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102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y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致肠壁缺氧损伤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有腹痛、便血及腹泻,严重者可致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中毒性休克,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现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102例诊断为I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老年晚期胃癌及复发性胃癌患者我国较多见,探讨有效、无痛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老年晚期及复发性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重要意义。近年出现的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high intensive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一种利用热能抗癌的物理疗法。本研究总结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用HIFU治疗44例老年晚期及复发性胃癌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期刊
患者女,61岁,因反复便血8年余入院.患者于8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血与粪便相混,2~3次/d,量少,伴里急后重.当地医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2个月后症状缓解.4年前,患者再次便血,行结肠镜检查示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点片状出血,糜烂,浅溃疡形成,血管纹理模糊。
期刊
目的 定量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外周血血浆DNA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及5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血浆样本,采用微量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DNA,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血浆DNA含量,比较分析血浆DNA水平与AP的临床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SAP组、MAP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D
患者男,76岁,农民,因"大便带血一年余,进食梗噎感伴消瘦1个月余"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一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带血,鲜血,量少,血和粪便混杂,一直未予诊治,1个月来自感进食梗噎,仅能进流质饮食,伴体重减少十余斤,无腹痛,无发热,无呕吐.患者十余年前因牙龈鳞癌行手术治疗.体检: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块.肛门指检:直肠距肛门2 cm可及肿块,指
期刊
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为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以口唇黏膜及四肢末梢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4年至2009年国内报告的155例PJS病例.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期刊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广西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高暴露是该地区HCC高发的主要原因[1].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sir,NER)在修复AFB1诱发的DNA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着色性干皮病基因C(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C,XPC)
期刊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临床特点之间的差异,为提高对老年UC患者的诊治水平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998年至2009年214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学资料,通过自设量表建立数据库,以发病年龄≥60岁作为分组标准,分为老年组28例和非老年组186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采用Log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遗传、生活环境及人体代谢相关的疾病.NAFLD涉及多基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肪酸代谢、炎性细胞因子相关的基因都可能与NAFLD有关.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被认为是NAFLD的发生因素之一.脂联素受体(adiponectin receptor,AdipoR
期刊
泮立苏(泮托拉唑钠)由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自行研发上市,作为国内泮托拉唑产品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十年的拼搏和努力,泮立苏在抑酸药市场赢得了信誉,在国内消化领域树立了优秀的品牌。由《中华消化杂志》和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泮立苏上市十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在2010年1月拉开帷幕。
期刊
食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发展隐匿、进展快、预后差[1].我国是食管癌的多发国家(占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又是死亡率较高的国家.近年来,尽管食管癌的临床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其恶性程度高,术后或放疗后复发率仍较高,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探讨食管癌发生和发展、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寻求食管癌诊断和治疗的有效分子靶标尤为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