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
自1985年起教育部等部委组织了每五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到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0年下降。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是每五年对全国7-22岁的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测试分析。烟台确定芝罘区为城市学生测试点、牟平区为农村学生测试点对7-18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数据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2010年测试结果显示:
1、反映速度素质指标:50米跑。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速度素质整体有所下降,个别年龄组别有所提高或没有变化。成绩有所提高组别有:城男10、14、15岁年龄组,城女9、10、14岁年龄组,乡男7、10岁年龄组,乡女7、9岁年龄组,成绩提高明显的组别有城女10(1.4秒)年龄组,乡女7(0.6秒)年龄组。成绩下降较为明显的组别有:城女7、17、18岁年龄组,乡男11岁年龄组,乡女17、18岁年龄组,下降成绩均达到0.6秒以上,特别是城女7(1.6秒)、18(1.4秒)岁年龄组成绩下降最明显。
2、下肢爆发力指标:立定跳远。
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下肢爆发力发展不均衡,城男、城女下降幅度较明显,乡男、乡女有升有降,变化不大。其中:城男9至18(除10、15)岁年龄组,城女11至18岁年龄组立定跳远成绩均有所下降,特别注意的是这几个组别:城男12(17.1cm)、13(18cm)、16(9.3cm)岁年龄组,城女13(16.9cm)、14(11.1cm)、16(14.9cm)、18(19cm)岁年龄组。而乡男7-18岁成绩平均下降1.68厘米,乡女7-18岁成绩平均下降1厘米,这说明乡村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总体保持平稳。
3、力量素质指标:男生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城男7-12岁的斜身引体、13-18岁的引体向上,城女7-18岁仰卧起坐均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态势,城男7-18岁力量素质平均下滑2.33次,城女7~18岁力量素质平均下滑达到5.25次,其中下滑明显的组别有:城男10(11.4次)、11(9.9次)岁年龄组,城女14(8.3次)、15(9.2次)、16(10次)、17(7次)、18(7次)岁年龄组。而乡男、乡女在力量素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乡男7~18岁力量素质平均涨幅2.03次,乡女7~18岁力量素质平均涨幅达到4.475次。
4、柔韧素质指标:坐位体前屈。
2010年与2005年相比,柔韧素质整体有所下降。具体表现为:城男、城女7-18岁坐位体前屈成绩平均分别下降了1厘米和1.36厘米,乡男、乡女7-18岁坐位体前屈成绩平均分别下降了0.67厘米和1.075厘米。下降幅度较为明显的几个年龄组为:城男10(2.4厘米)、16(3.7厘米)岁年龄组 ,城女12(2.7厘米)、16(2.2厘米)岁年龄组,乡男7(2.6厘米)、15(3.5厘米)、16(3.9厘米)、17(2.7厘米)岁年龄组,乡女15(2.8厘米)、17(2.7厘米)岁年龄组。
5、耐力素质指标:7-12岁男女为50m×8往返跑;13-18岁男为1000m,女为800m。
2010年与2005年相比,耐力素质城乡发展不均衡,乡男进步较大,乡女基本平稳,而城男小幅下滑,城女下滑幅度较大。具体表现为:城男7-18岁耐久跑平均成绩下滑1.575秒,城女7-18岁耐久跑平均成绩下滑10.275秒,乡男7-18岁耐久跑平均成绩提高6.275秒,乡女7-18岁耐久跑平均成绩下滑0.53秒。其中提高幅度较大的年龄组有:城男14(27.9秒)、15(22.7秒)岁年龄组,乡男13(27.6秒)、15(36.7秒)岁年龄组。下降幅度较大的年龄组有:城男13(16.2秒)、16(14.8秒)、17(19.9秒)、18(23秒)岁年龄组,城女13(18.5秒)15(24.秒)16(24.4秒)、18(41.7秒)岁年龄组,乡女17(12.4秒)、18(13.2秒)岁年龄组。
现状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二、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
1.素质教育形同虚设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都还存在片面性。一些中学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迫于就业压力,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桥上赶,学生们也就更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了。
2.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远离体育
我国旧的体育教学的“达标考核”模式依然起着强力的制约作用,而现在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宽广,学校体育教学的達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要,这也是严重挫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3.独生子女受到畸形“呵护”
除了学业繁重、体育课达标阻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外,独生子女现象也是影响学生体质的一大因素。家长小心翼翼地养育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体育教师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缩少了学生活动的范围。
三、确保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措施:
1.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方式,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依托新课标保证体育课正常运转
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季节,有计划、有内容,循序渐进组织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组织特色体育活动,拓展体育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3.用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运动项目的兴趣培训活动小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改善体育场地设施
学校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条件
5.加强宣传教育,营建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
