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亡已成必然,可否安然离世

来源 :健康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z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宁疗护在台湾已走过了25年的历程,并取得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中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骄人成绩。而在我国大陆,安宁疗护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近日,在我国多地举办的有关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等主题的人文医学研讨会上,来自台湾地区的赖允亮和杨友华两位医生受邀介绍了安宁疗护的“台湾经验”,引发与会者关注。
  “您的病我没有办法医好,但我可以让您舒服点”
  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已是胰腺癌晚期,腹部插着管子,伤口疼得厉害,整夜按铃呼叫护士。后来,来了位医生,帮他清理伤口,并把敷在伤口上被脓水浸得泛黃的纱布拿掉,换成了女士用的卫生巾做敷料,下面再垫上隔离层。这样处理之后,大概过了10分钟,老先生原先的一张“苦瓜脸”上有了笑容,他悄悄地对医生说:“我活了八十多岁,第一次用这个东西。”医生笑着问他:“好用吗?还疼吗?”老先生高兴地回答:“好用!不怎么疼啦!”这个让老先生满意的卫生巾创意敷料,是杨友华医生进行安宁疗护的一次“杰作”。
  杨友华是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放疗科医生,也是台湾最早一批投身到安宁疗护事业的医生。25年的安宁疗护经历,让杨友华对这个专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安宁疗护主要是针对病人的不舒适进行治疗,帮助他减轻痛苦等。在安宁疗护的过程中,病人得到心灵的平静,得到生活品质的提高。”
  目前台湾安宁病房主要是接收癌症终末期病人、多重器官衰竭的慢性病病人。“你的病我没有办法医好,但我可以让您舒服点。”这是杨友华在接触癌症末期病人常说的一句话。他的确善于运用专业技能帮助癌症晚期病人缓解常出现的癌痛、呕吐等症状。“在处理疼痛方面,首先是要了解他疼痛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对症治疗。现在,我们有非常好用的镇痛药物如吗啡等。安宁疗护中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只要处理得当,90%的癌症末期疼痛是可以在1~3天之内得到控制的。”
  对于癌症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和精神痛苦,杨友华的“话疗”往往也很管用。有的病人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舒缓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会问:“我可以这样回家了吗?”杨友华会明确地告诉他:“可以啊,你就可以回家了,然后约你的好朋友快乐地喝酒,过完这最后的美好时光。至于这最后的时间有多长,我也不知道。”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病人的心结也打开了,也就豁然开朗了,甚至活得比预期得久,更有品质。有的病人在临终前会跟他说:“这是我人生最美好最有意义的时刻。”
  杨友华解释说,癌症末期的病人,只要出现疼痛、呕吐等不适,就可以住进安宁病房。在症状控制后,就可以回到家里,享受居家照顾,度过最后的时光。一旦再有症状出现,可再住进安宁病房。也有的病人在安宁病房症状得到控制了,但同时生命也到此为止了,就在安宁病房安然离世。“做安宁疗护的医生,人文医学的味道要很浓厚。”杨友华深有感触地说。让他颇感欣慰的是,在台湾,有一批像他一样的专业人士致力于安宁疗护事业,而越来越多的癌症末期病人因此享受到人生最后一程的温暖。
  从心动开始,从需求着手,一步步走来
  在《经济学人》杂志的智库报告《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中,台湾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中排名第六、亚洲第一。作为台湾安宁疗护事业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杨友华慨叹“这第一名得来不易”。
  1990年,台湾第一家安宁疗护病房在台北淡水马偕纪念医院的病房诞生。回想起当年创办的经历,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马偕医学院教授赖允亮仍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向卫生当局申请做癌症末期病人的照顾,我跟院长去了两次,都被骂了回来——‘你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啊,重要的事情不做,为什么要管‘死人’。”但赖允亮并未就此放弃,几经努力,他们终于在那个条件艰苦、医疗条件有限的地方建起了安宁疗护病房。
  “人要善始,也要善终。但大多数人对于死都存在一种恐惧与避讳。在这种社会性的认知偏见下,安宁起始于个别医护人员,去关注、照料所谓‘等死’的患者,为的让他们最后一程走得更加坦然。”赖允亮坦言,“这个过程,我们要面对很多问题”。
