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中药内服法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jie2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IBS-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西医疗效欠佳,易复发,且不良反应较多。而中医药治疗IBS-D具有独特之处,近年来中医内服疗法成为临床新的治疗方向,其在治疗IBS-D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分析近5年中药内服法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的文献,探讨中药内服法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疗效及优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基础,以供临床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大鼠额叶、海马、下丘脑和杏仁核脑区μ-阿片受体(MOR)基因的分布与表达变化,探讨舒郁胶囊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复制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郁证大鼠模型并用舒郁胶囊和纳洛酮进行药物干预,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别对大鼠不同脑区MOR基因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PMS肝气郁证模型组大鼠海马、额叶、下丘脑、杏仁核组织MOR基因过量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MS肝气郁证模型组大鼠比较,纳洛酮组额叶组织MOR基因表达无改变,差异
目的观察益肾解毒合剂联合地塞米松、盐酸氮芥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聊城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住院的慢性肾炎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盐酸氮芥方案,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益肾解毒合剂,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24 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