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1868 -1940),法国画家和图形艺术家。对生活场景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他能把所观察到的景象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表达,他对生活充满热爱,在画面上将诗意化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维亚尔对绘画的执著、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纯朴、真实淡雅的生活向往和他的思想、他的精神,都毫无保留地完全展现在自己的画面中,惟妙惟肖。他的画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印象,娴熟于色彩中间调子的运用,画面装饰性效果突出,在一系列静物作品中表现得炉火纯青。
关键词:室内静物;用笔;纳比画派;色彩主观化
维亚尔在巴黎茱丽安学院求学期间结识了皮埃尔·博纳尔、保罗·塞律西埃和莫里斯·德尼,与他们组成称为“纳比派”的象征主义画派团体。作为内景主义画派领袖之一,纳比画派的代表人物,这一点未必众所周知,人们所了解到的纳比画派必定所知晓的是博纳尔。然而,维亚尔与博纳尔相较几乎毫不逊色,他的作品只是被私人收藏,许多理论著作还没有完整地整理于世,本文以维亚尔表现日常生活的绘画题材及室内静物创作为切入点对他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维亚尔艺术作品产生的背景探析
19世纪70年代,爱德华·维亚尔出生于法国中东部的索恩-卢瓦尔省的古伊索(Cuiseaux)。从小家境富裕,父亲是海军军官,可惜好景不长,在他15岁时父亲逝世。他由生长在裁缝世家的母亲养育,妹妹玛丽嫁给了维亚尔的同学鲁塞尔,这在维亚尔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玛丽与母亲一起从事裁缝工作,维亚尔的哥哥亚历山大,任军职。1877年移至巴黎,从小生活在母亲身边,是维亚尔成长过程中,受教育方面唯一的强力支撑。生长在制衣世家,受熏陶于色彩斑斓的服饰颜色,为维亚尔对绘画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他的作品中多数是以织绣女人为主题。1885年他与鲁塞尔一起到画家第欧根尼·马亚尔(Diogene Maillart,1840-1926)的工作室学习绘画。1886年3月,维亚尔进入了朱利安美术学院(the Academie Julian),师从托尼·罗伯特·弗勒里(Tony RobertFleury),报考巴黎美术学院三次,随后被朱利安学院录取。这时与勃纳尔初识,第二年在塞律西埃与德尼的劝导下成为了那比派的一员,并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杰罗姆画室作画,但是一个半月后离开了。维亚尔认为在工作室里整日对着古典雕塑的素描学习古典绘画几无长进,决议到法国卢浮宫接受更好地学习。天生的优质条件和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决定了维亚尔想要有更高的进步。之后他对学院派艺术持反对态度,创造的作品呈造型单纯化,并与装饰性色面结合,描绘出了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画面光线。
1899年,纳比派开展了最后一次的作品展览,很受艺术界的关注。维亚尔在20世纪末的艺术风格相对比较保守。1 9 1 0到1930年代,他也不太发表新的创作。
1 9世纪初,艺术创作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由原来的风格转化为艺术与装饰的融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流行的趋势。1938年,在他去世之前两年,巴黎的装饰美术馆举行他作品(1890~1910)的大规模回顾展,他的艺术作品在新一代的青年中反响非凡。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站在艺术浪潮最顶端的印象派及后印象主义的突出成就,使19世纪末在艺术领域活动为期十年的纳比派不为人们重视,很多美术评论家的著作里纳比派只是被笼统的介绍,在西方美术史中被称为“亲情主义”的画家爱德华·维亚尔更是一度被忽视。在2004年巴黎大厦宫国家画廊为维亚尔举办了作品回顾展,人们重新认识了维亚尔。
二、维亚尔艺术特色分析
维亚尔受到了纳比派的绘画理念影响,从美和装饰的立场出发对自然界进行再一次定义,追求有表现力的色彩和富于节奏动感的形体关系。在纳比画派创立时不长之时一度运用纯度比较高的颜色去表达内心的情感,这也是他画面当中为主的主观色彩,而不是遵循客观存在的固有颜色进行创作。后来又学习和借鉴了印象派的画面效果和笔触,即色彩和用笔。学习印象派大师的碎笔法去处理画面,通过重复叠加色彩和点彩的笔触相互融合,变化丰富、色彩饱满的作品就是这样形成的。另外,维亚尔还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即日本浮世绘艺术。浮世绘独特的画面表达方式,特异的色调和丰姿深深地影响着维亚尔,比如套色多寡,艺术装饰性更强的构图形式,勾勒精简的线条组成,平涂的色彩鲜明却互不混淆,画面平面化不加阴影的处理等。