  首先需要的是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1990年12月,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成立。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赖允亮带领大家于1991年开始进行安宁照顾专才培训计划。培训的对象有医生、护士,以及社工和牧灵人员(又叫灵性关怀师)。作为此项计划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杨友华深知培训的重要性。他介绍说,癌症末期的病人绝对不只有疼痛,可能会有多重症状,比如疼痛合并恶心呕吐,疼痛合并很严重的谵妄或便秘等等,还有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安宁疗护的核心内容是对末期患者提供全人关怀,除了针对首当其冲的躯体症状如疼痛、呕吐进行治疗外,还要有“心理”和“灵性”的关照,目的是让患者得到身、心、灵的平安。此外,还要照顾到患者的家属(全家),要做到从接诊到临终到居丧的服务(全程),即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的“四全”服务,这个工作需要一个团队合作完成——不只是有医生的治疗,也需要护士的护理,还包括心理师、社会志愿者甚至宗教人士的参与。
  随着知识的增加、理念的转变,安宁疗护在台湾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赖允亮欣喜地看到,现在有更多的医生愿意前往艰苦的区域去协助发展当地的安宁医疗。
  与此同时,学会的成立、法规的出台、政府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安宁疗护的发展。杨友华介绍说,1995年,台湾安宁照顾协会成立,1999年台湾安宁缓和医学学会成立,2005年台湾安宁缓和护理学会成立,相继成立的学会对于安宁疗护这个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安宁疗护这个专业的发展开始提速。尤其是2000年5月23日通过的《安宁缓和医疗法》,更是为安宁疗护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现在台湾的各级医院都有了安宁病房,有专业的团队在做安宁疗护,而且已经把是否设立临终关怀病床纳入三甲医院的考核系统。”
  让赖允亮更为自豪的是,“如今在台湾,安宁疗护已从病房走到居家、走到社区,散布到了各个角落。”他给出一组傲人的数据:整个台湾,住院安宁疗护共有724张床位,其中10家医学中心有251张床位,其他的分布在27家区域医院和8家地区医院里;还有居家安宁疗护团队84个;共同照护团队130个;社区安宁疗护团队81个。对于回到家中的终末期患者,安宁团队每周去他们的家中访视、处理,并对其家人进行护理指导;会诊制度则把安宁疗护扩大到整个社区里面。   历数成绩,赖允亮不由得感叹道:“从心动开始,从需求着手,台湾的安宁疗护一步步走到了现在,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让安宁病房成为患者享受人生美好体验的最后一站
  相比台湾的成绩,我国大陆的安宁疗护可以说仍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在《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中,其中“死亡质量指数”这一项,我国的综合得分在80个国家中排到第71位,在亚太地区排名倒数第四。在杨友华看来,台湾地区和大陆同宗同源,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在安宁疗护的发展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包括面临的问题也有类似性。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表示,他们设立了安宁疗护病房,却遇到病人不肯来的尴尬。对此,杨友华坦承,类似的问题台湾在安宁疗护事业的起步阶段也遭遇过。那时,一说到安宁病房,病人的反应是,“我才不要去住你们的病房,我看到的都是走着进去、躺着出来。”“我的家人不要我了,我的医生不要我了,所以才让我去住安宁病房。”同时,社会上也存在对安宁病房和临终关怀“污名化”的现象,有的患者家属会说:“去那个病房,不是都去送死的吗?” 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不理解、不接受,他们开展了大量针对患者和普通大众的宣讲和教育工作。“安宁病房对患者而言,是他到天堂的前一站,也是享受人生美好体验的最后一站。”杨友华说,一开始他们就是这样“连哄带骗”地把病人哄进病房,病人住进去后,症状改善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多了,等到要出院时,有的反而不愿意出院了。
  据相关统计,2015年我国因恶性肿瘤而死亡的患者有280万人,但绝大多数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并未得到应有的照顾。杨友华表示,要想让众多的患者真正能享受到安宁疗护,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工作要做,包括医疗保险的承认,保证医生有合理的收入等,这样才能让患者免去经济上的顾虑,也能让医生能安心于这份工作。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医院的ICU病房里,很多已无生还希望的病人身上插着管子,依靠呼吸機、强心针维持残余的生命。杨友华认为,这好比是给病人上的最后一次酷刑,很不人道。他解释说,死亡有两种,一种是预期性死亡,即早就预料到会发生的死亡。比如,一个晚期肺癌患者最后出现了转移,因所有器官都衰竭而死亡了,这时就不应该有抢救性动作。还有一种是非预期性死亡,比如因意外,如因触电、车祸等死亡,这个时候就需要尽一切可能地去抢救。“我们提倡安宁疗护,不是意味着不治疗了,而是反对无效医疗或过度医疗。”杨友华强调,“对于一个多器官衰竭的病人而言,他的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在病人走向死亡的最后阶段,让他过得尽量舒适点,这就是安宁疗护的作用。”
  来源:健康报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健康险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各家保险公司对于健康险业务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相比于低端健康险产品价格低廉却保障不足与高端产品价格昂贵受众有限,中端医疗险市场似乎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近日,随着某保险的一款“网红”产品的出现,着实掀起不一股不小的中端风潮,该产品与2016版相比,在提升保险金额、丰富保障责任的同时,首度承诺癌症患者零免赔,使得被保险人抵抗中大型医疗风险的能力得以增强。  “过去很长
