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闺蜜相亲相爱还是相爱相杀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ongji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安妮宝贝的成名作,不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是近期的热门之作。这部讲述了两个女生羁绊十几年友情故事的电影,同时也引爆了与“闺蜜”有关的一系列话题,那么,那些知名的民国闺蜜之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林徽因&冰心 文学祖母吐槽文学教母
  冰心(1900─1999)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童话文学史上,和中国的70后、80后长相厮守,在众多语文老师的讲述中,冰心始终是慈祥的“文学祖母”形象。殊不知,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女性文学界中,还有一位更为耀眼的教母级人物,她的名字叫林徽因(1904—1955)。
  从1933年9月27日开始,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2期至第10期,一直在连载一篇别有意趣的小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这是冰心老奶奶在不写童话时,写的一篇据说是跟林徽因较劲,至少也是在吐槽文学教母朋友圈内幕的小小说。
  从文章里透露的细节可以看到,冰心的笔法一点也不“童话”,极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她写道:


  时间是一个最理想的北平的春天下午,温煦而光明。地点是我们太太的客厅。所谓太太的客厅,当然指着我们的先生也有他的客厅,不过客人们少在那里聚会……
  我们的太太自己以为,她的客人们也以为她是当时当地的一个“沙龙”的主人。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须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来。在这里,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向往的一切。
  姑且不论在冰心小说中的春天沙龙里,在后来又描述了一些怎样的人物与语言,究竟是否影射过某某;无论如何,“文学祖母”吐槽“文学教母”的事件就此定格,后世读者也普遍认为二者就此结怨。其实,两位殿堂级女作家还曾是闺蜜,这一事件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
  首先,冰心跟林徽因是同乡,祖籍都是福州,如今二人故居都成了福州市内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次,冰心夫君吴文藻、林徽因夫君梁思成,又都是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的才子,而且还住在同一个宿舍里,为同窗好友。可以说,冰心跟林徽因都是遗世独立的才女,夫君也都是同届才子,这两对才女配才子的夫妻档,可谓绝配。
  1925年暑期,留学时代的冰心与吴文藻在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刚过20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也趁假期前来访友。两对恋人在绮色佳相会,欢聚时刻,冰心与林徽因还拍摄了一张野餐聚会时的合影,冰心自己也称,这张照片“作为友情的纪录”非常珍贵(原照辑入《冰心全集》第二卷)。直到半个多世纪以后,1987年冰心写《入世才人灿若花》,列举“五四”运动以来的著名女作家,也赞美林徽因,还提起这次聚会说:“1925年我在美国的绮色佳会见了林徽因,那时她是我的男朋友吴文藻的好友梁思成的未婚妻,也是我所见到的女作家中最俏美灵秀的一个。后来,我常在《新月》上看到她的诗文,真是文如其人。”看来,冰心老奶奶一直都欣赏林徽因其人其文的,87岁高龄时都还在赞叹林徽因文如其人——俏美灵秀。事实上,就从当年那张野餐合影来看,二人的表情亲切欢悦,也俨然闺蜜。
  然而,事实上,1920年代末,林徽因与冰心各携夫君“海归”之后,不知为何,两人的交往没有继续下去。当时居住于京城北总布胡同四合院内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如诗人徐志摩、文化领袖胡适、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物理学家周培源、考古学家李济、作家沈从文等等;自美国来华的学者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等也经常来聚会,遂使这所北平民宅更具“国际俱乐部”的范儿。这些文化精英常在每周六下午,陆续来到梁家客厅聚会,品“下午茶”与闲聊,林徽因特别擅长提出和捕捉话题,又具有超凡脱俗的风度与亲和力,一下子就成了这“文艺沙龙”里的女主角,“太太客厅”渐成京城文艺圈品牌。
