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与建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多维塑造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工程学院国脉信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4)
  摘 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把握“社会主义”的概念边界以促进核心话语转换,重视“人本价值”的关怀立场以促进价值话语的转换,回归“个体生命”的人文基点以促进认知话语的转换,通过微观叙事实践、文化认同实践和生活情境实践,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共同体。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转换;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1-0160-02
  Abstract: The college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should master the concept boundary of "socialism" so as to promote core discourse conversion, emphasize the care position of "human-oriented value" so as to promote the value discourse conversion, and return to the humanity base of "individual life" and promote cognitive discourse conversion. Further, it should construct the consciousness commun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 micro-narrative mode practice, cultural identity practice and life situation practice.
  Keywords: colleg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discourse conversion; mode of realization
  核心價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放入现实语境中加以艺术性、生活化地阐释转换,建立话语言说与实践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凝聚年轻一代的价值共识,达成学生情感认知和实践行为的统一。
  一、多重消解: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阐释困境
  (一)转化困境:思想教育话语的对接滞后
  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话语体系建构进度还未能全面反映社会转型发展和师生观念变化的广度,在教育内容的设计和输出上还滞后于形式多样的学生需求。教育主体以占领道德高地的话语优势展开传导教化,习惯运用宏大的话语陈述抽象理性的教育内容,对学生接受过程的主观体验重视不足。这种话语范式偏颇容易导致教育主客体之间共鸣的“割裂”,削弱学生接受内化的成效,抑制主流价值在学生思想空间的生成。
  (二)接受困境:学生群体话语的内在消解
  当前,大学生“价值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变迁,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价值目标由理想化向功利化变迁”[2]。学生关注个人本位利益的诉求焦点,通过多元的选择空间得以放大,会不断强化个体的功利化的欲求本能。群体观念的变迁一旦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产生错位偏差,就容易减少价值重合的可能,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明显消解。外在的消极因素一旦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判断,就会对核心价值观造成内在的侵蚀,进而阻碍价值认同的实施通道。
  (三)冲突困境:多元文化话语的外在冲击
  多维的媒介传播渠道和复杂的舆论环境形成的多元文化价值场域,正强力冲击主流话语价值。负载在移动互联网渠道之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直接面临不同社会思潮多元交锋、思想政治信仰显著分化的冲突困境。多元文化的交锋冲突,容易使学生出现价值取向迷乱、价值标准模糊等行为表征,形成外在的文化冲击效应,影响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建构。
  二、转换建构: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关键环节
  (一)核心话语转换: 把握“社会主义”的概念边界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与阐释中,对“社会主义”取向的价值概念必须得到清晰界定和科学表述,旗帜鲜明,以期和大学生取得坚定共识。比如,关于“民主”和“自由”两个核心概念最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关注兴趣,也最容易引起误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人民民主,是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民主,其核心要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具有社会主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和自由是当下国家和社会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所在。精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概念边界,目标在于从价值取向上用“中国的经验和实践去界定和发展这些价值理念,有力地回应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与较量”[3]。
  (二)价值话语的转换: 重视“人本价值”的关怀立场
  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立足人本价值的关怀立场,从三个层面实现再社会化的过程。国家层面的价值话语转换,是用国家精神、国家行为和国家制度传递出的价值取向,转化为引导、规范和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核心要义是用价值观认同的精神指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感召力,从而确立正确的信仰方向。社会层面的价值话语转换,是用社会公德、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传递出来的价值取向,转化为规范和要求大学生的社会伦理认同。核心要义是用价值观认同的情感归属,促使大学生对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产生共振感与归属感。个人层面的价值话语转换,是用个人体验、个人感受和个人行为,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心接受自觉。核心要义是用价值观认同的行为机制,内化大学生的道德自觉和行为约束,不断提升其认同的效率与质量。   (三)认知话语的转换: 回归“个体生命”的人文基点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回归个体生命的人文基点,遵循作为“人”自身的教育成长规律,从三个层次递进实施。第一层次的递进,是培育大学生的公民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公民个体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行为体验。第二层次的递进,是引导大学生思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之于社会层面的意义,通过思辨理解,使大学生产生对于社会秩序规范和公民有序参与的内在自觉。第三层次的递进,是凸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价值导向,强化大学生对国家价值的行为认同,通过强化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促使大学生在历史格局上寻求精神归宿,在文化视野上产生精神认同。
  三、实践融合: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体系重塑
  (一)运用微观叙事实践,构筑信仰价值共同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观叙事实践,从本质上说,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的宏大叙事,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及活动形态,通过理论创新和内容创造,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认同。微观叙事的方式,必须嵌入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具有明确价值取向的通俗理论观点,以可亲、可读、可信的叙述形态展现给大学生,增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种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生活化的微观叙事方式,将理论的凝练性分解融进日常生活的经验性之中,具有简洁、直接、易读的特点,便于学生所接受。需要强调的是,要注意在没有获得学生接受之前,不可将自以为的“大道理”灌输给学生;注意在没有获得学生喜欢之前,不要寄希望于可以轻易改变学生的责任担当和道德信念[4]。微观叙事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依附的阐述载体,必须来源自接地气的生活,把意蕴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简明平实的话语诠释清楚,让学生在生活常态中培育核心价值观。
  (二)运用文化认同实践,构筑伦理价值共同体
  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在学生内心建立以主流价值为本源的基本秩序准则,产生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认同感。文化认同的实践,包含两个重大实践论问题: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二者兼而有之,缺一不可。第一,通过引导对多元文化的借鉴和批判,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要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文化视野看待多元文化,健全明辨多元文化的能力,以自觉扬弃的态度对西方文化加以批判与借鉴,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通过中华优秀文明的体认和继承,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要让大学生以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价值、形成过程、优势特色和发展趋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内在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运用生活情境实践,构筑行为价值共同体
  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点之一是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被一些人束之高阁,并没有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导致核心价值观的悬置[5]。运用生活情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是一种有效的破解方式。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回应现实生活诉求和困惑,解决价值观的应用性问题。高校应从日常生活的现实诉求角度进行探讨解释,直面广大学生所关注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住房需求等现实热点和社会焦点,提出合理解释和应对举措,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底气、有方向、有信心。当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基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最高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能够凝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解决当下社会问题、支撑个人理想追求的理论创新,才会真正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所在,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总之,只有解决生活困惑的“有效话语”,才能以入情入理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真正让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2]曾绍军,赵万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教育与职业,2012(7):48.
  [3]潘玉腾.辩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N].福建日报,2013-01-08(13).
  [4]陈志勇,刘献阳.大学生思想引导的结构梯次与逻辑路径[J].集美大学学报,2013(03):43.
  [5]萬秀丽,马洁琼.文化主体性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建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01):100.
其他文献
数据挖掘技术是当前实践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但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巨大挑战。档案是对实践活动的记录,从档案信息中可以了解数据挖掘技术的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校企双方缺乏深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疲好的发展机遇。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参与课程建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前提是改变自身,这对教师来说是巨大的
以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为主题展开论述,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之后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针对生态
在国家职业发展大环境下,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成为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工程测量、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建立一个完整、规范的校园控制网,既能完善
在分析CO2焊飞溅产生及焊缝成型机理的基础上,从非电器因素和电器因素2个角度出发,探讨了CO2焊短路过渡过程控制的策略、原理及特点,提出了恒频短路过渡智能控制方法的实施方案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