(一)色彩主观化的画面美感分析
在爱德华·维亚尔的创作中,印象派的大师高更和象征主义者马拉美的理念和思想对其影响非常大,象征主义的研究从此开始。例如在纳比期间,他运用非常强烈的、单纯的、响亮的对比色或互补色,去表现一种夸张却又令人非常轻松舒适的感觉。维亚尔所采用的色彩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固有存在的色彩,而是几乎来自维亚尔大脑主观意识所支配的色彩,形成一种透亮、纯一的素描关系与色彩关系对比非常稳定和谐的主观用色。这正是早期维亚尔作品中被评为“亲和主义”绘画者的缘故之一。在他1921年创作的作品《沐浴阳光的房间》中,整个画面空间感十足,主题明确,都是作者主观处理的丰富色彩,窗户、柜子、沙发、墙壁、桌椅、地板等静物,画面以中黄色为主调,阳光灿烂和睦,给人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画面中只有一个独立坐着一个女孩,却并未给人孤独的感觉,而是一种亲切和谐的画面,温馨自然。
1931年创作的《桌子上的花》构图形式巧妙,物体造型大体以各种几何形状为主,主绿色调,背景和桌面的色彩是反复叠加的效果,运用红色、黄色点缀,明艳饱满,红色的花朵象征着热情和正能量。他没有写实地刻画每一处物体,而是以主观色彩来表现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正反映着维亚尔内心对绘画的激情和执著,他把所感所想毫不保留地体现在画面中,这也充分证实了维亚尔不会受到任何的质疑用色主观化的观点。 (二)画面平面化用笔和装饰性美感分析
维亚尔早期的创作中不使用油画布,而是采用具有强烈吸附力的卡纸,这种画面形成一种粗糙的效果,和谐暗柔的“高级灰”色调,画面不张扬却显得高贵华丽。在静物、风景、画面人物的造型上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全面突破传统古典的绘画风格,形成自己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自由勾勒的熟悉的线条组成在画面当中形状各异、没有立体的效果,有一种强烈的装饰性美感。他使用印象派的绘画笔触使用大块的颜色,并且把物体的外形轮廓虚化,形成一种隐约、含蓄、朦胧的画面感,使观看者对维亚尔的作品产生一种象征意义和充足的想象空间。他在1981创作的《红色窗帘》中构图大胆有新意,表现自身日常生活的景象。画面中的餐桌,桌面的衬布和静物、墙面,以及画面中的蓝衣小孩均是以色彩平铺的表现手法去体现,没有任何传统绘画的空间、阴影、明暗关系及光线特征。他在1902年创作的《侧门》,以土黄灰色调为主调,画面中郊区的室里室外结合的宽阔场景,白墙,墙左膀的门,透过门能感受到外边的风景,墙的右侧是一颗黑色的大树,一眼望去,依稀能见到远处的房屋、草地、树林和天空。平涂式的用笔潇洒自如,几乎能感受到维亚尔创作时毫不犹豫、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快感。早期作品中这种形式风格的作品《棚架前的妇女》《青梅》《野兔》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类似的感觉。这与维亚尔本身热情缜密的性格有相当大的联系,他爱生活,爱家人,爱他身边的一切事物,都表现得那么美好,他内心的情感都用他自己的颜色来抒发,创作出一种相当温馨温暖的画面,给人一种生活如此美好的小资情调。
三、结语
维亚尔在一生当中作创作出大量的艺术作品,涉猎的范围很广,包括人物、风景、静物,等等,每一次的创作无论大小都是呕心之作,他在艺术道路上始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管世人对自己有何人褒贬看法,有怎样的不认可,他都坚持自我,对艺术保持高度的热忱和激情,这是所有艺术人员最应该有的艺术态度和品质。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维亚尔去世20几年后,维亚尔个人大型回顾展前来参观的人数寥寥无几,他没有得到丝毫的肯定和赞扬,反而有很对人对维亚尔的蔑视和诋毁,他还被大众当成是当时法国艺术界里的耻辱,是对艺术思潮的懈怠。到了21世纪初期,维亚尔的个人回顾展再次在法国巴黎大皇宫国家画廊沙龙隆重举行,这一次展览前来参观的人不计其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响,由此也重新确立了维亚尔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直到今天,维亚尔的艺术创作在纳比画派中的地位几乎跟博纳尔是一致的,他更“亲情主义”的代名词,流芳百世。
维亚尔曾说过,“艺术应该是精神的创造物”,他对艺术的执著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回首维亚尔一生创作历程可知,一个人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磕磕碰碰的曲折,尽管不尽人意,也要始终坚持。
参考文献:
[1]卢家华.维亚尔静物风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2]张晓叶.维亚而[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
