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游,成也苏东坡败也苏东坡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dfasfafjdkjfkek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末年,江南有一个书生,由于疾病和瘟疫,母亲、妻子、儿子和两个女儿都不幸丧生。书生思念亲人,他听说有个尼姑擅长扶乩,能与鬼神沟通,通晓过去未来,就将其请到家中,打听他的亲人分别投生何处。
  尼姑装模作样,请神上身,然后煞有介事对书生说:“你母亲投胎在50里外一户富人家。你儿子投胎到上海。你大女儿投胎最早,在某某寺庙出家为尼。你二女儿前生是嫦娥的侍女,如今重返广寒宫。至于你妻子,她前生与你是夫妻,下辈子还会跟你做夫妻。”
  书生又问自己的前生,尼姑答道:“君前生为秦太虚……君夫人即秦太虚夫人、苏子美小女。”(叶绍袁《续窈闻》)她说书生前世是秦少游,其妻子前世则是秦少游之妻,也就是苏洵的女儿、苏东坡的妹妹。
  听完这些话,书生悲喜交加,重重酬谢尼姑,最后将以上扶乩经过写进日记。
  很显然,书生受了尼姑的骗。且不说扶乩本是迷信,“前世”和“投胎”更是迷信,即便这些不是迷信,尼姑的话也不靠谱。要知道,所谓秦少游迎娶苏小妹,只是宋朝以后说书人杜撰的故事。在真实历史上,苏东坡并没有妹妹,秦少游的妻子也根本不姓苏。
  秦少游想必大家都熟知,名秦观,宋朝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中年拜在苏东坡门下,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在众弟子当中,苏东坡最欣赏秦少游,夸他是“今之词手”,意思是最会填词的行家里手。
  秦少游填词,确实出类拔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词传唱千古,出自他的名作《鹊桥仙》;“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描写美人的词曾被曹雪芹借用,出自他的另一首名作《南乡子》;他还有一首《千秋岁》,前半阙写景:“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这首词在宋朝很流行,以至于南宋大诗人陆游做官以后,根据“花影乱,莺声碎”六字,与上司范成大联手建了一座“鶯(同莺)花亭”。陆游还为之题诗:“沙外春风柳十围,绿荫依舊语黄鹂。故应留与行人恨,不见秦郎半醉时。”诗中“秦郎”正是秦少游。
  跟苏东坡的词相比,秦少游的词不够大气,但行文流畅,浑然天成,气韵饱满,音律规整。但宋朝人填词,除了讲究平仄,还讲究字音清浊,否则唱出来不好听。秦少游是音乐天才,他的词在音律上完美无瑕,最适合演唱。而苏东坡的词在音律上就差很多,所以受到李清照的诟病——25岁的李清照曾在《词论》中写道:“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意思是说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像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而且往往不协音律。
戴红倩/绘

  秦少游病逝时,苏东坡痛哭不止:“哀哉,痛哉,世岂复有斯人乎?”(苏轼《与李之仪》)这种哀痛就像孔子哭颜回:“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最优秀的学生撒手人寰,老师伤心欲绝,仿佛天要塌了一般。
  苏东坡爱惜秦少游,爱惜的是才华,但说到生活作风,秦少游恐怕就不值得爱惜了——这位爱徒一生风流好色。他19岁娶妻,妻子姓徐,名叫徐文美,是一个小官吏的女儿,家教很好,颇有文采。娶妻之后不久,他就去扬州和湖州一带游逛,跟青楼女子打得火热,甚至还勾搭朋友的小妾和侍女。有一次,他在扬州某退休官员家里做客,酒席上与歌姬眉目传情,趁着主人进内室更衣的工夫,竟与那歌姬“有仓卒之欢”(罗烨《醉翁谈錄》)。他进京考进士,不用功温习,把时间和钱财都花在风月场所。他与黄庭坚的岳父孙觉是老相识,曾经寄诗给孙觉:“平康何处是?十里带垂杨。”意思是打听哪里有妓院。孙觉骂道:“这小子又贱相发也!”(王直方《直方诗话》)这小子又开始犯贱了啊!

  秦少游拜见过李清照的外祖父、时任宰相王珪,还拜见过欧阳修的好友吕公著。但他拜见最多的,还是苏东坡和苏辙,苏东坡欣赏他的才华,苏辙夸他是“谪仙人”,两兄弟都热心地向朝中大佬举荐他。

