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陕西地域文化丝织品图案设计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1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陕西地域文化遗存丰厚,历史源远流长,在发展和弘扬陕西地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从未间断。如今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这是一个让全世界认识并记住陕西地域文化的好机會,也是一个让我们自己重新感受和学习陕西地域文化的机会。只有当我们先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本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展现给全世界。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把陕西地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图案化,并且应用在领带、丝巾等一类丝织品上,主要以拴马桩为例。使丝织品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不仅实用而且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由此来发扬陕西地域文化。
  关键词:拴马桩;陕西地域文化;丝织品;图案;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72-03
  一、借“一带一路”的东风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1]。借着“一带一路”这个大好的机会,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和弘扬我国的地域文化,让地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样不仅可以引起我们国人自身对地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还可以让别国认识和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由于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推广陕西地域文化,所以我决定用丝织品作为基本材料,在此基础上用陕西地域文化作为图案创作的设计源泉,将两者相结合。在设计作品中一定要体现陕西地域文化的特点,还要有时尚性、审美性,在传统和当代中找到平衡。
  二、以拴马桩为例的原因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2]。我在众多的陕西地域文化中选择以拴马桩为例,是因为对它有一定特殊的情感。现在人们的压力很大,每天在快节奏状态下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穿梭的我们,心是静不下来的,但每次在学校看到这些拴马桩,它就默默地待在那里,看到它们就能感受到时间沉淀带来的厚重感,让浮躁的心会安静一点。有时感觉它是最“糙”的艺术品,就天天在那里风吹日晒,但想想也只有它这样的本质敢这么“糙”的存在。它的造型各异,但不管造型是狮子是人还是其它的动物,在形态上、表情上都给人一种质朴踏实舒心的感受。总的来说,拴马桩给笔者带来的感受就是时间沉淀出来的稳、本质的坚韧和表现出来的真。这三点是笔者最欣赏拴马桩的地方,也符合陕西地域文化的特点,所以在众多优秀的陕西地域文化中,笔者选择以拴马桩元素为例,作为自己对丝织品图案设计的主体。
  三、拴马桩元素图案的的设计分析
  当确定以拴马桩为创作主体时,首先要解决它作为设计元素的造型问题。如果是用还原度很高的照片(如图1所示)来设计的话,那么要注意的就是生动性,因为照片本身就很具象,带给设计者的想象度就会有所限制,所以在设计时可以在细节上多做改变。以图1为例,把它转化为高度概括的图像(如图2、3所示),这就相当于只留下了一个拴马桩的外轮廓,在有些设计中简约到这个程度刚刚好不用再加任何修饰,但有时会显得空洞,这时就可以在这个大轮廓中加一些抽象或者具象的东西来丰富(如图4、5所示),既高度概括又不会显得空洞。又或者直接把具象的形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概括,在几何图形中寻找变化(如图6所示)。
  如果只用手绘中线来塑造拴马桩,感受又完全不一样(如图7所示),在这个基础上每增加或减少线的数量对整体的效果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图8、9、10所示),当线和面结合的时候又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如图11所示),这些都可以根据设计需要来灵活应用。
  单个元素造型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举这些列子只是想说明:不管用手绘方式还是电脑的方式,是绘画感强一些还是装饰感强一些,整体感觉可爱一些还是潇洒奔放一些等等,任何方式都可以去尝试,只有去做了才能感受到这些变化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在设计的前期,一定要多积累不同方式产生的效果,作为设计的资料库,为后续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需要这个效果,这几个效果组合在一起时又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些都是设计的不确定性和意外性,但往往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意外性会达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拴马桩元素在领带、方巾中的应用
  在有了基本的元素造型后就可以根据丝织品的外形来设计图案,一定切记要根据外形来设计,不能为了设计图案而设计,要契合产品来设计使图案和产品外形和谐统一。
  以领带为例,笔者设计了几个系列。第一个系列主要是线面结合为主,绘画感较强,偏抽象一些。第一个图的特点(如图12所示)是以线为主构成的设计图案,在大感觉上线的节奏感很强,领带结的位置是图案的分割点,向上是莲子的图像向下是以线为主画的拴马桩的变形。顶端用莲子图案是因为藕本身就有丝丝不断的寓意,想表达拴马桩文化不会断,陕西地域文化不会断。莲子有心,所谓“有心人”是也,想表达的是要想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就需要我们这些有心人。
  在狮子图案上用了陕西民间剪纸镂空的手法做了一些效果,陕西民间剪纸俗称“窗花”,内容上有民俗生活、人物、戏曲、草虫花卉、动物生肖等,各种剪纸赋予其祥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作者将他们的理想、追求都表达出来,造型夸张、线条质朴、生动、意象万千,而风格独具[3]。