期刊
智能手环重蹈山寨手机覆辙  问题一分为二,山寨医院、网站、山寨APP是毫无疑问的骗钱利器,那么以小米手环为典型例子的山寨电子产品呢?  近日,一则关于深圳加工工厂即将放出百款智能手环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不胫而走,投资者只需贴个品牌即可上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山寨手机,还没有找到用户,价格战就打响了,恶性竞争快速蔓延。  小米手环外型廉价,价钱也很廉价,只要79块。这就给了大家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这类
期刊
在某些诱因作用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突然显著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出现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急性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此即为高血压急症。本文就高血压急症患者的治疗目标和药物选择进行了介绍。  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急症约30%并发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急性期通常合并血压的升高,这种血压升高与急性应激反应和颅内压升高后库欣反射有关,随着病情的好转血压大
期刊
中端价值型诊所的定价和支付一直是模式是否持久的最大挑战。这类价值型机构如果选择医保的定价办法,将陷入低诊金高药费的困境,这样的定价没有办法支撑起医生通过服务获得有竞争力的薪酬,势必再次陷入靠药品回扣养活医生的老路,没有办法获得病人的信任。  因此,真正想做服务的价值型诊所不会选择医保的定价,而是选择合理价格的诊金,以此作为医生价值体现的核心。但是,在中国整体诊金被严重低估的大环境下,病人已经习惯了
期刊
【編者按】  我国的医学博士毕业生不敢做手术?家庭医生甚至不知如何规范地量血压?医院年轻小医生没有老医生带着就不敢独自做手术?种种抱怨都来自带实习生的老医生们。  中国医生真不如外国医生吗?我们的年轻一代真的越来越不行吗?我们对于医疗的舆论,为何总是“崇洋媚外”呢?
期刊
这要从医中美患者的就医观点差异说起。中国的医院分层繁多,有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三级医院里再分三甲三乙,二级医院再分二甲二乙,其中,仅仅是三甲医院又可以再细分六个等级。分级之下,不同级别医院首先表现出医疗服务水平的差异,其次也反向固化甚至扩大这种差距,最终导致患者对各层级医院、各种大中小医生的不满意。  中美医生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是导致中美医疗服务质量差距的原因之一。中国医生拿灰色收入是因为
期刊
近年来,因病致贫、因癌返贫的故事时常会在朋友圈刷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而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近期更是刊文指出,77.6%的癌症患者认为,患病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难以承受。自去年以来,众安保险尊享e生在网上走红以后,泰康、平安也推出“悦享中华”、“平安e生保”等百万医疗险,其他保险公司也在纷纷升级产品,欲抢占中端医疗市场。  “国民医保”升级 癌症患者零免赔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中端医疗市
期刊
案例:  某癌症患者夜间突发腰部疼痛,护士去喊医生,医生隔着门说让先为患者肌内注射一支强痛定,他马上去患者病房。护士很是麻利,为患者立即打上一针强痛定,用上药不到10分钟,患者突发心肌梗塞,医生赶到后,抢救无效死亡。该护士卷入一场医疗纠纷。  分析:  案例中医生说的注射强痛定,显然是个口头医嘱。关于口头医嘱,各位医疗界的朋友肯定不陌生,但是口头医嘱引发的纠纷也一直不少。那么口头医嘱到底在哪些情况
期刊
“看到了方向,却迈不开步子。”这似乎可以用来形容眼下国内寿险业面对中端市场时的状态。业内几乎没有人质疑“国内中端保险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一观点,也不会有人否认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据了解,有研究机构预测,仅在健康险市场中,中端产品的市场规模就将从2011年的可忽略不计,发展到2015年的60亿元,以及2020年的670亿元。  面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保险公司已经明确了方向——进一步细分中端市场
期刊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绞痛的特征是集中于胸部、颈部和左臂的不适感,它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诊断和评估冠心病的黄金标准是冠脉造影。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修正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风险因素及急性缺血管理,最大程度地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风险。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ACEI、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  作为长期稳定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