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筑梦为民居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r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说过:“不管要到哪一个国家,只要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认识吴良镛。”
  今年2月刚刚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吴良铺老先生,今年整整90岁了。这位九旬老人满头银发,两道白眉,圆圆的脸上永远带着敦厚温和的笑容。
  如今吴老先生仍坚持站在讲台上授课,“精力旺盛”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们对他的评价。“身体再好一点的话,能参加更多工作。”他笑眯眯地说。可见这位为建筑事业奋斗了七十载的老者对工作仍充满了激情。
  流离失所早立志
  1922年,吴良镛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幼喜爱文学、美术,兴趣广泛,读书刻苦勤奋。他出生与成长的南京门西地区,邻近“十里秦淮”。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集文化、商业、服务业和专业化加工为一体的繁华地区,然而从1911年起就开始迅速衰落。吴良镛的家也没有逃过这悲惨的境遇。
  少小时的吴良镛,目睹了收账人揭走自家屋瓦。当时,妹妹正在发着高烧,无奈之下,一家人只好被迫告别祖居,遭受流离失所之痛楚。1937年南京沦陷前,吴良镛随兄长匆匆离开南京,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
  “刚刚交完大学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的考卷,就听到防空警报响起,日本人的战机突然来袭。”吴良镛回忆起1940年7月在母校重庆合川二中参加考试的情景,“当时我们赶紧躲到防空洞里,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碎片、灰土不断在身边落下来。当我们从防空洞出来时,发现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的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就在这场轰炸中,吴良镛非常敬重的国文教员戴劲沉不幸遇难。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经历促使吴良镛在内心早早地树立了“谋万人居”的伟大理想。他悲伤地告别合川,临行前默默许下宏愿,“将来要从事建筑行业,重新修整惨遭蹂躏的城乡”。这一年,吴良镛只有18岁。
  其实早在吴良镛10岁时,心中就已有“将来要搞一座建筑”的想法了。在吴良镛的表姐李玉清的记忆里,有一件事她至今难忘。“大约是吴良镛lO岁的时候,我爷爷召集一伙不大不小的男丁,在家中像开会似地讨论以后要做什么。”当时表兄弟及堂兄弟们轮流发表“演讲”,有当东家开店的,有当先生教书的等等。轮到吴良镛时,他竟然说自己想搞一座建筑。“我爷爷当时是既气又乐,气的是吴良镛说要搞建筑,当时并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知道。乐的是,毕竟是孩子,说话不着边际。”李玉清说,当时爷爷就斥责了吴良镛,说搞什么建筑,那就是去当泥瓦匠,跟泥土打交道,没出息。
  一句戏言,哪想日后能成真!李玉清称,其实,幼年时,吴良铺所居住的周围,都是古典的园林式建筑。无论是外公家的房屋建筑,还是他自家的房屋,都给小吴良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为他以后搞建筑,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灵感。李玉清记得,少年吴良镛表现出少有的聪明,好学好问,学习从来不用人督促,每天早起打扫完毕就会读书,还特爱对着新房子老房子发呆。
  1940年,吴良镛出人意料地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如愿学习建筑系。这期间,在重庆中央大学图书馆的暗室里,吴良镛看到了一批越过“驼峰航线”运来的国外建筑杂志缩微胶卷。他惊讶地发现,同样饱受战乱侵扰的西方建筑界并未无所作为,而是信心百倍地放眼未来,致力于战后城市重建和住宅建设的研究。国破山河在。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景如同一道划破黑夜的闪电,照亮了吴良镛的心,而“重建”这个概念,也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
  满腹质疑谋“人居”
  “年轻的时候,我曾在书本上了解到,西方城市有交通拥挤、住宅缺乏、失去自然等毛病,当时天真地认为,这些跟中国没什么关系。”吴良镛回忆说,“直到怀着满腔热情从海外回国参加建设时,我都依然认定所谓的‘城市病’只属于西方国家,中国不仅可以避免,而且还能建设得更好。”
  “但,”他又说,“那时候的想法实在太天真了。”
  随着旧中国民生凋敝的影像在一批批拔地而起的新建筑、一座座百废俱兴的新城市身后渐渐淡去,吴良镛的心头却萦绕着日益浓密的困惑:现实和理想呈现出较大偏差。吴良镛认为,数十年间,中国城乡变化虽然巨大,却并没能绕开“城市病”。
  吴良镛常说,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土木的历史”,因此,中国古建保护比西方更为不易。但让吴良镛感到揪心的是,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有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好的拆了、烂的更烂;古城毁损、新城凌乱。而且,城市同质化严重,千城一面现象尤为突出。
  更让吴良镛愤慨的是,近年来国际上一批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对我国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未经消化的舶来品,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和肌理,导致有的城市成为外国建筑师标新立异的建筑设计实验场。”
  因此,吴良镛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我们不是不能借鉴西方建筑,只是不能照搬照抄,拾人牙慧。”他说过,北京有可能成为“二手货城市”。他痛惜北京旧城以剃光头的速度和方式进行改造,“已经像一个瘌痢头……出现一片片‘平庸的建筑’和‘平庸的街区”’。他警告北京的旧城已经出现了开发过度的倾向,而作为越文化代表的绍兴也是如此,他说绍兴不难进行整体保护,甚至有条件申请人类文化遗产,但决策者却偏偏按捺不住“寂寞”去赶时髦。令他难过的,还有济南、福州、桂林、昆明……
