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下的“非好莱坞”商业电影新模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landgp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客”在古今中外皆有记载,如著名的“荆轲刺秦王”“ 普林西普刺斐迪南大公”等,均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随着电影《刺客信条》于2016年12月21日(美国)、2017年2月24日(中国)上映后,在获得了较好票房的同时,亦激起了观影民众极大反响。从目前相关影评观察,尽管影评好坏参差不齐,但在当时观影数量却居高不下。
  一、“刺客”身份解读
  以下通过对东西方文化中的“刺客”理解,简要说明它的内涵主旨,并将其演进结果进行说明,然后从影视作品《刺客信条》角度说明艺术化处理后的“刺客”身份。
  (一)不同视域下的“刺客”内涵
  在亚洲国家,历史上的刺客多以刺杀大人物居多,如对皇帝、首相、著名人物等。以中国为例,就出现了诸如荆轲、豫让、聂隐娘等。[1]日本、韩国、印度的刺客则以武士阶层为主,西方历史上的刺客以民间激进青年居多。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普通大众对权威阶层统治者存在不满,而一些社会个体因激进、不满或受金钱利诱、江湖义气、個人恩怨等左右,产生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影响。比如,若荆轲完成刺杀任务,必然会阻碍秦国统一的脚步;普林西普若刺杀失败,也不至于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诸如“甘地之死”“朴瑾惠受伤”等。从马克思基本理论分析,社会演进与发展,并不是一两个人物所推动,而是来自于社会规律,由人民所决定;而不是杀害两个总统、首相等所能解决。
  (二)《刺客信条》影片中的“刺客”解读
  刺客的世界历史进程有其自然演变,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一种必然现象,这与人类的自然属性相关,如同犯罪行为无法解除,人的“食色”本能难以去除一般。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控制、引导、预防,减少其发生率。但是,从《刺客信条》观察,它属于艺术作品中的一个“类型塑造”,旨在激起观众接受心理,满足其内在的不满情绪,填补其难以通过个体力量完成而必然需要“英雄个体”实践的内心理想与渴望。可以将这种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的“刺客”解读为一种心理压力的释放,或一种情绪、心理倾向的疏导,使其在虚拟空间转移这种不良情绪与倾向。[2]另外,从影视作品或艺术作品的角度观察,“江湖骗术”“英雄人物”“传奇人生”等类可以满足“惊、异、疑、恐、圣”心理的作品构件易于产生社会效应,引起民众的大力追捧。因此,从现代生产-消费的经济学视角分析,正是由于这种基于商业市场、艺术作品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联,才使《刺客信条》令游戏玩家、电影观众更多地接受,而不仅仅是通俗文本中所说的那种“替天行道”式的英雄气概或独特技能,且可以将其放置在一个“艺术视角”加以理解。
  二、从网络游戏到电影改编角度分析
  由游戏改编影视作品,是近年来兴起的改编新潮流。为了更好理解它,以下通过概括方式对其进行归纳,说明改编潮流的关系原理,并追溯其背后的商业意图。然后,对这部备受关注的影片《刺客信条》的改编及其主题加以介绍。
  (一)游戏到电影:改编新潮流
  自从20世纪初叶电影发明以来,就以改编方法、剧本创作方法两种形式实践电影文本的制作;通常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学作品、政治事件、人物事迹等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便出现了针对“网络玩家”的电影制作路径。比如《刺客信条》,其本身就是根据电子游戏《刺客信条1》进行的改编。诸如此类的改编之所以形成潮流,并获得影视制作者与导演的青睐,其原因主要是“用户群体的存在”,这也是电影行业商业化后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结果。根本理由在于当前比较火的“体验经济”,也就是从用户出发,通过对互联网数据的采集,分析用户群体消费习惯后,设计并推出与其喜好相契合的产品或作品。因此,当前这种改编潮流取向的变化,主要是来自于“互联网 ”思维的推动,也属于“工业互联网时代”来临前在电影市场的新尝试。因而,从未来的愿景层面观察,它的发展只是初步尝试,在其未来发展中还可以开拓出更大市场,并提升电影改编整个领域,提高影视制作速度;但这一切依然需要建立在3D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基础之上。只有将影视生产-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融合,才能使这股新潮流产生更大影响,开拓一个新的电影市场。
