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是继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之后的人类发展的又一时代,其以网络的广泛使用为标志,以资讯丰富、知识爆炸为特点。在信息时代传统报刊行业受到了来自互联网的强势竞争,尤其是作为纯学术性刊物的大学学报,当前,如何有效地坚守和巩固这块前沿理论阵地已成为学报编辑所必须担负的重任。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与大众传播的结合体,因此学报编辑和一般编辑一样要遵循编辑的校雠、建模和传播,但为高校学报的受众群体所限,学报编辑必须术业有专攻,先成就自身成为某块学术领域的行家。在信息时代里,面对知识爆炸和学术腐败等种种现象的冲击,学报编辑该如何应对、突破和发展业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学报编辑现状分析
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与教学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学报编辑从事的是一项具有创造性、技术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它包括策划、选题、组稿、编辑、校对、制版等一系列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高校建设成就突出,高校学报也一度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术梯队逐渐向合理化发展,但仔细观之,学报编辑的总体情况尚不容乐观,如高学历人才偏少、中间年龄段的骨干力量不足,大有青黄不接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学报编辑占学术期刊编辑一半之多,但和一般学术期刊所不同的是,高校学报编辑担负的只是初审的任务,复审和终身则由专家和主编负责,以保证稿件的录用质量和论文的学术水准。此外,学报编辑大都担任学校各个院系的兼职教师,得以经常与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交流,并能和各自领域的本校专家磋商研究,这些都是一般性的学术期刊编辑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就目前而言,学报编辑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中老年编辑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电脑编辑模式;其二,年轻编辑的综合素质与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普遍提高不相适应;其三,学报编辑的视野局限,选材呆板,使学报缺乏学术生机和活力。
高校学报承载了一所大学的学术前沿和学科点开辟等使命,但高校学报编辑的现状以及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得学报编辑的发展步履维艰,若想获得突破性的长足发展,则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
二 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科技的发展使信息的流动成为现实,信息的流动让人类社会脱离工业社会,并向信息时代迈进。在迈进的过程中,各国纷纷把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以文字形式转化为数字形态,并同时进行了信息手段的革命和信息内容的革命,于此过程,对学报编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自是不少。信息手段的颠覆性变化使得传统以笔作业的学报编辑既需掌握电脑技能,还需慧眼辨别论文质量,能否在同类型学报中争得地位赢得声誉也都得靠编辑们的把关和经营。
(一)信息时代给学报编辑带来的机遇
一般情况下,当某一新事物出现时势必会引发附带效应,此效应辩证来看,对周遭事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web环境的出现使学报编辑站立于学术前沿从可能变为现实。webl.O时代,门户网站转载报纸杂志学术信息,虽量小规模不大,但却权威可信;web2.0的交互时代,博客、播客发展迅猛,学术大师可通过网络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或课题,方便快捷的p2p应用,使学报编辑和学术大家零距离接触。
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还促使学报编辑作业方式发生转变,具体表现在:其一,学报编辑掌握新技术,削减论文审稿程序,从而使综合传统的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于一身,提高了效率也节约了劳动力。其二,信息网络的出现便利了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学术沟通,电子邮件的投稿和交流方式节约了纸张也节省了时间,为学报编辑的校雠工作带来了便利。
(二)信息时代学报编辑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信息时代是出于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信息时代,高校学报必然也会受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的影响。现有情况下,高校学报尚由学校行政拨款,但学报若在学术市场毫无竞争力,就只能被边缘化,但让期刊在市场选择中优胜劣汰,将给高校学报编辑带来巨大的冲击,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无法适应期刊发展变化的编辑最终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信息时代的学报编辑必须有所突破,接受这种市场化的挑战,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拯救学报。
就信息时代的评价机制而言,学报编辑依然受到种种挑战。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期刊诞生,学术期刊数量的增加虽稍逊,但国家期刊评价机制的出现也着实给学报编辑们带来了压力,除此之外,高质量论文的刊发量、发行量、参考文献援引量以及业内和学界的认可程度都在考验着学报和学报编辑的生存能力。