  用剪纸镂空的效果,一是为了打破原有线紧致的节奏,这些镂空的地方增加了发挥空间,二是可以很好的在丝织品上表现出时间留下痕迹的感觉,表现出拴马桩历经沧桑的斑驳感。三是因为剪纸也是陕西地域文化的一部分,让它们结合起来是笔者想看到效果。在剪纸镂空效果的地方加入了几个形态可爱的具象的小狮子,一是为了和抽象的大狮子形成一个视觉上的对比。二是想表现出陈旧破碎之后孕育出的新生力量,陕西地域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底部这些红色和小碎块表达的意思是在继承和发扬的道路上我们是会遇到困难,但在上升的大走势下这些困难都会被抛在后面。   第二个图(如图13所示)的特点是以线面结合为主构成的设计图案,图案上运用了拴马桩身上纹饰的局部,表现手法上不仅用到了剪纸的鏤空,还用了马勺脸谱中线条穿插变化来表现。上半部分红色的线有律动的立体的感觉,下半部分趋于平静,在颜色和感觉上都有一个矛盾的碰撞。第三个图在整体图案上其实是依照陕西关中皮影的方式,设计的一个张着嘴的狮子(如图14所示)在呐喊,在设计的时候采用了一半疏一半密的这种节奏,底纹用了深浅不一的拴马桩图案的叠加,嘴里的标是西安美术学院的校标,想表达的是在继承和弘扬陕西地域文化时我们作为西美人必须要发声(如图15所示)。
  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了一款西美纪念意义的方巾(如图16所示),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凤翔木板年画的方式,以拴马桩上面的小狮子为图案主体,但支撑它的不是石柱,而是美院的大门,这个设计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是小狮子,学校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二是小狮子代表的是陕西地域文化,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责任需要所有的西美人来扛。那五个小圈里面的图案是学校的鸟瞰图的局部,剩下的所有花边装饰都是用服装中常用的工具图案组合而成。笔者在以拴马栓为例的图案设计中加入了很多其他的陕西地域文化,举这些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当我们在创作时,在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下,就应该学会融合。比如笔者在以石刻拴马桩为图案设计主体时,可以先把拴马桩这个立体的东西转化成平面的图案,在手法上就可以用到剪纸造型夸张、线条质朴的特点,用皮影精致的装饰纹路和丰富的色彩,或者以户县农民画豪放稚拙的风格,以及木板年画浑厚的感觉等等来制作拴马桩图案。反之也可以把平面的立体化,例如以皮影为图案设计主体时,在形不变情况下就可以在有些部位做成立体的感觉使其有凹有凸,在质感上也可以采取一些变化等等。
  虽然在创作时加入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元素听起来感觉会比较混乱,但因为首先这些元素同属于陕西地域文化,整体感觉上就比较和谐统一,其次在融合时肯定会有一个侧重点,哪个元素是主体,哪个元素是辅助,在元素多少的应用上会有一个主次关系。所以只要把握好使用的度,不仅不会显得杂乱还可以增加图案的层次和趣味性。
  五、“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方巾设计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首先想到了西安的地标性建筑钟楼、小雁塔、秦兵马俑等。又梦回大唐想到仕女图,以及当时丝绸之路上马、驼队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的真实景况。
  以这些灵感作为图案设计的元素,在创作时要使图案既能表现出陕西地域文化,又有丝绸之路的影子。秉着这样的想法设计了一套方巾(如图17所示),因为这些元素本都是手绘的图案,所以绘画感极强而装饰感不足,而我们要做的是设计而不是绘画,一定要学会取舍。在设计的时候,笔者索性去掉了绘画图案的所有细节,只留下了图案的剪影,这样削弱了绘画感加强了装饰感,图案结构上用了环绕式的排列,还用图形色彩明度、纯度的差别拉开了空间感。
  六、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设计师在将传统元素转化成现代丝织品设计的时候,只是通过简单的抄袭、拷贝和重复传统图案,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笔者认为没有活力和生命感,他们忽略了传统文化内在的质,只注意到了外在的形。只有在深刻学习积累后,将提炼出来的图案与当代设计相结合,才能赋予传统元素新的生命力,提炼后的图案不一定有传统符号的影子,但一定会有传统的韵味。
  还有一部分设计师在设计时只追求艺术性和个性而忽略了市场,忽略了人们长久以来的穿戴习惯,这样的设计就缺乏了它作为产品的特性,只成为了设计师情感的载体。但一定不能去迎合市场,要在美观和实用中找到平衡点,这个度的把控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
  以上是笔者在用陕西地域文化设计丝织品图案时的心得,肯定还有很多不足。只是想通过笔者的这些经验还有理念给大家一些启发,在设计的时候更有条理,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了解陕西地域文化,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和现代融合,更好地去继承和弘扬我们陕西地域文化,借着“一带一路”让更多更远的人们认识了解陕西地域文化。(文中图片来源:均为作者原创)
  参考文献:
  [1] 《启航“一带一路”》编委会组编.启航“一带一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 鹤坪,傅晓鸣.中华拴马桩艺术[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 顾劲松.陕西剪纸[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战争与和平历来是人类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语在人类历史上贯穿始終,为艺术创作尤其是动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随着我国与国人对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重视,动画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正在蓬勃的发展。在观看了不少动画影片后,我们可以发现战争与和平这两大元素几乎在大多数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引发观众对于“战争”“冲突”深思的同时,更加向往“和平”。本文从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入手,通过
