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棵草”助力上百个国家农民脱贫梦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i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的春天,44岁的林占熺走到了人生的岔路。
  彼时他是福建农学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继续走行政道路,前方是能看得到的阳光仕途。另一头,则是一个萦绕在他心里多年的大胆想法——向工程队借5万元盖300平方米的实验室,投身科研探索“以草代木”种蘑菇。
  后者充满了未知,但林占熺还是决定豁出去,放手一搏。
  “你疯了吗?”一位好友得知后,担心地问他。那时林占熺的月工资只有60多元,“万一实验搞砸了,拿什么还?”要知道,那时候世界通用方法都是砍伐木材栽培菌类,根本没人会想到用草替代木材,第一个吃螃蟹可不是容易的事!
  2017年的春夏之交,75岁的林占熺在20天内两次受邀赴联合国演讲时,人们方才明白:林占熺没疯,甚至做成了这件了不起的事……
  人到中年“弃仕从科”
  “仕途或有涯,科学阔无边”,林占熺选择了科学,并用实验证明了那种被人不解的坚持,或许是对的。
  林占熺的发明漂洋过海,他用“一棵草”带给世界101个国家成千上万农民脱贫的希望;在国内,菌草技术也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487个县推广应用,他本人在成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的同时,也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评为“全国扶贫状元”。
  从最初的“不可能”“别胡闹了”,到发明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关注的项目,林占熺的“这棵草”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球,这一步,走了30多年。
  回溯過往,林占熺自己有时也会觉得难以置信。
  植物往往在挣扎中才能破土而出,菌草技术的萌芽,也源自于苦难。身在异国的时候,林占熺常常会想起最初那揪心的一幕幕。
  那是1983年的初春,41岁的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老区龙岩长汀,原以为仅仅是一趟“例行公差”,却不想当地的情形彻底震撼了他。
  “我们竟然看到‘悬河’!”
  这一曾经给黄河沿线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情景,竟然在福建出现。因为滥砍滥伐,水土流失,这里的“悬河”已比两边耕地高出近两米,就像一条沙石筑成的渡槽,梗在他的面前。与“悬河”相伴而生的,是流域两岸“耕地沙化、生态恶化、生活贫化”。
  这一夜,林占熺失眠了。白天的场景不停地在他脑子里滚动,悬河、沙石、贫穷……
  “有什么法子能把救穷与修复生态连在一起,一箭双雕呢?”林占熺辗转反侧,他的脑子浮现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
  草,看似卑微,但有蓬勃的生命力,它不惧土地的贫瘠,又能阻止生态的恶变。
  “要是草能变成食物就好了!”
  回单位后,林占熺便私下里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研究实验。如果能成的话,既可以缓解消耗森林培养菌类的菌林矛盾,又能让农民在生态种草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扶贫一把抓。“要是真能实现就好了”,林占熺暗自发愿。
  不知熬過多少夜,经历过多少失败。直到1986年,实验的第3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换来了回报。“奇迹终于出现了!”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长出来了,林占熺的热泪止不住地滚落。
  自此,菌草业的一扇全新的大门被开启了,林占熺开创了“菌草学”这个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学科!
  “年薪百万”不如“惠泽天下”
  1988年林占熺赴福建尤溪县推广菌草新技术。尤溪县是个极好的示范县,“只要实践证明,尤溪县同样需要用菌草来栽培食用菌,菌草同样能让尤溪农民增收,那其他地方就有说服力了!”
  此后,林占熺开始了两头跑的生活,上午在福州忙完学校的事情,下午就匆匆赶到台江码头搭乘去尤溪的船只,等船只到达尤溪口,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下了船,他马上转汽车赶赴每个示范农户点,和农民一起下地栽种,手把手教他们用菌草“变出”香菇、毛木耳、白木耳……
  1988年至1995年的8年时间里,林占熺平均每两个月就去一次尤溪,足迹几乎踏遍尤溪的所有村落,举办了120多期短训班,参加听课的农户近两万人。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林占熺没有收取尤溪县政府和当地群众分文讲课费。
  这一场“推广实验”大获成功,选择“以草代木”种菌的农民从最开始的27户,增加到4236户,遍及14个乡镇112个村,当年完成584.3万袋菌,农民纯收入达到899万元,1995年时户均增收2122元。山里农民点着少见的百元人民币,高兴万分:“照这样下去,我们一年脱贫,两年致富,3年盖房子,4年讨媳妇就有可能了!”
