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为学生而存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爱因斯坦说。学习应该是一种带给人快乐的活动,教学所要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获得的享受。由此不由反思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设计,于是一个普通却又值得思考的问题迎面涌来。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设计一节课,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改追求是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我们在教案设计时应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弹性设计,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但是,众所周知,公开课其实已成了某种成果的展示课,或某项技能的竞赛课,成功是教师普遍追求的目标,每一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都要经过周密的准备。如果不是借班上课,教师必然要在自己的班上试讲多遍;如果是借班上课,教师一定对教案反复推敲,以求万无一失。教案设计精益求精,从教学的内容到课堂结构再到每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小到两个环节之间如何过渡都要考虑周全,甚而写出衔接词的也比比皆是。然而,课前环节设计得越细密,就越不容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越不容易讲出个性,更不用说讲得灵活机智,整堂课就可能如流水线的生产,严谨到刻板。
   假如一篇课文,学生的理解可能和你预想的不一样,产生了争论,这本来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契机,可是因为你已经有了完整而详备的计划,已经记住了下面安排的内容,如果在这里节外生枝,也许整个教学计划就此打乱了,所以你很可能不敢冒险,必然就会为了完成预设教学任务而忽略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按部就班地沿着教案铺就的小路走下去,由此扼杀了学生的课堂发挥,导致课堂平淡无味。例如,有个教师上作文课,用自己的文章做示范,教学生如何选材谋篇。不料,当教师让学生谈谈材料运用的特点时,也许因为不再是书上的文字,学生失去了敬畏的心理,就很坦率地说自己并不认为这则材料有什么好的。这个情况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教师完全可以因势利导,降低姿态让学生评析自己的文章,探讨选材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事前已有周密准备,于是在尴尬与慌乱中未及摆脱教案的束缚,仍然按着预定设计讲解,整节课就这样匆匆结束。
   其实,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不把所有的知识结论都直接“告知”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得出知识结论。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示范应用上。
   同时,在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考虑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架设探究桥梁,如何进行必要的智能训练和练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智能的创新应用,只有把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作了全面合理的构想和安排,才能保证师生最大程度的参与,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最优化。于是就要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并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指导,还要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这整个的过程就是备学情。备学情就是考虑如何教的问题,是决定一堂课能不能成功的重要步骤。
   因而,必须认识到教案的拟订其实只是帮助我们整理教学思路,不是让我们作茧自缚的。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是说人都有个体差异性,几十个学生的课堂里出现了别样的声音是很经常的。当教师坐在办公室里设计教案的时候,哪里能够知道学生会怎么回答呢?详细到评价词都写出来的教案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课堂,它认为学生是完全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动的木偶人,它完全忽视了学生是灵与肉结合的活生生的人,忽视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时执教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课堂内容丰富充实,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生动精练,会不会讲得浅了或者深了,让听课者听什么,看什么;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这个问题学生会怎么回答,怎样理解,学生的回答与理解是否会和教学预想相衔接。这样的课堂既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性,重心反而转移到听课者身上了,岂不怪哉?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反复实践。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内课外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以激发学生稳定持久的阅读兴趣。要坚持三固定:固定
期刊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苏州园林》处处讲究完美,而且做到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一、美在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苏州园林》的语言不仅准确简练,而且优美耐人寻味。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蔓延”“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重
期刊
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巩固知识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千万不可忽视对民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自然就促进了边疆民族教育工作。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1.注重提高自身素养,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你,喜欢你所上的课,教师得关心学生、
期刊
一、有的放矢命好卷   以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是状物类记叙文,按照本市统考的模式三大题命卷。   第一大题是基础知识类考查题,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句的积累运用显然必须来自本单元四篇课文,考查字词句的音、形、义、用;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题,同样也必须是本单元所要求的“介绍你所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考查学生片段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第二大题是阅读题,落实
期刊
一、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    1.重视写作的情意训练与态度的养成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应该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2.重视写作的过程指导    新课程改
期刊
一、言传身教,范读启情   范读能体现教师对课文的感受。教师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模仿,可以学习。成功的范读,可以使语言形象迅速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传语感于学生”的目的。   二、情境再现,激发兴趣   “形象再现”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好方法。所谓形象再现,就是阅读时脑海中形成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
期刊
一、片段训练的涵义    所谓“作文片段”,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段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    1.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    2.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    3.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
期刊
红尘俗世纷纷扬扬,遥山近水淡淡花香。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翘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你曾奋笔疾书,犯言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是什么,惊碎了一个流传千年的书生梦?让我在千人万人之中竟然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文人美丽的素羽如一池斑驳的虹影在喧嚣闹市中沉淀、隐没。  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读书须凭兴趣   畅销书排
期刊
积累和应用也是个老话题,可能出题人觉得“老田里年年都出新谷子”,就拿出来让我们旧曲翻作新声,老话题也未必不能翻出新意。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秉承出题人意旨,前人已有的简说,时人所无的详谈。   一、积累为基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起伏大翼也无力”。积累当然是基础,意义无需多言,您懂得。这里交流几个积累的方法吧。   (一)阅读笔记模式化。语言积累主要来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