鉴于此种种压力和挑战,学报编辑必须从自身做起,在提高自身学识和校雠能力的同时争当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博学家,而笔者也认为,成为学者型编辑才是学报编辑的突围之路。
三 学报编辑如何在信息时代突出重围
信息时代,学报编辑在面临时代大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各类学术出版物涌现,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搜寻到想要的内容,大大地降低了受众对学报的关注度,也就直接威胁到学报编辑的生存和再发展。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突围。
(一)提高编辑自身素养
作为高校学报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学报编辑自身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而学报编辑要想在信息时代立足取胜,也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养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进行自我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专业知识再教育,要继续关注、了解甚至精通专业领域的学术积淀和前沿动向;其二是外延知识再教育,对除了专业以外的行业知识要了解,即要做到“博”,外延知识越丰富就越利于学报编辑在信息时代的得心应手;其三是基础知识再教育,即对我国的数千年文化积淀包括风俗人情等各种背景的掌握。
此前分析都是从编辑的软件素质而论的,但编辑自身素质的提高也绝对离不开硬件素质,即信息时代突如其来的网络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学报编辑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是立足于信息时代的必由之路,只有掌握硬件技术才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以及传播。
(二)提升学报发展空间
大学学报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犹如进入了瓶颈,从总体上看,可概括为“六多六少”,即总体数量多,质量高名 气大的少;同类型的学报多,特色鲜明的学报少;平平淡淡的文章多,有分量的文章少;发行量小的学报多,发行量大的学报少;经营亏损的学报多,盈利的学报少;闭门造车的学报多,开门办刊的学报少。…鉴于此,学报必须拓展其发展空间,以适应多元化和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
从管理体制而言,高校学报应摒弃原有的封闭管理模式,使学报面向社会,将其推向市场,接受一定规模的自负盈亏;从专业制胜角度而言,高校学报应放弃原有的科科通但科科都不精的状况,要拿出自己的优势专业,这样才能提升学报的竞争力;从编辑出版角度而言,高校学报需开源节流,实行硬件设施全面网络化,网络化编辑、网络化出版、网络化发行和网络化运作。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高校学报只有在普及网络硬件的情况下走现代化办刊之路,办出精品、办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变更论文刊发着力点
如果把提高编辑自身素质看做是首要步骤,把提升高校学报发展空间看作最后步骤的话,那么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中间步骤,即学术论文刊发着力点的变更。紧跟时代、紧跟前沿是现如今学报编辑的制胜之道,但在把握好时代前沿步伐的同时,编辑还需将功夫最终回归于其原始状态——校雠、把关。
1.校雠
被称为编辑界“中原学派”创始人的王振铎先生在提到编辑的概念时曾着重提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几个字,认为编辑工作要涉及版本考证、文字校勘、史实考订等各个环节。我国核心期刊评价机制的出台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因为学报一直以来在受众印象中都是相对严谨和考究的,差错率低、引文皆有出处等。但信息时代,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抄袭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上至学术大家、博导高官,下至高校学生、硕士博士都出现过抄袭事件,除却抄袭者的学术自律性不高,其归根到底很大部分还是要归于编辑的校雠不严。
学报编辑在信息时代也被纳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又要受到职称评定的压力制约,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其本职工作一定要做好,这也是学报编辑在信息时代突围出去的根基所在。
2.把关
“把关”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在群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高校学报的把关价值标准各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因编辑而异,因此,对于编辑的把关能力需要进一步的苛求,笔者认为,学报编辑在把关过程中要注意有两个意识。
其一是精品意识,编辑做久了自然会有一种独到的专业眼光,加之编辑业余的不断自我再教育,其自身毅然已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看到论文一眼就能辨出是否为精品应该是编辑的看家本领。从概念而言,精品也就指的是观点新颖、论据饱满、论点的提出也恰如其分,且没有抄袭和引用堆砌的现象出现,相信编辑有了这种判断精品的标准和意识,对学报质量的提升和其自身在信息时代的突围也是大有益处的。