  当一些人对所谓全球最新的流行理念拳拳服膺时,吴良镛却是满腹质疑。他禁不住频频发问;我们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他期待人们明白:“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只有每个人都投身参与,才能拥有健康的居住环境。
  他的声音、他的努力,很多人听到也看到,并且心有戚戚焉。
  践履笃实攀高峰
  北京菊儿胡同有一个41号院,原本是一座寺庙衍生出的大杂院,也是菊儿胡同最破的地方。40多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00米处。随着人口增加,院子里逐渐盖满了小棚小房,几乎没有转身之地,危房、积水、漏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里的居民。
  20世纪80年代,北京开始展开危旧房改造项目。但是,菊儿胡同属于古都风貌的保护范围。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不仅如此,项目不大、费用不高,牵涉面却不少等问题使得很多设计单位都不愿碰这类项目。后来,北京市房改办找到了吴良镐。出乎意料的是,吴良镛对于这个建筑面积仅2700多平方米、设计费用仅1万元的项目显示出了极大热情。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可以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点的补丁,或者绣上图案。”吴良镛一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其实,从1978年起,吴良镛就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整治进行研究了。他认为,北京旧城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 “最后结晶”。因此,北京的旧城改造,小仪婴满足玑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要创造一种社会住宅。因此,他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在这场“有备之战”中,吴良镛的理论在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中得以充分腱现。
  据吴良镛的助手左川回忆,菊儿胡同方案在审批时费尽周折,前后审查了七次之多。但吴良镛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到了施工图阶段,光图纸就出了95张。
  如今,改造后的菊儿小区里,精心保留了原有的树木。整洁统一的二层、三层小楼自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丝毫不觉得突兀。一进套一进的小院子,面积虽然不大,却并不觉得压抑。这样一座“类四合院”,完全没有高楼大厦那种冰冷、孤立的感觉。“大爷…‘大妈…‘叔叔…‘阿姨”……邻里间出来进去的都打声招乎,有了困难也相互帮助。情境间,生活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北京城,而这也恰恰体现出吴良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铺倡导的“有机更新”理念,延续了城市原有的历史环境,对于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来说,可谓探索了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路子。1992年,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
  大海波涛现代人
  事实上,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学,吴良镛都受了粱思成和林徽因这对才子佳人不少的熏陶。
  上大学期间,吴良镛在校刊《建筑》上发表了题为《释“阙”》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思成欣赏他的才华,让他到自己身边协助工作。“在梁先生身边工作,有机会看到他从国外带来的建筑领域的最新资料,这让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不少建筑学知识。”说剑恩师粱思成,吴良镛充满感激之情。
  抗战胜利后,刚毕业两年的吴良镛应梁思成之约,协助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自此,揭开了新中国建筑教育的新篇章。1948年夏天,梁思成推荐吴良镛到美国匿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吴良镛,开始探索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其问曾获罗马奖金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竞赛荣誉奖,在美国建筑界崭露头角。
  吴良铺始终记得去美国前夕,粱思成写好推荐信,让林徽因看到了,她提笔动予修改起来,说:“对良铺的介绍应该这样来写——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病魔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
  和恩师一样,吴良镛的刻苦也为人称道。他曾经每天凌晨4点起床工作,奋战两个多小时,再草草地眯瞪一会儿,就带上人备好的午餐准时上班。
  除了坚持理论与实践甲行并进外,吴良谛还在建筑与绘画上实现“两种平行的学刊”。绘画是建筑学刊的必修课,但他“并不满足于建筑表现技术的学习,而是希望从习画中加强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良镛兄作画,观察精微,表达准确,敏锐的感觉巾仍不放松理性的刻画。”著名画家吴冠中这样点评他的艺术才华。
  在与研究生淡治学时,吴良镛说,这个时代应该能产生好的建筑与城市,但事与愿违。他希望学建筑、学规划的人,要坚持把科学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形象创造相结合。他告诫学了们小必怨天尤人,而是要反求诸己,“应该说我们的水平还不高,我们创造性还不够”。
  1949年6月,沙里宁在接受《底特律论坛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吴良铺:“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围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面对前路,吴良镛至今依然表现出内心的坚定不移,“术来不可限最,难于管窥,要有人海波涛现代人’的胸怀去开拓进取”。