期刊
摘 要:“泛娱乐化”的时代下,综艺节目的发展呈井喷的态势。当追求感官刺激的综艺节目正在霸屏之时,“慢综艺”开始逆生长,逐渐受到人们的热捧。文章以韩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尹食堂》为例,探究了“慢综艺“产生的社会语境,并结合大众文化理论,从视觉呈现到情感生产,来探讨“慢综艺”节目是否给电视综艺节目提供了一条新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真人秀;“慢综艺” ;《尹食堂》  中图分类号:G 206.3
期刊
摘 要:自2017年以来,综艺节目的市场分化出现了细微的变化。相比于以《快乐大本营》、《奔跑吧》等题材的快节奏综艺占主要地位的过去,文化类、生活类等慢综艺逐渐表现亮眼。《女人有话说》是爱奇艺推出的一档真实生活探访体验真人秀,在“慢综艺”盛行的时代,《女人有话说》是一次成功的突破,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分析《女人有话说》是如何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  关键词:使用满足;慢综艺;真人秀  中图
期刊
摘 要:穆青及其人物通讯常被作为新闻学界的研究对象和业界的学习范本,既有大胆独特的尝试,也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本文以穆青人物通讯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策划、采访与写作三个方面探讨穆青人物通讯的报道特色,对当下的人物通讯报道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穆青;人物通讯;焦裕禄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4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的热潮推动了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网综由此应运而生,腾讯出品的《创造101》作为一档时兴的“女团竞演生存类”网综,突破了传统选秀节目的话语结构和叙事范式,其火爆程度创造了崭新一轮的“粉丝变现”,成为网综后起之秀。因此,本文根据传播相关理论,探究该综艺在流量变现方面的创新策略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流量变现;本土化;培养分析;社群文化;象征性互动理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期刊
摘 要:校园剧场既是学校开展文化交流、接受艺术熏陶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办学精神和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办学理念,培养艺术人才有着重要作用。艺术类高校剧场作为师生教学、排练、演出以及学生舞台心理素质训练必不可少的场所,就管理与服务上也有更专业更高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剧场管理的优势,更好的提供服务,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艺术高校;剧场;管理与服务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2017年热播的商业题材家族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以沈吴两家的恩怨情仇展开叙事,讲述了一个历经坎坷、艰苦奋斗的女秦商周莹令人钦佩的一生。全剧在叙事上用两条并列的主线和多条嵌套的辅线完美地呈现了庞大立体的故事架构。该剧重新掀起了家族电视剧的收视热潮,引发了对近年家族剧的反思。笔者从叙事学理论出发,从故事线索、交错的时序手法和多种类型的认知聚焦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探究其独特的的叙事策略。  关
期刊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时代下,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随着中国受到越来越多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中国唯一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形象建构日显重要。2017年12月初在北京召开了首次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这次会议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高瞻远瞩的中国智慧和彰显大国责任担当的中国主张,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本文以这次大会为例,分析对外传播政党形象的逻辑起点以及媒体对外传播政党形象时
期刊
摘 要:中西方国家处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但是,艺术无国度。在艺术史上,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国家在艺术方面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各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与融合也使得艺术得到更加广泛的融合。本文试着将西方十七世纪艺术大师委拉斯凯兹的与中国初唐绘画大师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做对比。这两位艺术大师都是宫廷画家,又都擅长画皇室肖像画,所以我
期刊
摘 要:文化、技术、创意三者的融合带来了文化消费手段、空间、渠道上的变革。在现今创意性文化消费趋势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发及利用,从而创造更高的文化消费价值及拓展既有文化市场空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文化生态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及持续性发展。潮绣作为潮汕地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意性文化消费语境下可通过创新消费内容、创新消费形态、创新消费空间等手段进行转化和开发,借助创意和技术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