巧方面进行,忽略了其德育的功用。其实作文评语中的德育渗透同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学生在文章中出现的思想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批改评判作文时如加以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