  至此,“这棵草”算是实实在在地种成了,并且很快“蔓延”到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林占熺首创的菌草技术在全国相继被证明是一项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益高,同时又有益于生态发展的实用技术。
  老百姓增收的事实胜于雄辩,1994年,菌草正式被有关部门列为援助发展中国家培训项目,“这棵草”开始走出国门,传遍世界。
  有美国的企业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发明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他们设法找到林占熺,高薪“挖角”。巨大的财富悬殊带来的冲击不是没有诱惑力,林占熺是农民后代,家境贫困,全家人的生活压力几乎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当时为了发展菌草事业欠下的债务也达到了数万元,亟须还清,所以许多人都以为林占熺“要跑到美国去了”。
  但是,林占熺又一次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他平静地拒绝了富商的邀请。
  因为,他算的是一本比“个人账”更重要的“中国账”。
  中国的阔叶林资源有限,而草资源却十分丰富。宜草山地、坡地比比皆是,面积至少60亿亩以上,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倍还多。只要利用其中3%的草地来发展菌草业,就可能生产菇类食品13500万吨以上,创造产值5400亿元以上,增加5400万人的就业;如果菌草技术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大得不可估量!那时,将形成一个数千亿元的可持续发展的全新产业——菌草业,这得给多少贫穷的家庭带来希望啊!   个人收入即便上百万,这与成千上万的农民钱袋里增加好几千亿元相比,哪一个多?林占熺再清楚不过了。
  林占熺不想独自做“人生赢家”,这位“农家子”更愿意弯下身子,走進田里,帮助更多的农民成为“人生赢家”。
  今年6月12日,当林占熺第二次代表中国站在联合国总部,提交出一份全球“消除饥饿”的“中国方案”的时候,多年前劝他出国的那些人才后知后觉——这一道“个人还是国家”的选择题,林占熺或许又选对了。
  功成身退還是继续奔波
  2000年7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会议室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颁奖会。福建省领导亲自为获奖者颁奖,这是福建省第一次对科技工作人员作出的贡献记一等功。
  这位获奖者就是当时已58岁的林占熺。
  当年,林占熺已临近退休,不少人劝他:“你已经功成名就,没必要这样继续奔波下去了,是时候享享清福了。”
  17年过去了,如今75岁的林占熺还在一线。今年,他除了两次赶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其余时间不是在贫穷国家推广技术,就是“泡”在黄河流域研究治沙菌草,在家的时间极少。
  每次出远门前,妻子都反复叮嘱他:“记得吃药。”林占熺的心脏病几次把他带到生死关口,偏偏他每次去的都是极穷、极荒、极苦的地方,大家为他的健康考虑,都劝他把脚步停一停。他考虑都没考虑就断然拒绝了。林占熺说:“2001年我的心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停止跳动10多秒钟。从那以后,我就倒过来数——过一天算赚一天。”
  赚来的每一天,林占熺都不想虚度,他心里装着一个很大的梦想没有实现。
  早在1971年到黄土高原考察的时候,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就成了他心里始终绕不过去的“一座山”。林占熺暗自许下心愿,希望种下“黄河千里菌草生态屏障”,用三代人的努力移掉“这座山”,让黄河水早日变清。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无论走到哪里,都痴迷于寻觅合适的草种,直到终于发现了一种根系长9米多的新草种,他一拍大腿:“这下有希望了。”
  2013年和2014年两年,林占熺终于带着草种“出征”黄河,来到了飞沙走石的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开展种植菌草固沙防沙的研究示范。
  这片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八大沙漠之一,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也是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85公里的河段,每年流入黄河的沙达1亿吨以上。
  一上来就啃最硬的骨头,这是林占熺一贯的实验风格。
  种下的菌草面对8级大风,很快就缴械投降。
  草都死了,林占熺还不服输,在10多种长根系草种中反复筛选。渐渐地,有些菌草开始“死而复生”,最后仅用了120天,这片沙漠就变成了绿洲,他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菌草治理生态的技术!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50多名专家学者亲眼见证了我国这一种治沙“秘密新武器”的诞生,他们还对菌草成长后改善沙地微生物及相关成分做了研究监测,发现有机质含量增加了58.97%!
  专家们达成一致共识,建议在黄河沿岸适宜地区大规模推广菌草种植。
  “技术问题现在解决了,希望国家能把在黄河两岸发展菌草业治理水土流失、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的计划,在2021年‘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前,建起‘黄河千里菌草生态屏障’”。
  带着菌草梦,林占熺从壮年走到暮年,从意气风发走到皱纹满颊……
  有趣的是,他的团队里还有很多像他一样早该退休的知名老科学家,这支“老年队”比年轻人还有干劲,争分夺秒地想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事。
  他们梦未了,鬓不敢白。
其他文献
粮食,一头连着农田,一头连着餐桌。粮食产业经济涵盖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是粮食供求的“蓄水池”和“调节器”。“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粮食产
目的:贯彻落实卫生部、卫生厅医政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为孕产妇、妇女及儿童就诊提供满意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取改善就诊环境,提高护理服务技术,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的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扁平苔藓的治疗和总结经验.方法:用曲安奈德注射液1.5 ml(15 mg)加2%利多卡因2.5 ml混合后注射于口腔扁平苔藓患病处黏膜下方,分别1周后注射第2针,2
<正> 化工行业一直是龙游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从去年以来,全县化工行业出现了较大的滑坡,有些企业连正常的生产经营都难以为继。为剖析当前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探寻行业结构
<正>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纷纷探讨应变之策。但笔者认为,对当前经济运行态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分
天正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份制企业,公司这几年始终以机制创新为先导,以科学管理为载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走出一条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企业发展路子。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身麻醉比较在开胸手术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择期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100例,ASA1~3级,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n=50)和对照组(B组n=50),为减少疼
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代已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力现象。研究文化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浙江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在浙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
犹如春风劲吹催发万紫千红,又似闸门洞开释放江河涌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一股强劲的"智库能量"正兴起于中华大地,助力中国发展。重视智库、善用智库、发展智库,以顶层设计形式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