[3]姚钟华.法国印象派绘画[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4]张隆基.世界美术家画库之维亚尔[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钟海鲜,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关键词:室内静物;用笔;纳比画派;色彩主观化
维亚尔在巴黎茱丽安学院求学期间结识了皮埃尔·博纳尔、保罗·塞律西埃和莫里斯·德尼,与他们组成称为“纳比派”的象征主义画派团体。作为内景主义画派领袖之一,纳比画派的代表人物,这一点未必众所周知,人们所了解到的纳比画派必定所知晓的是博纳尔。然而,维亚尔与博纳尔相较几乎毫不逊色,他的作品只是被私人收藏,许多理论著作还没有完整地整理于世,本文以维亚尔表现日常生活的绘画题材及室内静物创作为切入点对他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维亚尔艺术作品产生的背景探析
19世纪70年代,爱德华·维亚尔出生于法国中东部的索恩-卢瓦尔省的古伊索(Cuiseaux)。从小家境富裕,父亲是海军军官,可惜好景不长,在他15岁时父亲逝世。他由生长在裁缝世家的母亲养育,妹妹玛丽嫁给了维亚尔的同学鲁塞尔,这在维亚尔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玛丽与母亲一起从事裁缝工作,维亚尔的哥哥亚历山大,任军职。1877年移至巴黎,从小生活在母亲身边,是维亚尔成长过程中,受教育方面唯一的强力支撑。生长在制衣世家,受熏陶于色彩斑斓的服饰颜色,为维亚尔对绘画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他的作品中多数是以织绣女人为主题。1885年他与鲁塞尔一起到画家第欧根尼·马亚尔(Diogene Maillart,1840-1926)的工作室学习绘画。1886年3月,维亚尔进入了朱利安美术学院(the Academie Julian),师从托尼·罗伯特·弗勒里(Tony RobertFleury),报考巴黎美术学院三次,随后被朱利安学院录取。这时与勃纳尔初识,第二年在塞律西埃与德尼的劝导下成为了那比派的一员,并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杰罗姆画室作画,但是一个半月后离开了。维亚尔认为在工作室里整日对着古典雕塑的素描学习古典绘画几无长进,决议到法国卢浮宫接受更好地学习。天生的优质条件和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决定了维亚尔想要有更高的进步。之后他对学院派艺术持反对态度,创造的作品呈造型单纯化,并与装饰性色面结合,描绘出了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画面光线。
1899年,纳比派开展了最后一次的作品展览,很受艺术界的关注。维亚尔在20世纪末的艺术风格相对比较保守。1 9 1 0到1930年代,他也不太发表新的创作。
1 9世纪初,艺术创作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由原来的风格转化为艺术与装饰的融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流行的趋势。1938年,在他去世之前两年,巴黎的装饰美术馆举行他作品(1890~1910)的大规模回顾展,他的艺术作品在新一代的青年中反响非凡。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站在艺术浪潮最顶端的印象派及后印象主义的突出成就,使19世纪末在艺术领域活动为期十年的纳比派不为人们重视,很多美术评论家的著作里纳比派只是被笼统的介绍,在西方美术史中被称为“亲情主义”的画家爱德华·维亚尔更是一度被忽视。在2004年巴黎大厦宫国家画廊为维亚尔举办了作品回顾展,人们重新认识了维亚尔。
二、维亚尔艺术特色分析

维亚尔受到了纳比派的绘画理念影响,从美和装饰的立场出发对自然界进行再一次定义,追求有表现力的色彩和富于节奏动感的形体关系。在纳比画派创立时不长之时一度运用纯度比较高的颜色去表达内心的情感,这也是他画面当中为主的主观色彩,而不是遵循客观存在的固有颜色进行创作。后来又学习和借鉴了印象派的画面效果和笔触,即色彩和用笔。学习印象派大师的碎笔法去处理画面,通过重复叠加色彩和点彩的笔触相互融合,变化丰富、色彩饱满的作品就是这样形成的。另外,维亚尔还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影响,即日本浮世绘艺术。浮世绘独特的画面表达方式,特异的色调和丰姿深深地影响着维亚尔,比如套色多寡,艺术装饰性更强的构图形式,勾勒精简的线条组成,平涂的色彩鲜明却互不混淆,画面平面化不加阴影的处理等。
(一)色彩主观化的画面美感分析