  (二)《刺客信条》的改编主题
  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主题《刺客信条》作为改编电影,其前身是电子游戏《刺客信条1》。影片由著名导演贾斯汀·库泽尔执导,其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以动作电影命名下选取的演员包括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刺客组织后代卡勒姆·林奇)、玛丽昂·歌迪亚(饰演索菲亚博士)、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索菲亚父艾伦,为阿布斯泰戈工业制药公司老板)、亚里安妮·拉贝德(饰演武功高强的刺客玛丽亚)等。从情节观察,可以将本片简述为,一名在基因记忆下得知刺客身份的主人公,体验了自己的超级能力,并决定组织一个刺客组织完成对现代圣殿骑士组织的对抗。其中交织着15世纪的意大利历史、圣经传统下的“圣殿骑士团”、现代社会的暴力冲突、科技文明的后果反思、个体与机构之间的敌对认知等。可以将其视作典型的“非好莱坞”式叙事。[3]表面看来,刺客-刺客组织-科学家均围绕着那个被称为“伊甸苹果的东西”,但其主旨在于女刺客与机构组织之间的对抗,以及将其上升到英雄式的个体对于人类总体的保护——典型的“个人救世主主题”。
  三、对传统伦理的回流与挑战
  (一)回流
  自2008年西方社会经济危机之后,欧洲一蹶不振,在其传统的统治模式下,右翼势力纷纷登上政治舞台,这种集保守-强力于一身的“统治现象”成为了反体制潮流的直接结果。不仅挑战了欧洲社会的伦理底线,也使其“民主”再一次限入危机。正在这种西方社会传统伦理限于困境之时,其各个阶层,在不同的文本中在进行不断“回流”并展开思考。以《刺客信条》为例,它的主线就是历史线路中的“个体力量”回顾;这种回顾旨在反全球化,并从“美国互联网推动的全球化战略”中逐渐退潮。该片的历史-时空-技术结构中,通过主线式的“刺杀活动”,辅线的层层递进式“对抗”,正在传播一种关于“强人”的19世纪理念,渴望以此方式将佛罗伦萨时代“波吉亚”式的强力人物进行召唤;以此激起民间力量的进一步发威。影视文本中的这种视角,既是传达当前的西方社会心理,也是通过现象说明政治-经济-技术-权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联合,需要被个体式的强力进行拆解。   (二)挑战
  这种文本式的传统伦理回流,进一步表明西方社会那种“极右势力”崛起后在其社会意识形态中应和其“个体强力”需求及实践的现象。从《刺客信条》观察,它旨在通过“刺客”这个主题突显出当前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右翼势力”挑战。比如,欧盟是否可能在这种势力推动之下逐步走向解体,而全球化是否会在这种极右势力的主导趋动下,不断走向民族主义。另一方面,這种强力个体的伦理主旨回归,也可能进一步造成与毁灭主义形式相类的形式。比如,贸易保护主义、极权主义、保守主义等。因此,从当前欧美社会现实文本、《刺客信条》影视文本两个面向观察,这种通过“刺客信条”传达出的忧思与召唤,以及实践交互是否可能又会成为世界人民的灾难,也很难获知。从网络游戏改编的新潮流也可以看到,它对于经典文本、剧本创作路径的偏移,而且将影视选取的视角定位在数据化路径,实质上也是一种可怕的影视文化阵线转移。传统式的英-法-美好莱坞思维,似乎在这种路径中正逐渐发生着转变;意在利用工业互联网打造另一种“非好莱坞”新模式。这也是对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当我国正在步步追踪其传统模式时,也需要注意到这种新变化,并搭上所谓“工业4.0”“工业互联网”的“初班车”。
  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到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游戏改编影视作品背后存在着强大的经济原理应用。这种商业意图伦理迫使改编者对网络游戏植入更高的伦理意图与价值内涵。《刺客信条》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欢迎,除了上文提到的经济路径之外,还包括“互联网 ”思维的恰当运用,以及对于用户数据的精准掌握。但从影视作品的角度观察,该影片重点还是类似于《2012》之类的“人类灾难”影片倾向,旨在揭示人类生存中的“毁灭”主题,只是在表现手法上以个体-机构之间的对抗作为现象级传达;其内在结构环环相扣,继续深入内部探索关于“技术文明”的灾难,以及它可以引起的毁灭。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主题,有必要选取另一个视角从“圣经传统-末日审判”的经典结构层面对其进行专题式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嘉任.侯孝贤《刺客聂隐娘》中武侠文学精神[J].电影评介,2015(19):16-18.
  [2]钟碧莉.赛博空间中的拟真风景——以网络游戏“刺客信条”为个案的分析[J].艺苑,2015,1(2):26-31.
