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在词赋、散文、议论文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其游记类和抒情性散文在国内外广泛传播。本文以汉学家H.A.Giles和中国译者罗经国的《醉翁亭记》、《秋声赋》英译本为例,从句式、韵律、文化意象三方面对比分析,试图阐释国内外译者在英译欧阳修散文时翻译策略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欧阳修散文 H.A.Giles译本 罗经国译本 翻译策略
1.引言
欧阳修(1007年-1072年)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包括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他的散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风格自然。欧阳修散文名篇很多,而译作较多的是其游记类和抒情类散文,这类散文大多徐徐写来,言辞优美,风格清新,广泛流传于国内外。
2.基于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探究
为保证对比分析的准确性,并对国内外的译者风格进行比较,本文主要以汉学家翟理斯和国内译者罗经国的译本为主,运用举例分析的方法(以《醉翁亭记》及《秋声赋》为主),从多个角度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
2.1句式
古代散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较少使用关联词,但句子之间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罗经国译本的句数较多,多采用短句,句子结构也较为简单,与源语结构相似,而翟理斯作为英语母语的译者,在翻译时对语言的运用更加自然娴熟,因此译本句数较少,多为长句且句子结构复杂。
例1: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翟译:Chill is the sound that…; and then it leaps…. All the rich luxuriance of green is changed; all the proud foliage …, --withered beneath the icy breath of the destroyer.
罗译:Thus the keynote of the sound…, and at times wailing and yelling. Before autumn comes, the verdant grass and the leafy trees … and…. When the autumn wind blows, the grass changes its color and the leaves of the trees fall. It is the lingering mighty power of autumn ….
該句明显体现出罗译本与翟译本在句式上的差异。翟理斯只用了两个长句,而罗经国则用了四个简单句以及多个and作连接词。同时,翟理斯将第一句末尾与第二句、第三句整合成一句话,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准确,语言凝练。而罗经国则按照原文的语意顺序一一对应翻出,清晰明了,虽然句数较多,但表意明确,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译法。
2.2韵律美
由于汉语中多四字结构以及叠词,而且古代散文又多以短句为主,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不仅读起来颇有韵味,读过之后细细品味仍能感受到一种余韵犹存之感。欧阳修的《秋声赋》正是从悲切凄凉的秋声起笔,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伤害,文势一气贯穿而又曲折变化。因此,能否做好对“声音”的翻译正是这篇散文英译的关键所在。
例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翟译:On it came, at first like the sighing of a gentle zephyr,…gradually deepening…the roaring of huge breakers…, amid howling storm-gusts….
罗译:At first it is like the pattering of the rain and the whistling of the wind, but… like the roaring of the surging waves ….
原文的 “初”字与“忽”字表现出声音的变化过程,由远及近,由弱及强,打破了深夜读书的宁静。另外几个拟声词也渲染除了这种声音变化的特征。“淅沥”为叠韵拟声词,“潇飒”为双声拟声词,叠韵双声的前后复沓,使句中声韵极为和谐。翟理斯采用了四个拟声词加“of”,组成了一个大致的排比结构,增强了秋风欲来的气势,而四个拟声词“sighing”、“plash”、“roaring”和“howling”也表现出了声音由小而大的过程,基本译出了汉语的气势和整齐的结构。罗译本虽然对原文的意思进行了一定的增补,更便于读者理解原文中“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这一比喻句,也采用了“pattering”、“whistling”、“roaring”三个拟声词,但由于句式限制,没能很好地还原原文本效果。
2.3文化意象的翻译
相对于自然意象而言,文化意象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尤其增加了文化翻译的难度。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含义,有的还带有意义深远的联想。有些文化意象在国内外都是相通的,而有些文化意象则是中国文化所特有,因此在翻译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例3: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关键词:欧阳修散文 H.A.Giles译本 罗经国译本 翻译策略
1.引言
欧阳修(1007年-1072年)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包括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他的散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风格自然。欧阳修散文名篇很多,而译作较多的是其游记类和抒情类散文,这类散文大多徐徐写来,言辞优美,风格清新,广泛流传于国内外。
2.基于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探究
为保证对比分析的准确性,并对国内外的译者风格进行比较,本文主要以汉学家翟理斯和国内译者罗经国的译本为主,运用举例分析的方法(以《醉翁亭记》及《秋声赋》为主),从多个角度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
2.1句式
古代散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较少使用关联词,但句子之间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罗经国译本的句数较多,多采用短句,句子结构也较为简单,与源语结构相似,而翟理斯作为英语母语的译者,在翻译时对语言的运用更加自然娴熟,因此译本句数较少,多为长句且句子结构复杂。
例1: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翟译:Chill is the sound that…; and then it leaps…. All the rich luxuriance of green is changed; all the proud foliage …, --withered beneath the icy breath of the destroyer.
罗译:Thus the keynote of the sound…, and at times wailing and yelling. Before autumn comes, the verdant grass and the leafy trees … and…. When the autumn wind blows, the grass changes its color and the leaves of the trees fall. It is the lingering mighty power of autumn ….
該句明显体现出罗译本与翟译本在句式上的差异。翟理斯只用了两个长句,而罗经国则用了四个简单句以及多个and作连接词。同时,翟理斯将第一句末尾与第二句、第三句整合成一句话,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准确,语言凝练。而罗经国则按照原文的语意顺序一一对应翻出,清晰明了,虽然句数较多,但表意明确,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译法。
2.2韵律美
由于汉语中多四字结构以及叠词,而且古代散文又多以短句为主,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不仅读起来颇有韵味,读过之后细细品味仍能感受到一种余韵犹存之感。欧阳修的《秋声赋》正是从悲切凄凉的秋声起笔,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伤害,文势一气贯穿而又曲折变化。因此,能否做好对“声音”的翻译正是这篇散文英译的关键所在。
例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翟译:On it came, at first like the sighing of a gentle zephyr,…gradually deepening…the roaring of huge breakers…, amid howling storm-gusts….
罗译:At first it is like the pattering of the rain and the whistling of the wind, but… like the roaring of the surging waves ….
原文的 “初”字与“忽”字表现出声音的变化过程,由远及近,由弱及强,打破了深夜读书的宁静。另外几个拟声词也渲染除了这种声音变化的特征。“淅沥”为叠韵拟声词,“潇飒”为双声拟声词,叠韵双声的前后复沓,使句中声韵极为和谐。翟理斯采用了四个拟声词加“of”,组成了一个大致的排比结构,增强了秋风欲来的气势,而四个拟声词“sighing”、“plash”、“roaring”和“howling”也表现出了声音由小而大的过程,基本译出了汉语的气势和整齐的结构。罗译本虽然对原文的意思进行了一定的增补,更便于读者理解原文中“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这一比喻句,也采用了“pattering”、“whistling”、“roaring”三个拟声词,但由于句式限制,没能很好地还原原文本效果。
2.3文化意象的翻译
相对于自然意象而言,文化意象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尤其增加了文化翻译的难度。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含义,有的还带有意义深远的联想。有些文化意象在国内外都是相通的,而有些文化意象则是中国文化所特有,因此在翻译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例3: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