  与林徽因在“太太客厅”里的春风得意、一派教母风范不同,当时的冰心在文坛上的人脉、人缘、人气都相差甚远,加之她也不愿意过多的参与社会活动,所以一直是“厅外人”的立场。当然,1933年《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发表出来之后,林徽因与冰心这对曾经的闺蜜,确实就不曾再来往,剧情也就反转至剧终了。
  张爱玲+苏青 女文青爱上闺蜜“前男友”
  看完民国时期北京文坛两大闺蜜的冷剧之后,再来看上海文坛两大闺蜜的热剧。张爱玲(1920—1995)对于现代文青而言,画风与林徽因截然不同,但同为南北二女神,她与闺蜜的剧情也有绝无雷同的看点。这位女神的炼成历程,是从纯粹的女文青开始的,而这一历程的开启,很大程度上与她的闺蜜苏青(1914—1982)有关。
  1940年代的上海文坛,经济繁荣、写手众多,以专事写作为生的女文青们也逐渐形成了朋友圈。张爱玲和苏青,属于上海女文青圈子里的佼佼者,她们交往密切、互相欣赏,据说经常一同逛街,一同看电影;甚至还互相换裤子穿,简直“好到穿一条裤子”,可以说是顶级闺蜜了。
  1944年3月16日下午,上海《杂志》月刊举办“女作家聚谈会”。在有苏青、关露、汪丽玲、吴婴之、潘柳黛、蓝业珍,以及《中国女性文学史》作者谭正璧等出席的这次聚谈会中,时年24岁的张爱玲发言虽不算多,却几乎一直在给闺蜜苏青点赞,她在会议开始后不久即发言说:“古代的女作家中最喜欢李清照,李清照的优点,早有定评,用不着我来分析介绍了。近代的最喜欢苏青,苏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于做作了,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后来略有点力不从心。踏实地把握住生活情趣的,苏青是第一个。她的特点是‘伟大的单纯’。经过她那俊洁的表现方法,最普通的话成为最动人的,因为人类的共同性,她比谁都懂得。”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女作家论女作家”这一议题研讨中,张爱玲与苏青,成为聚谈会中唯一相互“吹捧”的搭档。苏青称“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张爱玲又回应说“近代的还是最喜欢苏青”,两位才女闺蜜互赞互捧,毫无保留的公开表达了出来。当然,张爱玲与苏青的相互吹捧,并非在场所有女作家都乐意接受,会议中间也时有不同意见发声,但这似乎并不足以影响二人的谈话兴致,当时她们是人生赢家,咋说都行。
  一个月之后,刊载有“女作家聚谈会”内容摘要的上海《杂志》四月号出版发行。又过了一个月,《杂志》五月号上,胡兰成的《评张爱玲》一文也翩然而至(当年8月二人结婚)。这一年,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与人生情感之“佳期”,正在一步一步、接踵而至。其实,这“佳期”都是闺蜜苏青促成的,无论是写作还是爱情,苏青对张爱玲都可谓提携有加。当然,当时张爱玲可能并不知道,胡兰成虽然是苏青介绍给她的,但他曾是苏青的“前男友”。
  原来,出生于宁波书香门第的苏青,因结婚而学业中辍,又因离婚而卖文为生,因这段经历写成《结婚十年》一书,大受市民读者喜爱。这本书一共印了36版,可谓是创造了当时出版行业的一个奇迹,比张爱玲的《传奇》《流言》还要畅销。1943年10月,苏青在上海爱多亚路创设了天地出版社,发行《天地》杂志,她集社长、主编、发行人于一身,在上海文坛也堪称教母级人物了。她主动向张爱玲约稿,希望张“叨在同性”的份儿上给她的杂志赐稿。张爱玲迅即给她寄了一篇小说《封锁》,没想到这篇小说让曾经同样很欣赏苏青的胡兰成大为赞叹,于是找到苏青要张爱玲的地址,结果二人因此相识。后来,胡兰成写成一篇《评张爱玲》,一方面是吹捧张爱玲的文笔,一方面也算是含蓄的示爱之举;老文青与女文青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后来“张粉”们都知道的那一场倾城之恋。
  但张爱玲爱上的胡兰成,确实是苏青的“前男友”,当时她自己并不知情。胡、苏二人的“地下情”,后来还是在苏青的小说中留下了蛛丝马迹。苏青一向写不来虚构的小说,她的文字大都写实。在1949年秋天出版的《续结婚十年》中,她以“谈维明”来影射胡兰成。她在小说中写道,“我终于遇到一个知道我的人,叫作谈维明。他的脸孔是瘦削的,脑袋生得特别大,皮肤呈古铜色,头发蓬乱如枯草,是不修边幅的才子典型。然而他却有着惊人的聪明,加以博学多能,于社会、经济、文学、美术等无所不晓,这可使我震慑于他的智慧,心甘情愿地悦服了。”又说这个谈维明“当过什么次长,也做过什么报馆的社长”,“他是一个好的宣传家,当时我被说得死心塌地地佩服他了,我说他是一个宣传家,那是五分钟以后才发觉的,唉,我竟不由自主地投入了他的怀抱”。联系上下文及相关史料来考察,不难发现,苏青“不由自主地投入怀抱”的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
  无独有偶,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也曾写道:“当初有一晚上,我去苏青家里,恰值爱玲也在。她喜欢在众人面前看着我,但是她又妒忌,会觉得她自己很委屈。”
  潘玉良+苏雪林 情谊终生