  “镛,古乐器,奏乐时表示节拍的大钟。”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斛释。如今,吴良镛已经敲响了中国建筑文化伟太复兴的钟声,余音至今萦绕耳际。
其他文献
朱碧芳是谁?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她首先是女人,其次才是‘女王’。”  凡事见到她的人第一个印象就是:这是个美丽的女人。美丽的五官,得体的服装。或许一开始你很难把这个优雅的女人同员工200多人,每年服务数十万人次,生意额达3亿加元的东亚旅行社联系起来。然而她举手投足间的风度,言谈中的睿智,特别是微笑中散发出的桂馥兰馨般的气质又让人不得不信服。这是个在事业上颇具杨门女将风范的“女王”。正是这样一
期刊
提起浙江,会联想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提起嘉兴,会联想到温庭筠的“雨涨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而提起徐磊,几乎没有人能联想到什么。正是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在过去的五年,书写了一部名叫“南派三叔”的传奇。  “50年前,长沙镖子岭。4个土夫子正蹲在一个土丘上,所有人都不说话,直勾勾地盯着地上那把洛阳铲……”2007年,一部《盗墓笔记》横空出世,不仅震动了整个网络,也令中国文坛心
期刊
当张曼玉穿着华丽的旗袍行走在昏暗的走廊里,寂寞的背影拉伸在墙角。在柔和的灯光下,在销魂的爵士乐中,华丽的旗袍包裹着寂寞的灵魂,张曼玉的神情落寞而迷惘。  再没有哪种服装能够像旗袍一样,将女性的妩媚典雅与山水的韵律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内敛而不张扬,沉静而不轻飘,一袭风华绝代,万种佳人风情。  从历史中走来的绰约风姿  旗袍,本是袍服中的一种。与中原地区流行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的袍服不同,以满族为代表
期刊
百年之内的全球第三次超级产业革命业已取得的先导性技术突破,有可能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的内生性动力。而美国依然领先的研发基础、金融服务优势以及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亦有可能使得美国在占据此次超级产业革命制高点的同时,重新切割全球分工与财富版图。中国既需要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全面突破,更应培育一批能够引领超级产业革命的企业。  毋庸置疑,全球经济依然处于“二战”以来不确定性最密集的困难
期刊
同志们,原来我讲好的是,十个八个人在一起座谈,随便讲点什么。结果,这个架势一摆(指安排季先生坐在台上),非高高在上不行了。在车上我跟他们说,讲什么东西,希望先听听大家的意见,他们说讲一讲文化什么的和跟你们学院有关系的一些事情。刚才杨院长也说了,不是什么正式的报告。我就根据在车上那个几分钟的灵感,来谈一点我的感想。  大家知道,我并不是搞什么文化思想的,我是搞西洋文学的,后来乱七八糟的搞点语言、文化
期刊
有迹象表明,百思买(Best buy)重返中国市场的计划并未完全搁浅。  记者近日独家获悉,百思买旗下自有品牌影雅、箭鱼与新七天电器网签订了为期数年的独家授权网络销售代运营协议,开始在中国市场拓展电子商务渠道。据了解,百思买的自有品牌此前只在五星电器的门店销售,后者是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之一,于2006年被百思买收购。  此举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百思买“曲线回归”,意在为后续开设实体店、重返中国市场作
期刊
“中国人抱团,全世界尊敬!”  冯军面对台下800多个企业家大喊:“大家都和周围的人多交换名片,我们抱团,一起‘走出去’”。  台下的人纷纷响应,喊着口号。有的人情绪激动地站起来振臂高呼。  这略显狂热的一幕,出现在2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的爱国者国际化联盟大会上。这次大会旨在吸引企业家们参加3月24日以比利时为首站的欧洲市场开拓行动,并充分运用了冯军擅长的“精神激励法”。有人形容,现
期刊
今年2月27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注定聚焦在美国。不管是美国西海岸洛杉矶举行的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还是在美国东海岸奥兰多举行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全明星赛,都是群星闪耀,璀璨非凡。而作为中国人,我们的目光聚焦的不是奥斯卡的红地毯,而是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学奖的揭晓。在1983年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获得此奖项后,首位中国公民王澍也站在了世界建筑界的最高领奖台上。  获得世界
期刊
“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这些尖端的发明,都和一个叫做“谢家麟”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谢家麟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2012年2月14日,92岁高龄的他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和一同获奖的吴良镛一样,谢家麟也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他们似乎一样有着和年龄不相符的精神劲儿。和其他安享晚年的
期刊
为加强内地企业与香港和外国商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为两地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月28日与香港中国商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签署备忘录后,作为全国工商联在香港的对口联系单位,香港中国商会将协助工商联会员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为他们提供金融、法律、税务、上市、高端培训、企业形象推广等服务。全国工商联和香港中国商会还将组织联合调研、培训、考察、研讨等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