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e3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效果。如何构建辅导员队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辅导员是大学生们最为接近的群体,也是他们最为直接和最为频繁的指导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角色面临着尴尬的现状,角色的错位、缺位、越位情况比较严重,“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救火员”、“保姆”、“传达者”等等都是辅导员真实现状的写照。这里面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使得辅导员的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位现象,致使辅导员的管理职责有所超越。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辅导员往往成为“代职者”,似乎任何部门都可以让其做事情,给人一种辅导员是“万金油”的感觉。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职责不明,造成辅导员认同感比较低,整天忙于具体事务,无暇顾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身,以工作的载体代替了工作的本质目的。
  2.辅导员培训缺乏
  辅导员在其自身的工作岗位上,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科学性、理论性、政治性强的工作,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规范的体系,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辅导员需要掌握其内在规律性,同时,还需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知识。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学生工作的新情况、新挑战也不断出现。这些都要求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作为辅导员自己,要主动适应现实要求,加强自身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工作。从现实情况看,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广度、深度还很不够。有的学校对辅导员有岗前培训,但在岗培训不够,或者有培训,但效果不佳。整体上,造成了辅导员队伍培训的缺乏,限制了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3.辅导员前途发展无制度保障
  辅导员前途问题一直是辅导员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如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当中,辅导员的前途出路无非校内校外两个层面。校内一是继续担任辅导员,二是分团委书记,三是转行政岗,四是转教学岗。从长远看,不可能大部分辅导员转行政或教学岗。同时,辅导员转岗的制度依据还比较缺乏。辅导员向外推荐固然拓宽了发展渠道,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层面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因为这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因此,要保持一支稳定、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合理流动、动态稳定。
  4.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要保持一支有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需要加强考核,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有调查表明,辅导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其工作影响不大,既不能鞭策表现一般的辅导员努力前进,也不能激励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继续努力。工作中的评优变成了轮流转。这一方面表明辅导员工作考核有其特点,不是很明显地能判断出谁优谁劣,另一方面暴露出我们的考核工作还不到位,考核、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科学、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1.准确定位,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要解决好辅导员所面临的尴尬角色定位,就应该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准确定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我们在强化辅导员奉献精神、责任心的同时,要将辅导员从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一些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的事务性工作剥离出去,使辅导员更加安心、专心从事本职工作,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育,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教学,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专题教育,即根据党组织的要求,通过党课和团课,向学生,特别是积极分子传授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三是日常的思想教育,即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及时通过集体会议和个别谈心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四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即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如勤工助学、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要理顺辅导员岗位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适当赋予辅导员相应的权力,责权利相统一。辅导员实行归口管理,避免多头管理和使用现象的出现。改变辅导员工作繁杂无序,带有随意性、机动性的工作状态,以科学的观念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而辅导员自身也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角色定位上要由事务性管理员向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转变。在工作方式上要由传统经验性向学习研究型转变,多总结、多思考,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2.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
  辅导员培训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针对当前辅导员培训工作力度、广度、深度不够的现状,要建立一套规范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实行岗前与在岗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培训相结合。坚持对新聘用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实行辅导员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在辅导员平时工作当中,要发挥好老辅导员传、帮、带的作用。对在岗的辅导员坚持定期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根据学生工作实际,定期开展常规培训,帮助辅导员提高理论水平。针对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技能。在开展培训的同时,要勇于“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内循环的困境,走出去开阔视野,与兄弟院校结成对子,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送辅导员骨干去国外考察学习,把辅导员放到国际大环境下,去思考学生工作,借鉴国外辅导员工作的有益经验。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提高自身学历。总之,对辅导员的培训,要加强重视,多层次,常规化、系统化,纳入学工主管部门的常规工作。
  3.健全机制,搭建辅导员发展平台。
  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健全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畅通出口。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有序流动”的原则,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营造一个辅导员工作有舞台、发展有平台、前途有保障的良好氛围,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针对辅导员队伍的今后出路,学校领导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起对应的考评制度,并让全体辅导员知道了解,解决群体困惑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政策明朗,辅导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知道自己今后的出路和前途是什么,才会安心工作,才能充分调动起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解决辅导员前途出路的根本途径。针对此,需要建立对应的制度保障,完善配套体系,比如辅导员职称评聘。机制的完善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4.规范考核,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建立符合实际,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考核体系,明确辅导员考核管理部门及其职责,有具体的考核细则、定期考核,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全方面、全方位考核辅导员。考核工作要落到实处,并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岗位聘任、津贴标准和职称晋升相挂钩。要改变辅导员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突出考核的作用,拉开优秀与一般、差的待遇、收入差距。笔者认为,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学生测评、同行测评、班主任(任课教师)测评,系部分管领导测评、学工处测评,在测评中由学工处牵头,分清系部、学工处考核的分工,突出学生测评的重要性。其次,创新做法。可以实行辅导员述职制度,由辅导员每年由向学生代表进行述职,学生代表进行现场打分,打分记入学生测评体系当中,并作为辅导员考核的重要依据。再次,要把考核结果切实纳入辅导员奖惩、转聘或继续担任辅导员的依据。只有考核切实发挥作用了,考核的指挥棒才能起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考核体系才会在辅导员心中树立起威信,才能起到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江苏省教育厅通报.第26期,2006年8月11日.
  [2]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3]亓正坤.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5月.
  [4]潘晴雯.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江苏大学学报,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
  [5]徐纪尊,张国勇.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第20卷第3期,2006年9月.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