  [3]冷不防.《刺客信条3》:美国独立那些事儿[J].地图,2013,9(6):122-129.
其他文献
纪录片是以非虚构的影像语言纪录世界的方式。目前纪录片已经是近代史的重要再现资料,成为记载历史、纪录时代的书写手段。很多国家对纪录片的发展十分重视,在政策和环境上予以扶持,各具特色的纪录片展映活动、纪录片奖项与学术活动应运而生。而相较于国际纪录片节的规模性与主题性,我国的纪录片节从规模和形式上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将纪录片作为电影节的一个子单元,或作为学术交流的民间活动。2003年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
2002年1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在数字媒体技术还不发达的时代,J.K罗琳将观众带入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魔法棒、巫师袍、咒语等等一系列奇观让观众很快对这个未知世界痴迷不已。2011年,《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上映,象征着这个魔法世界的终结,当年的孩子也长成大叔。《神奇动物在哪里》的上映,无疑在时隔5年之后,再次唤醒观众脑海里的魔法记忆,对这个魔法世界的再现欢欣雀跃。《神奇动物在哪里》并不是《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艺术家,在电影理论批评领域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积极倡导电影意识批评原则,遵循现实主义电影观。王尘无作为左翼电影批评的代表人物,首次把“电影”和“意识”联系在一起,同时,在民族救亡的关键时期,提倡电影要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敢于揭露和批判时代的黑暗和错误的思想。王尘无以犀利的文风、鲜明的观点,通过撰写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杂感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
由卡比尔·汗执导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于2015年7月17日在印度上映,2018年3月2日在中国上映。该片在多国都获得了极高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片选材新颖、独特,以印巴两国人民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宗教矛盾冲突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印度青年帕万帮助一个天生患有语言障碍的穆斯林小女孩莎希达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感人故事,向人们表达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对和平、友爱、团结、美好生活
一、 公益类微电影的价值  公益类微电影创作是公益活动的一部分,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公益活动主要包括体育赞助、文化赞助、教育赞助、福利慈善赞助等,公益电影的主题具有社会性,它的主题内容往往存在着深厚的社会现象,其创作素材通常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以独特的创意、深刻的内涵、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引导公众。公益类微电影的主要诉求对象是非常
什么是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科幻电影应该是一个真正能表达中国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载体。它应该是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意义的电影。众所周知,科幻类型一直是国产电影类型的短板。随着《流浪地球》影片的大获成功,让2019年被定义为“国产科幻片元年”。为何被称为元年?难道说中国没有拍过科幻片?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长期以来,中国科幻片产量低,市场份额更是微乎其微,以至于让人产生“中国好像没有科幻片”的错觉。但作
艺术源于生活,电影反映现实。电影作品作为思想和文化的载体,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传递人们的思想和认知,让人们更加了解真实的社会,也引发群体性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女性作为社会劳动的重要参与者,为社会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女性的付出与从社会中获取的回报严重不匹配,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印度作为一个种姓制度森严的国家,有着严重的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歧视尤为
海德格尔说:“真理之生发在作品中起作用,而且以作品的方式起作用。因此,艺术的本质先行就被规定为真理之自行置入作品。”意思是说艺术家在艺术体验中得到的真理是通过作品形式体现的。艺术家的体验就是对艺术本体的反思,体验就是直面人生,体验生活中的晦暗不明的各种现象,从而揭示生命、生活的意义。但这种体验又是超越性的,并形于形式。任伯年作品的形式就是他体验过程的迹化,从这些形式入手,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作品的创造
2013年,《疯狂原始人》(以下简称《疯狂1》)上映,随后七年磨一剑,《疯狂原始人2》(以下简称《疯狂2》)虽然在疫情期间上映,但仍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纵观两部影片,《疯狂1》中对新事物的接受和探索推动着叙事,《疯狂2》则将矛盾集中在代表原始和文明的咕噜家族与贝特曼家族之间。虽然叙事主题不尽相同,但同样幽默,更有不少媒体评价影片剧情越来越滑稽,展示着梦工厂将幽默进行到底的决心。从叙事策略上来看
电影《大象》是导演格斯·范·桑特的一部作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校园枪击案的过程和之前几个小时的事情。  格斯·范·桑特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独立制片导演,他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具叛逆精神和实验精神,他的多数作品都与残酷的青春有关。  《大象》从一开始便表现出了不同寻常,导演不按常规出牌,放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将每一个情节点都平行地缠绕起来。每一个相关的情节都是断裂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