  潘玉良(1895—1977),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1919年考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系;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后转赴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为进入该院的中国学生第一人;其作品还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8年,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法国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1977年,潘玉良在巴黎逝世,葬于蒙巴拉斯墓地。
  潘玉良的上述简历,看似与一位中国早期画家的履历无异。除了远涉重洋求学之早,以及绘画专业成就之卓越以外,纵观其终生以绘画为志业的生涯,无非仍旧是一位职业画家的人生历程而已。但坊间更热衷谈论的却是她的另一段“非专业”时期的人生传奇。
  据说,她幼年曾被拐卖入妓院,沦为雏妓;后又嫁入豪门为妾,再因此奋发学艺,方才专心于艺术创作。且因西洋绘画所要求的人体模特写真,在当时尚不普遍且属非法,她又混入女浴室偷绘女性裸体,因之屡受非议……总之,作为艺术家的潘玉良的专业简历,在后世受到关注与重视的程度,可能远不及坊间流传着的她的前半段人生“传奇”。而所有这些“传奇”人生,再度为世人所瞩目并渐成焦点,只是来源一部20世纪90年代初上映的一部电影《画魂》。
  20世纪90年代,人们初次通过巩俐主演的电影《画魂》,接触了潘玉良其人其事。于是乎,把电影当作了传记,把影片内容当做了史实。据此人们一直认定,刘海粟是潘玉良在国内美术界的“伯乐”。要么像影片上所演绎的,是刘海粟亲自把落榜的潘玉良添入榜中,她才因此得以考入上海美专。要么又如坊间传言的,更有陈独秀向刘海粟推荐的细节等等。
  殊不知,在上海美专做学生时的潘玉良,是因被刘海粟开除方才赴国外就学;在上海美专任教之后不久,又被刘海粟解聘,又不得不再次赴法旅居。如果说做学生时的潘玉良被开除,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无法接受她曾为“失足女”的事实,那么,后来她从海外学成归来被返聘任教,为什么又会被解聘呢?后来,被解聘的原因终于披露了出来,竟是因为她的一句“公狗比男人好”的戏言。而所有上述这些事实,都是其闺蜜苏雪林(1897—1999)晚年爆料,方才为外界所知的。
  据台湾成功大学退休教授苏雪林在95岁高龄接受采访时透露,潘玉良在上海美专就读与任职期间,的确曾被开除与辞退。其中,潘任职期间被辞退,起因只是因为潘的一句对“人狗相交”的评论。原来,在一次上海美专的同事闲聊中,有人讲到一个女诗人风流放荡,养了一只狗,与她同眠,以犬泄欲,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潘听了之即刻评论说,公狗都比男人好!公狗为它的女主人服务,听从女主人的指使、摆布,事后绝对没有后遗症,它绝对不会对别人宣讲女主人的私生活。她的这一句“公狗都比男人好”就此惹了大麻烦,男同事们认定她因为自己的不齿经历,仇视所有的男人,结果大家一起发难,逼迫刘海粟辞退了潘玉良。1931年,应徐悲鸿之邀,潘赴南京任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直至1936年。因为苏、潘二人曾是一同赴法国留学的同学,且私交甚好,又是闺蜜,所以她所提供的这一史实应当可信。
  苏雪林,也是民国时期顶级才女之一,曾因激烈批判鲁迅而震动文坛,与胡适、蔡元培等均有交往;其创作著述数量惊人,既有文学作品也有学术论著。因1949年之后赴台湾定居,故大陆读者对其不太熟悉;她102岁高龄的传奇人生,在台湾也堪称教母级人物了。她曾于1921年赴法国里昂留学,与潘玉良就是在赴法留学时认识的。当时,吴稚晖和李石曾在法国里昂办中法学院,为中国留学生进行法语培训。该学院在1921年从中国招收了100多名学生,从上海搭乘邮轮去法国。因为赴法留学的女生不多,同去留学的苏雪林、潘玉良很快就成为闺蜜、情同姐妹。在留学法国的那段时间里,很多女生了解到潘玉良曾为“失足女”的身世,都难以接受,纷纷疏远她。可苏雪林并没有对她另眼相待,反而时时以闺蜜身份,出手相助;每当有女生旁敲侧击地攻击潘玉良时,苏雪林都出面阻止,对她的不幸身世寄予同情。苏雪林与潘玉良的闺蜜情谊,维系终生,在二人流寓台湾与巴黎两地时也不曾中断;苏雪林于95岁高龄时还站出来吐槽潘曾被开除与解聘的真相,就正是这种情谊使然吧。
其他文献
天地之间原本只有自然,人类出现后才有了世间。自然进入观赏者的眼中成为风景,世间经人类的演绎有了故事。  带有诗意的风景是装点心灵后花园的基本元素。天空的一轮明月,山间的一条溪流,枝头的一声鸟啼,路边的一棵绿树、一块儿顽石甚至是石缝里挺出的一株毫不起眼的野草花都可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徜徉其中让人忘记忧愁,让人见到欢喜。  带着热度的故事是行走人间留下或正在留下的串串印痕。一颦一笑间隐藏着曼妙的故事,
期刊