其二是专栏意识,高校学报要有自己强势的专业领域,学报编辑也要有专业领域内强势的专栏空间,若只是关注精品,那只会是一盘散沙地将这个领域内的各点各角都兼颐到。若形成专栏,采用约稿机制对学术大家进行约稿,将几篇同类话题的文章纳入一个专栏,或选择一个角度长期办专栏,或对每一期换一个角度办专栏,这样既提供读者以搜集材料时的针对性又使每一期的学报有保存价值。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的学报编辑既要在研究编辑工作自身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精通各种编辑业务,把握住发展的机遇,但即便是遇到种种挑战,也要迎难而上,因为只有这样学报编辑才能在信息化背景下长足发展。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与大众传播的结合体,因此学报编辑和一般编辑一样要遵循编辑的校雠、建模和传播,但为高校学报的受众群体所限,学报编辑必须术业有专攻,先成就自身成为某块学术领域的行家。在信息时代里,面对知识爆炸和学术腐败等种种现象的冲击,学报编辑该如何应对、突破和发展业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学报编辑现状分析
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与教学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学报编辑从事的是一项具有创造性、技术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它包括策划、选题、组稿、编辑、校对、制版等一系列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高校建设成就突出,高校学报也一度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术梯队逐渐向合理化发展,但仔细观之,学报编辑的总体情况尚不容乐观,如高学历人才偏少、中间年龄段的骨干力量不足,大有青黄不接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学报编辑占学术期刊编辑一半之多,但和一般学术期刊所不同的是,高校学报编辑担负的只是初审的任务,复审和终身则由专家和主编负责,以保证稿件的录用质量和论文的学术水准。此外,学报编辑大都担任学校各个院系的兼职教师,得以经常与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交流,并能和各自领域的本校专家磋商研究,这些都是一般性的学术期刊编辑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就目前而言,学报编辑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中老年编辑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电脑编辑模式;其二,年轻编辑的综合素质与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的普遍提高不相适应;其三,学报编辑的视野局限,选材呆板,使学报缺乏学术生机和活力。
高校学报承载了一所大学的学术前沿和学科点开辟等使命,但高校学报编辑的现状以及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得学报编辑的发展步履维艰,若想获得突破性的长足发展,则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
二 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科技的发展使信息的流动成为现实,信息的流动让人类社会脱离工业社会,并向信息时代迈进。在迈进的过程中,各国纷纷把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以文字形式转化为数字形态,并同时进行了信息手段的革命和信息内容的革命,于此过程,对学报编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自是不少。信息手段的颠覆性变化使得传统以笔作业的学报编辑既需掌握电脑技能,还需慧眼辨别论文质量,能否在同类型学报中争得地位赢得声誉也都得靠编辑们的把关和经营。
(一)信息时代给学报编辑带来的机遇
一般情况下,当某一新事物出现时势必会引发附带效应,此效应辩证来看,对周遭事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web环境的出现使学报编辑站立于学术前沿从可能变为现实。webl.O时代,门户网站转载报纸杂志学术信息,虽量小规模不大,但却权威可信;web2.0的交互时代,博客、播客发展迅猛,学术大师可通过网络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或课题,方便快捷的p2p应用,使学报编辑和学术大家零距离接触。
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还促使学报编辑作业方式发生转变,具体表现在:其一,学报编辑掌握新技术,削减论文审稿程序,从而使综合传统的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于一身,提高了效率也节约了劳动力。其二,信息网络的出现便利了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学术沟通,电子邮件的投稿和交流方式节约了纸张也节省了时间,为学报编辑的校雠工作带来了便利。
(二)信息时代学报编辑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信息时代是出于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信息时代,高校学报必然也会受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的影响。现有情况下,高校学报尚由学校行政拨款,但学报若在学术市场毫无竞争力,就只能被边缘化,但让期刊在市场选择中优胜劣汰,将给高校学报编辑带来巨大的冲击,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无法适应期刊发展变化的编辑最终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信息时代的学报编辑必须有所突破,接受这种市场化的挑战,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拯救学报。
就信息时代的评价机制而言,学报编辑依然受到种种挑战。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期刊诞生,学术期刊数量的增加虽稍逊,但国家期刊评价机制的出现也着实给学报编辑们带来了压力,除此之外,高质量论文的刊发量、发行量、参考文献援引量以及业内和学界的认可程度都在考验着学报和学报编辑的生存能力。
鉴于此种种压力和挑战,学报编辑必须从自身做起,在提高自身学识和校雠能力的同时争当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博学家,而笔者也认为,成为学者型编辑才是学报编辑的突围之路。
三 学报编辑如何在信息时代突出重围