学校应充分运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认真落实国家教委关于每人每天有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要求,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6.加速培养中小学体育新师资,扩大体育教师队伍,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自1985年起教育部等部委组织了每五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到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0年下降。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是每五年对全国7-22岁的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测试分析。烟台确定芝罘区为城市学生测试点、牟平区为农村学生测试点对7-18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数据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2010年测试结果显示:
1、反映速度素质指标:50米跑。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速度素质整体有所下降,个别年龄组别有所提高或没有变化。成绩有所提高组别有:城男10、14、15岁年龄组,城女9、10、14岁年龄组,乡男7、10岁年龄组,乡女7、9岁年龄组,成绩提高明显的组别有城女10(1.4秒)年龄组,乡女7(0.6秒)年龄组。成绩下降较为明显的组别有:城女7、17、18岁年龄组,乡男11岁年龄组,乡女17、18岁年龄组,下降成绩均达到0.6秒以上,特别是城女7(1.6秒)、18(1.4秒)岁年龄组成绩下降最明显。
2、下肢爆发力指标:立定跳远。
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下肢爆发力发展不均衡,城男、城女下降幅度较明显,乡男、乡女有升有降,变化不大。其中:城男9至18(除10、15)岁年龄组,城女11至18岁年龄组立定跳远成绩均有所下降,特别注意的是这几个组别:城男12(17.1cm)、13(18cm)、16(9.3cm)岁年龄组,城女13(16.9cm)、14(11.1cm)、16(14.9cm)、18(19cm)岁年龄组。而乡男7-18岁成绩平均下降1.68厘米,乡女7-18岁成绩平均下降1厘米,这说明乡村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总体保持平稳。
3、力量素质指标:男生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城男7-12岁的斜身引体、13-18岁的引体向上,城女7-18岁仰卧起坐均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态势,城男7-18岁力量素质平均下滑2.33次,城女7~18岁力量素质平均下滑达到5.25次,其中下滑明显的组别有:城男10(11.4次)、11(9.9次)岁年龄组,城女14(8.3次)、15(9.2次)、16(10次)、17(7次)、18(7次)岁年龄组。而乡男、乡女在力量素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乡男7~18岁力量素质平均涨幅2.03次,乡女7~18岁力量素质平均涨幅达到4.475次。
4、柔韧素质指标:坐位体前屈。
2010年与2005年相比,柔韧素质整体有所下降。具体表现为:城男、城女7-18岁坐位体前屈成绩平均分别下降了1厘米和1.36厘米,乡男、乡女7-18岁坐位体前屈成绩平均分别下降了0.67厘米和1.075厘米。下降幅度较为明显的几个年龄组为:城男10(2.4厘米)、16(3.7厘米)岁年龄组 ,城女12(2.7厘米)、16(2.2厘米)岁年龄组,乡男7(2.6厘米)、15(3.5厘米)、16(3.9厘米)、17(2.7厘米)岁年龄组,乡女15(2.8厘米)、17(2.7厘米)岁年龄组。
5、耐力素质指标:7-12岁男女为50m×8往返跑;13-18岁男为1000m,女为800m。
2010年与2005年相比,耐力素质城乡发展不均衡,乡男进步较大,乡女基本平稳,而城男小幅下滑,城女下滑幅度较大。具体表现为:城男7-18岁耐久跑平均成绩下滑1.575秒,城女7-18岁耐久跑平均成绩下滑10.275秒,乡男7-18岁耐久跑平均成绩提高6.275秒,乡女7-18岁耐久跑平均成绩下滑0.53秒。其中提高幅度较大的年龄组有:城男14(27.9秒)、15(22.7秒)岁年龄组,乡男13(27.6秒)、15(36.7秒)岁年龄组。下降幅度较大的年龄组有:城男13(16.2秒)、16(14.8秒)、17(19.9秒)、18(23秒)岁年龄组,城女13(18.5秒)15(24.秒)16(24.4秒)、18(41.7秒)岁年龄组,乡女17(12.4秒)、18(13.2秒)岁年龄组。
现状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二、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
1.素质教育形同虚设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都还存在片面性。一些中学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迫于就业压力,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桥上赶,学生们也就更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了。
2.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远离体育
我国旧的体育教学的“达标考核”模式依然起着强力的制约作用,而现在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宽广,学校体育教学的達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要,这也是严重挫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3.独生子女受到畸形“呵护”
除了学业繁重、体育课达标阻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外,独生子女现象也是影响学生体质的一大因素。家长小心翼翼地养育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体育教师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缩少了学生活动的范围。
三、确保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措施:
1.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方式,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依托新课标保证体育课正常运转
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季节,有计划、有内容,循序渐进组织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组织特色体育活动,拓展体育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3.用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运动项目的兴趣培训活动小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改善体育场地设施
学校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条件
5.加强宣传教育,营建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
学校应充分运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认真落实国家教委关于每人每天有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要求,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6.加速培养中小学体育新师资,扩大体育教师队伍,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