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d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云飞说,自己上小学时是个“玩”童,初中时是个小说迷。到了高中后,她变了。她喜欢静静地看书,或者趴在课桌上一篇又一篇地写着自己的心思和梦想。同学们开玩笑说:“你真是个‘坐家’啊。”成为“坐家”的她,没有想到自己信手涂鸦的一些文章竟然陆陆续续在《九华晨刊》《池州广播电视报》《安徽商报》上发表了出来。由于表现突出,她还担任了校报记者站站长。有一天,老师对她说,只要努力,“坐家”也是可以成为“作家”的。听了老师的话,她的目标突然一下子明确起来,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了。
  有了目标的她,向老师要了一大串文学书籍的名称。她一边写,写自己的生活,写所思所想,一边“恶补”——如饥似渴地阅读可以给她带来营养的图书。
  胡云飞说,进入高中后,她习惯于伴着书香入眠。她不再沉迷言情、穿越、网游类小说,而是在经典著作中畅游。每当下晚自习后,她总是要点亮那盏台灯,持一卷书来品读。此时,书中清婉的故事、精彩的语句,让她有一种“空山新雨后”的滋养。她喜欢那古典的忧郁和淡淡的哀伤。她时而掩卷沉思,看到动情处,又会情不自禁地欷歔惊叹。柔和的灯光下,月无语,夜无声,她一个人独自品味那或平和冲淡、或幽雅清丽、或从容恬静、或幽默睿智的文字,不经意中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升华。
  她喜欢书页翻动的轻响,喜欢书卷里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一本书,一个梦,再加上一壶清茗,几缕淡香,那是属于夜的景致,也是属于她的景致。“书墨凝香香袭人,学蝶绕花品书香”,无论雨急风骤,无论寒来暑往,她总是与书彼此微笑对视,直至酣然入眠。
  我们需要文学的凝视,这种凝视就是我们通过文学,去了解,去渴望,去诉求,去表达;我们需要文学的凝视,这种凝视就是我们通过文学,去打动人,去温暖人,去抵达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心灵的询问,灵魂的阅读。
  一直不明白胡云飞的笔名“米小”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一天,在批阅她的日记后。才顿悟。她日记的扉页处有这样一段话:
  一天清早,一个园丁走进花园,竟然发现一大片的花草树木都奄奄一息,了无生气。惊讶之余,他问榕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榕树说它不想活下去了,因为它无法像松树那样高大挺拔。松树也沮丧地告诉园丁,它想自我了断,因为它不像苹果树那样,能结出可口的果子。但是一旁的苹果树也在抱怨,说它不能像槐树一样,浑身散发着芳香。最后,园丁来到花园的一角,看到一株不起眼的小花,只见它生机盎然,静静地绽放着。“你为什么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仍能昂首绽放着?”园丁好奇地问。不起眼的小花快乐地回答:“我知道自己不过是一株小花,但我决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一朵最好的小花,于是,我就很快乐啊!”
  这让我突然想起一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不就是胡云飞同学笔名的寓意吗?这个聪明的孩子,文学不但丰富了她的生活,也提高了她的人生品味。也许她的文笔还稚嫩了些,也许她的视野还狭窄了些,也许她还没有一双慧眼将世界的纷纷扰扰看个清楚明白,但是热爱文学的她,必定有得灿烂夺目。
其他文献
口译是高难度高负荷高时效的工作,事前准备是口译成功的基本要素。本文从口译的基本功底——听、说、读三方面展开,就如何培养有利于每一种能力的良好习惯进行论述。  “口译就是在各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活动中,有能力用语言与各方交流的人,采用口语的形式,使用别种语言来转述出某种语言中的思想内容的一种翻译过程”。(张文、韩常慧,2006:9)口译是语言的应用,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输出过程。译员要做到听辨理解、短期
期刊
由于升学、成绩的的指挥棒下,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停留在不出大问题即“保护生命不受伤害”;甚至于对生命教育的理解等同于安全教育,导致学生生命知识的匮乏、情感淡漠。因此,本文从当前生命教育的现状、目标,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为平台,探讨生命教育实施途径。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命、对生活意义与价值的反思
期刊
人生何时最幸福?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童年最幸福。因为童年烂漫而纯真,人在童年时会自自然然、踏踏实实地享受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时每一刻,而全然不在乎生命的目标。  一旦走过童年,人们便被生命旅程中的太多、太高的一个又一个目标所累,而忘记了享受生命旅程本身。于是,那么多人找不到了幸福,只落得苦叹:幸福在哪里?  有一个故事很是耐人寻味。一位年老的盲人琴师带着一位同样双目失明的少年四处漂泊,以弹唱为生。他们
期刊
对于夜,古代的迁客骚人要么秉烛夜游,要么月下出游:一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二是借月遣怀寄情于月。在他们的笔下,夜,总是和烛和月连在一起,黑夜只是白天的另一种延续方式。因为有烛,因为有月,所以,难于领略夜的黑暗。黑暗,对于人们来说,总是和恐惧相依相伴。在黑暗中,我们感到孤独无依;在黑暗中,我们迷失方向,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在黑暗中,我们的内心在痛苦挣扎。于是,我们选择逃离黑暗。而作者,一个简单的标题——
期刊
每次,总会在不经意间揭开自己的伤疤。也许会有些痛在心底回荡,挥之不去。这时,我就会重新正视那段回忆,重新正视那段回忆中的你。  病?大概曾经被痛伤得麻痹了吧!窗外偶尔有几只蝴蝶盘旋飞过,凝视着……它,也曾有过痛。它的美丽不是五彩斑斓的蝶衣,而是身为蛹的那段时光——是的,痛苦也美丽!  春  阳春三月,烟雨濛濛。虽不似江南水乡,有小城、古桥的映衬,却也独有一番风味。抬眼,灰蒙蒙的天色下一切景物像是笼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类试题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命题规律】  1 体会词句含意型。一般情况下,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词句含意的考查,重在对那些包含在文中具有指代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词语的含意深奥的句子的考查。常见
期刊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一定是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湖》这篇散文能以灵动飘逸的语言将“湖”描绘得神奇美妙、秀色可餐,是因为作者对其有着发自内心的深挚的情感。王蒙笔下的任何一个湖泊,都是那样的可爱可亲,令人向往。  文章开头直抒胸臆——“我喜爱湖”,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爱”字,表明了作者对湖的无比钟情。我们仿佛看到,与湖的每一次对接,作者那深邃的双眼里都饱含着满满的
期刊
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达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
期刊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直是高考的考点,其中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用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试题中,此部分内容既可单独命题,也可与其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命题,命题形式多样。需要说明的是,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是考查同学们实验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考查范围主要有:生长素的发现、运输、生理作用和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常以实验探究形式命题。
期刊
尼尔斯·占斯塔夫·达伦,是瑞典著名的物理学家、发明家。他的研究领域为机械工程的应用,由于发明用于灯塔和浮标的自动控制气体照明器,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被世人誉为“工程界中最难得的伟大人物”“航海者的恩人”。  1869年11月30日,达伦出生于瑞典卡拉堡的斯滕斯托普。他的父亲忙于农业、园艺和牧场的工作,而达伦却倾向于工程事业。达伦通过自学,于1892年考入哥德堡的查默斯研究所学习,1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