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军阀与记者的合作、冲突与关系调适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ong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制造舆论建构统治合法性,军阀与记者之间建立起一种高度的共生互换关系,但是军阀与记者的职业利益诉求不同又难免发生冲突,这种冲突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启蒙和救亡运动的高涨而日益严峻.但是小记者与大军阀两个力量悬殊的群体在博弈之中,军阀会克制,记者会妥协,制约双方进行相互调适的是他们深嵌其中的盘根错节的恩主忠仆体系.这种体系既给予新闻记者畸形的新闻自由,又严重地侵蚀腐化了记者的专业自主与职业道德.
其他文献
论文以收集到的163份电影说明书和大量电子图片为样本进行整理和研究,梳理了电影说明书的发展历程和传播功能.新中国"十七年"下半叶,说明书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在政权、文艺管理部门、电影工作者的"合力"作用下,于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和特点,其社会功能也不断演进,可以分为1958-1962年、1963年、1964-1965年三个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的说明书进行考证和分析,映射出了当时的政治风气和社会背景.
该研究在梳理媒介空间内涵并形成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一个西北乡村媒介空间的历史变迁发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乡村媒介空间经历了以属性转移、边界消弭和关系重构为特征的解构.这种解构让乡村媒介空间逐渐与乡土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相疏离,造成关系危机和认同障碍.基于上述变化,在新历史语境下,传统对乡村媒介空间转型到底意味着什么;乡村媒介空间转型的内在动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媒介空间转型中的乡村共同体如何演变以及乡村媒介空间转型向何处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发现,乡村经济社会与乡村媒介空间的密切关联和互动,使乡村媒介空
新中国成立前后爆发的"水鬼毛人"谣言风波,因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社会影响之大,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一大规模谣言恐慌的发生,除了与彼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有关,谣言散布的传播机制亦不可忽视.从传播方式而言,商人、灾民、民工和走亲访友者等流动性群体发挥了"信使"作用,谣言故事伴随着他们的跨区域转移被带向各地,实现了点式扩散.集市等特殊场域为故事分享提供了公共空间,而藉由乡村社区的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谣言进一步由点及面规模性流布开来,女性则成为最活跃的信息传递人.在此过程中,故事内容经历了模糊化
庚子事变期间,清廷宣战引发了整个事件的高潮.经考证,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宣战上谕最初并未发给地方.袁世凯利用电报提前传达并对外隐瞒了同日廷寄谕旨的宣战态度,引发了东南督抚的自保因应.与此同时,五月二十九日南北失联后内廷首条电谕通过保定电局发出.由于信息机制的混乱,保定将宣战等谕旨也一并发递给地方,引发了第二次宣战危机.东南督抚与电报局总办盛宣怀继续控制电报消息,张之洞以谕旨之间的时间差化解了不利于地方的重复宣战,保证了长江一带的稳定.宣战谕旨的一波三折呈现了电报技术在晚清政局中复杂而关键的作用,以及在
《公闻报》作为日本在华第一份英文官报,经历了由民间报纸嬗变为官报的身份转换,接受了陆军省和外务省的"共治",最后由外务省独立管理直至终刊.外务省档案揭示了该报极为复杂而曲折的历史,也更新了人们对于该报的相关认识.《公闻报》作为日本在华官办英文报的尝试,天津总领事馆的新闻操纵即是以该报为中心而开展的,造成该报终刊的真正原因是触犯了外务省新闻操纵的规矩:"报道和论调须接受外务省的指导"、"不得透露与日本官宪的关系".《公闻报》的兴衰,折射出近代以来日本官宪以金钱为利器,谋求对于在中国的新闻报刊从事
本刊2020年度优秀论文近期评出.编辑部在全年刊发的12期共84篇论文中初选出29篇作为候选论文,由本刊编委本着"认文不认人"的原则,各自给这些论文打分排序.3月23日举行编委会全体会议.编委会在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经投票表决,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获选优秀论文是(按期刊号顺序排列):
期刊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代印刷媒介的兴起,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五四进步报刊不但为中共建党营造了现代政党必需的媒介环境,在早期党组织的凝聚过程中发挥了"组织者"的功能,更为党的创建提供了一条"办报-建党"的组党路径.该路径既受到晚清以降"开会必先办报"的政治传统影响,也汲取了列宁主义"办报-建党"的成功经验,而后者也是中共与以往政党办报的显著差别所在.中共建党史显示近代的媒介化社会是中共成立的重要前提,中共组党形式受到近代政治出版传统与列宁办报建党理念
以往研究发现,辟谣在威胁到受众原有信念时会导致受众更加相信或支持谣言,即世界观逆火效应.然而,也有研究发现,辟谣在威胁到受众原有信念时会更多地或更少地降低受众对谣言的相信或支持度.为了确证世界观逆火效应是否存在,论文进行了一次有效受试者为1160人的在线辟谣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辟谣对谣言相信度的降低效应与谣言相信度成正相关关系,与谣言支持度成倒U型关系;同时,辟谣对谣言支持度(或动机性推理)的消减效应与谣言支持度成正相关关系.对当前实验与以往5次相关实验的数据(n=4273)所进行的汇总分析结果显示:11
"后真相"一词已成为中文学术文献中的常用词.论文采用"元分析"的逻辑和相关步骤,运用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文本分析,系统地考察了讨论"后真相"的文献.结果显示,虽然学者们考察了与"后真相"的逻辑和现实相关的广泛议题,采取了多种认知的路径,但是,整体而言,分析的经验材料相对单一,建构的新知相对不足,论述的风格相对不够严谨.将这项分析看作是"认知的反身性"这一知识生产实践的一个尝试,论文提出了反视知识生产过程的议题,希望激发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论文从"物的社会生命与文化传记"的理论范式出发,考察旧技术物iPod在"闲鱼"平台上如何藉由二手实践实现再商品化,获得新的文化意义与生命故事.旧技术物的基本来源有二:一是个人淘汰的旧设备,二是被重估价值的海外电子垃圾.其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既受相对稳定的二手市场文化结构规约,又因二手实践者的能动性而发生摇摆.有些旧技术物甚至偏离再商品化的"路径"而成为展品,将商品平台局部性地扭转为旧技术物的博物馆.iPod的再商品化是在怀旧文化的框架下实现的,关于过往技术生活的记忆与知识是重塑其文化价值的重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