信息时代,学报编辑在面临时代大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各类学术出版物涌现,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搜寻到想要的内容,大大地降低了受众对学报的关注度,也就直接威胁到学报编辑的生存和再发展。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突围。
(一)提高编辑自身素养
作为高校学报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学报编辑自身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而学报编辑要想在信息时代立足取胜,也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养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进行自我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专业知识再教育,要继续关注、了解甚至精通专业领域的学术积淀和前沿动向;其二是外延知识再教育,对除了专业以外的行业知识要了解,即要做到“博”,外延知识越丰富就越利于学报编辑在信息时代的得心应手;其三是基础知识再教育,即对我国的数千年文化积淀包括风俗人情等各种背景的掌握。
此前分析都是从编辑的软件素质而论的,但编辑自身素质的提高也绝对离不开硬件素质,即信息时代突如其来的网络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学报编辑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是立足于信息时代的必由之路,只有掌握硬件技术才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以及传播。
(二)提升学报发展空间
大学学报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犹如进入了瓶颈,从总体上看,可概括为“六多六少”,即总体数量多,质量高名 气大的少;同类型的学报多,特色鲜明的学报少;平平淡淡的文章多,有分量的文章少;发行量小的学报多,发行量大的学报少;经营亏损的学报多,盈利的学报少;闭门造车的学报多,开门办刊的学报少。…鉴于此,学报必须拓展其发展空间,以适应多元化和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
从管理体制而言,高校学报应摒弃原有的封闭管理模式,使学报面向社会,将其推向市场,接受一定规模的自负盈亏;从专业制胜角度而言,高校学报应放弃原有的科科通但科科都不精的状况,要拿出自己的优势专业,这样才能提升学报的竞争力;从编辑出版角度而言,高校学报需开源节流,实行硬件设施全面网络化,网络化编辑、网络化出版、网络化发行和网络化运作。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高校学报只有在普及网络硬件的情况下走现代化办刊之路,办出精品、办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变更论文刊发着力点
如果把提高编辑自身素质看做是首要步骤,把提升高校学报发展空间看作最后步骤的话,那么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中间步骤,即学术论文刊发着力点的变更。紧跟时代、紧跟前沿是现如今学报编辑的制胜之道,但在把握好时代前沿步伐的同时,编辑还需将功夫最终回归于其原始状态——校雠、把关。
1.校雠
被称为编辑界“中原学派”创始人的王振铎先生在提到编辑的概念时曾着重提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几个字,认为编辑工作要涉及版本考证、文字校勘、史实考订等各个环节。我国核心期刊评价机制的出台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因为学报一直以来在受众印象中都是相对严谨和考究的,差错率低、引文皆有出处等。但信息时代,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抄袭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上至学术大家、博导高官,下至高校学生、硕士博士都出现过抄袭事件,除却抄袭者的学术自律性不高,其归根到底很大部分还是要归于编辑的校雠不严。
学报编辑在信息时代也被纳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又要受到职称评定的压力制约,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其本职工作一定要做好,这也是学报编辑在信息时代突围出去的根基所在。
2.把关
“把关”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在群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高校学报的把关价值标准各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因编辑而异,因此,对于编辑的把关能力需要进一步的苛求,笔者认为,学报编辑在把关过程中要注意有两个意识。
其一是精品意识,编辑做久了自然会有一种独到的专业眼光,加之编辑业余的不断自我再教育,其自身毅然已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看到论文一眼就能辨出是否为精品应该是编辑的看家本领。从概念而言,精品也就指的是观点新颖、论据饱满、论点的提出也恰如其分,且没有抄袭和引用堆砌的现象出现,相信编辑有了这种判断精品的标准和意识,对学报质量的提升和其自身在信息时代的突围也是大有益处的。
其二是专栏意识,高校学报要有自己强势的专业领域,学报编辑也要有专业领域内强势的专栏空间,若只是关注精品,那只会是一盘散沙地将这个领域内的各点各角都兼颐到。若形成专栏,采用约稿机制对学术大家进行约稿,将几篇同类话题的文章纳入一个专栏,或选择一个角度长期办专栏,或对每一期换一个角度办专栏,这样既提供读者以搜集材料时的针对性又使每一期的学报有保存价值。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的学报编辑既要在研究编辑工作自身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精通各种编辑业务,把握住发展的机遇,但即便是遇到种种挑战,也要迎难而上,因为只有这样学报编辑才能在信息化背景下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