中国古代工匠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倾注着他们毕生精力,大到一项工程,小至一个工具的发明,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他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所带来的金钱。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  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若忽视了工匠精神,那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
期刊
宗法是我国古代规定一个家族内成员的权力等级秩序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  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在历史上还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古代以家族为中
期刊
中国自古对工匠就很重视,各朝各代多有专管工程工匠的长官。《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自古以来就把手艺人称为“工匠”,以体力为主的如船工、河工、窑工……以技术为主者如木匠、皮匠、铁匠、花匠、裱糊匠、油漆匠……这些多是从事物质产品的工匠,也有从事精神产品的工匠如“乐工”“画匠”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工匠,巫医乐师之属统称“百工”。工匠既指普通手艺人,也指造诣很高的大师、大家,如
期刊
楼兰遗迹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现已干涸的罗布泊西侧,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对楼兰遗迹进行了多次考察,发现了一座边长大约330米,呈不规则正方形的城墙遗址,出土了一些文物。在城周围的坟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钱币、金银珠宝、漆器、玉器和玻璃制品,还有源自西方的绘画、雕刻艺术品,而城尔的一座残破的高达10.4米的佛塔,是至今尚存的中国最早的宗教建筑。  楼兰
期刊
神秘的楼兰古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木塞来斯的爱情故事。  神秘新疆,流传着一种神奇的葡萄酒,维秘木塞来斯。  著名的楼兰女尸出土时,发现她的身边陪葬着一个美丽的陶罐,上面刻着许多密密麻麻的象形文字。后来陶罐运回北京,在有关科学家苦心研究下,终于破解了这些文字,对陶罐中的残留物鉴定结果,确认为葡萄酒容器,原来,这竟是一个王子写给他心上人的缠绵情书:“木塞来斯公主,你像月光一样纯洁,夜思念……”,为了
期刊
一群鸟在天上飞。  它们飞着。没有方向、没有目的。飞,只是因为它们还能飞。只有飞着,它们才知道自己还活着,生命还没有像遗落的阴影一样弃它们而去。  这里是死亡之海。罗布泊无人区。  没有人知道这群鸟是什么时候飞进来的,只知道,它们从飞进来,就没有吃过一点食物、喝过一点水。因为罗布泊无人区根本没有食物和水。  在鸟儿们的字典里,“天高任鸟飞”这句话永远是正确的,它包含了人类的经验和它们自己的体会。 
期刊
欣赏是一种文化认同。本文以中国画为例子,来讨论这个问题。  欣赏作为文化认同,第一个层次,是对理的认同,譬如中国画家对中国画画理的认同。中国画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理,中国画的画理和中国文化的理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与生俱来的梦想气质,它是写意的。中国画的线条和墨韵,于似与不似之间,说尽了中国人的行止和愿望。  奇怪的是,中国画的画理,好像中国人与生俱来都知道。譬如,中国画家们画黄山,是不必出现始信
期刊
元朝戏曲作家金仁杰的杂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折开头就是韩信背剑冒雪上场,接着以“嗨,好大雪呵!”的念白拉开了对于大雪的哀婉唱腔。此段戏词如下:  【哪吒令】 似这般大雪呵,街上黎民也懊恼;似这般大雪呵,山上樵夫也怎熬;似这般大雪呵,江上渔翁也冻倒。便有个姜子牙也难应飞熊兆,子索把绿蓑衣披着。  【鹊踏枝】 淅零零洒琼瑶,乱纷纷翦鹅毛。越映的江阔天低、水远山遥。冰雪堂苏秦冻倒,漏早堂颜子难熬。 
期刊
最早的快递业,出现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淘金热潮吸引了大批东部的居民涌往西部。短短几年,加州的人口增长了近千倍,成为一个繁华地区。然而加州与美国东部相隔2000多公里,通邮甚为不便,东西两地用马车传送的信件,一般要花好几个星期才能够送达。  1860年,一位加州的参议员游说美国东部的一家运输公司——威尔斯运输公司,要其开办一项叫作“骏马快递”的邮件速递业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