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miR-184体外转染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的影响

来源 :国际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l1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携带miR-184的重组腺病毒(ADV-miR-184)体外转染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的影响.方法 ADV-miR-184在293细胞中扩增、纯化并滴定病毒滴度;ADV-miR-184体外感染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采用细胞划痕法测定ADV-miR-184对HLE-B3移行距离的影响.结果 测定ADV-miR-184的病毒滴度为1.6×109 puf/mL;分别将ADV-miR-184以MO110、MO150、MOI100、MOI200、MOI500转染HLE-B3 72 h后,细胞移行距离随着ADV-miR-184的浓度增加而减少,MOI100组与MOI50组、MOI10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但与MOI200、MOI500实验组相比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MOI100感染细胞的移行距离在转染后24 h、48 h、72 h、96 h明显缩短(P<0.05).结论 ADV-miR-184可成功转染人晶体上皮细胞,并可抑制细胞的移行,提示miR可能参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过程。

其他文献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PCV的流行病学特点、自然病程、影像学特征、预后均与渗出型AMD不同.临床上主要通过特异性眼底表现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及鉴别.目前PCV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清,治疗方法主要
人类基因组长约2 m的DNA,通过与组蛋白构成染色质,而压缩进直径约6μm的细胞核内.高密度的染色质保护了脆弱的DNA不易受损伤,同时也成为需要DNA参与相关生物学过程,如转录、复制、修复和重组等的障碍.此时要使这些过程适时、定向和有序地进行,染色质结构的精确调控则成为问题的关键[1-3].本讲将重点介绍与此相关的染色质组织化、组蛋白修饰和组蛋白替换等表遗传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治疗棘手.近年来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感染和炎症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C/MΦ)是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在ROP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蛋白能量消耗指的是慢性肾脏病中发生的各种营养和代谢异常,是2007年由国际肾脏营养和代谢学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定义为机体储备蛋白和能量下降的状态.其诊断标准为:(1)血
期刊
早产儿的全身多个器官系统与足月儿之间存在诸多生理和病理学差异,早产儿在出生后不同时期的视网膜形态学呈现与足月者不同的特点,如黄斑中心凹较同龄足月产儿童厚,部分发生黄斑囊样水肿,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缩小;视盘和盘沿形态、大小等变化;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稍厚;视网膜血管分支少及颞侧血管角小等.这些形态学差异可能与相应的视觉功能差异有关。
肾移植已经成为绝大部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成功的肾移植可以使患者免于透析治疗.多数器官移植患者往往先经历一个长期透析过程,在此过程中,患者的心功能可受损,
期刊
应用CTLA4Ig或导入CTLA4Ig基因在动物器官移植中诱导了免疫耐受。其主要作用机制是CTLA4Ig可以阻断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阻碍第二信号的传递,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CTLA4Ig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大多数病例视网膜下积液可自行吸收,视力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迁延不愈,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目前临床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此病的重视和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其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药物、激光及各种新兴治疗方法的应用也使治愈率不断提高.本文就目前对该病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可行性治疗方案及其利与弊。
期刊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基础上发生肝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防治肝肾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0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性疾病.眼部累及较常见.有些患者以眼部为首发表现并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其诊断需要综合全身表现,临床误诊和漏诊也常发生.现对眼结节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