在爱德华·维亚尔的创作中,印象派的大师高更和象征主义者马拉美的理念和思想对其影响非常大,象征主义的研究从此开始。例如在纳比期间,他运用非常强烈的、单纯的、响亮的对比色或互补色,去表现一种夸张却又令人非常轻松舒适的感觉。维亚尔所采用的色彩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固有存在的色彩,而是几乎来自维亚尔大脑主观意识所支配的色彩,形成一种透亮、纯一的素描关系与色彩关系对比非常稳定和谐的主观用色。这正是早期维亚尔作品中被评为“亲和主义”绘画者的缘故之一。在他1921年创作的作品《沐浴阳光的房间》中,整个画面空间感十足,主题明确,都是作者主观处理的丰富色彩,窗户、柜子、沙发、墙壁、桌椅、地板等静物,画面以中黄色为主调,阳光灿烂和睦,给人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画面中只有一个独立坐着一个女孩,却并未给人孤独的感觉,而是一种亲切和谐的画面,温馨自然。
1931年创作的《桌子上的花》构图形式巧妙,物体造型大体以各种几何形状为主,主绿色调,背景和桌面的色彩是反复叠加的效果,运用红色、黄色点缀,明艳饱满,红色的花朵象征着热情和正能量。他没有写实地刻画每一处物体,而是以主观色彩来表现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正反映着维亚尔内心对绘画的激情和执著,他把所感所想毫不保留地体现在画面中,这也充分证实了维亚尔不会受到任何的质疑用色主观化的观点。 (二)画面平面化用笔和装饰性美感分析
维亚尔早期的创作中不使用油画布,而是采用具有强烈吸附力的卡纸,这种画面形成一种粗糙的效果,和谐暗柔的“高级灰”色调,画面不张扬却显得高贵华丽。在静物、风景、画面人物的造型上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全面突破传统古典的绘画风格,形成自己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自由勾勒的熟悉的线条组成在画面当中形状各异、没有立体的效果,有一种强烈的装饰性美感。他使用印象派的绘画笔触使用大块的颜色,并且把物体的外形轮廓虚化,形成一种隐约、含蓄、朦胧的画面感,使观看者对维亚尔的作品产生一种象征意义和充足的想象空间。他在1981创作的《红色窗帘》中构图大胆有新意,表现自身日常生活的景象。画面中的餐桌,桌面的衬布和静物、墙面,以及画面中的蓝衣小孩均是以色彩平铺的表现手法去体现,没有任何传统绘画的空间、阴影、明暗关系及光线特征。他在1902年创作的《侧门》,以土黄灰色调为主调,画面中郊区的室里室外结合的宽阔场景,白墙,墙左膀的门,透过门能感受到外边的风景,墙的右侧是一颗黑色的大树,一眼望去,依稀能见到远处的房屋、草地、树林和天空。平涂式的用笔潇洒自如,几乎能感受到维亚尔创作时毫不犹豫、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快感。早期作品中这种形式风格的作品《棚架前的妇女》《青梅》《野兔》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类似的感觉。这与维亚尔本身热情缜密的性格有相当大的联系,他爱生活,爱家人,爱他身边的一切事物,都表现得那么美好,他内心的情感都用他自己的颜色来抒发,创作出一种相当温馨温暖的画面,给人一种生活如此美好的小资情调。

三、结语
维亚尔在一生当中作创作出大量的艺术作品,涉猎的范围很广,包括人物、风景、静物,等等,每一次的创作无论大小都是呕心之作,他在艺术道路上始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管世人对自己有何人褒贬看法,有怎样的不认可,他都坚持自我,对艺术保持高度的热忱和激情,这是所有艺术人员最应该有的艺术态度和品质。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维亚尔去世20几年后,维亚尔个人大型回顾展前来参观的人数寥寥无几,他没有得到丝毫的肯定和赞扬,反而有很对人对维亚尔的蔑视和诋毁,他还被大众当成是当时法国艺术界里的耻辱,是对艺术思潮的懈怠。到了21世纪初期,维亚尔的个人回顾展再次在法国巴黎大皇宫国家画廊沙龙隆重举行,这一次展览前来参观的人不计其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响,由此也重新确立了维亚尔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直到今天,维亚尔的艺术创作在纳比画派中的地位几乎跟博纳尔是一致的,他更“亲情主义”的代名词,流芳百世。
维亚尔曾说过,“艺术应该是精神的创造物”,他对艺术的执著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回首维亚尔一生创作历程可知,一个人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磕磕碰碰的曲折,尽管不尽人意,也要始终坚持。
参考文献:
[1]卢家华.维亚尔静物风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2]张晓叶.维亚而[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
[3]姚钟华.法国印象派绘画[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4]张隆基.世界美术家画库之维亚尔[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钟海鲜,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