  秦少游是官宦子弟,祖父当过县令,叔父当过转运使(副省长),父亲当过太学生,但还没入仕途就病逝了。父亲没留下什么遗产,所以秦少游只能在祖父和叔父接济下过着相对贫寒的生活。他童年在祖父衙门里玩耍,少年在叔父衙门里读书,成婚以后,只能回高邮老家居住。在高邮,妻子养蚕,他种了几亩庄稼,却又吃不下耕种之苦,一得空就跑出去跟朋友鬼混。
  24岁那年,秦少游结识黄庭坚的岳父孙觉,当时孙觉是赋闲在家的官员;28岁那年,秦少游又结识黄庭坚的舅父李常,当时李常已当了京官。孙觉和李常都是苏东坡的好友,通过二人,秦少游读到苏东坡的作品,并把他当成偶像,梦想成为文坛大腕儿。到了30岁,他才想起自己还要养家糊口,于是进京赶考。但他只擅长填词,并不会做策论,结果落榜了。后经叔父牵线搭桥,他去越州(今绍兴)做了幕僚,帮越州知州程师孟写诗填词、草拟公文。在此期间,他又看中程师孟的歌姬,久久不能忘情。
  做幕僚终究不是正途。34岁那年,秦少游再次进京考进士,再次落榜。他灰心丧气,回高邮务农,抽空还写了一本养蚕指南——两次赶考途中,他都在山东逗留过,见过当地农民养蚕,感觉方法新奇,于是写下来给江南蚕农做参考。
  秦少游会满足于当农民吗?当然不会。一年后,他把主要的农活交给妻子,自己去各地拜码头,四处结交名人大腕儿,以便得到强者的举荐。他拜见过李清照的外祖父、当时的宰相王珪,还拜见过欧阳修的好友吕公著,当时吕某主政扬州。但他拜见最多的,还是苏东坡和苏辙。苏东坡欣赏他的才华,苏辙夸他是“谪仙人”,两兄弟都热心地向朝中大佬举荐他。   37岁那年,秦少游第三次考进士,终于得中,被派到地方当了个小官。3年任满,回京等候新的任命,苏东坡举荐他参加制科考试。当时制科考试就像现在的中央机关公务员遴选考试,如通过就能做京官,但他未能通过。42岁那年,苏东坡再次举荐他参加制科考试,这回通过了,得以在京城工作。俸禄高了,他又娶了小妾,并且留恋京城花柳巷。其间,他结识了京城名妓李师师,还专门为李师师创作了几首词。
  秦少游有才,又有苏东坡加持,本可青云直上,但苦于他风流好色的名头太响,每次要提拔的时候,都有御史说怪话,所以一直是八品小京官。后来,苏东坡担任礼部尚书,把他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都推荐到国史院,一起整理编订已故皇帝宋神宗的实录,此时他才从八品升为七品。
  宋神宗搞过变法,其间打击过保守派。宋神宗死后,宋哲宗即位,神宗之母高太后执掌实权,老太后思想保守,将保守派请回朝廷,又开始打击变法派。苏东坡是保守派,秦少游作为苏门弟子,也属保守派,对当年的变法大臣如王安石、吕惠卿等人深怀不满。他们将不满表现在行动上,竟然篡改史料,将宋神宗实录里不利于保守派的证据大量删改,又私自增加一些对变法派不利的“证据”。这下触犯了朝廷大忌,不久宋哲宗亲政,以“篡改实录”为罪证,将苏东坡及其弟子一网打尽,统统赶出京城,或下放,或流放。秦少游自不能幸免,先被罢官,再被流放,长期辗转于湖南与广东,52岁那年死于流放途中。
  从才华上讲,秦少游完全不用苏东坡帮忙,自己就能成名成家。但从仕途上讲,如果没有苏东坡多次举荐,他可能连进士都考不上(宋朝科举仍然残留唐朝“行卷”之遗风,得到举荐的考生更容易得中),就算中了进士,也未必当得上京官。可是反过来说,正是因蘇东坡的举荐,他才参与编修神宗实录,进而篡改实录,被揪住小辫子,师徒几人被一勺烩。秦少游的故事,印证了那句俗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但不能陷进一个小圈子里出不来。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057年进士及第,宋哲宗时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被贬到海南。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秦观(1049年—1100年)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郡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高邮市)人,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儒客大家。1085年进士及第,后任太学博士。1094年,出通判杭州,后屡被贬,流放途中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其他文献
在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巫山县,沿长江边有一个移民大乡——曲尺乡。几年间,通过建好基层堡垒,曲尺乡从“问题乡”一跃成为“花果山”。  躁动不安的曲尺  曾经,分管移民工作的副县长来到曲尺,被移民围在村里几天几夜。县委书记来到乡里,也被移民围住不让脱身。  乡里干部进村挨骂是家常便饭,个别干部还挨过打。移民还自发筹资一万多元,要请外面的记者来乡里报道问题。  移民的不稳定情绪,像一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
春雨至,万物生。  重庆市中医院行政办公楼一间办公室内,重庆市疫情防控中医药科技攻关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延萍猛地一吸鼻翼,止住滑落的泪水。她拿起手机,不停地点击着屏幕,群发:好消息,项目组研制的“藿朴透邪合剂”“麻杏解毒合剂”两个中药制剂终于获批。  推出新冠肺炎防治方案、第一时间介入救治、派遣人员驰援湖北后,重庆的“中医力量” 又一次为战疫作出贡献。  窗外,鸟儿唱着清脆的歌声;地上,被碎石压着的小
2014年8月的一天,正值酷暑时节,重庆主城区骄阳似火。  耐不住烦躁,市民何光军约上好友,驱车出城。  两个小时后,他们来到綦江区打通镇大罗村红花湖休闲度假区。  打开车门,凉气袭来,两人精神顿时一振。  眼前花团锦簇,交相辉映,阵阵清香迎面扑来。  老人悠闲地在石凳上聊天,孩子们玩耍得无比欢快……  “这里真美呀。”何光军感叹。  但对于美,大罗村人有着自己的“标杆”。  有大罗村顺口溜为证:
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举行第一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共同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工作。  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会议并讲话,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讲话,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分别介绍两省市推动有关工作情况。  会议通报了《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
万事开头难。写作文同样如此,面对一道作文考题,首要任务是审读题目,准确把握要求,正确进行立意。只有审好题,立好意,接下来的选材、构思、表达等才能有的放矢,一气呵成。如果审题不清,立意俗套,轻则影响作文表达效果,重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让作文“误入歧途”,最终以失败收场。  【文题呈现】  生活处处有故事,只要你认真观察,用心体悟,就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许多有意义的故事,收获不少弥足珍贵的东西,
新版《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正式出版了。这是继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出版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经典著作编译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是重庆新闻出版界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创新举措,是我们奉献给党的十八大的一份厚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三部新版画传的意义和作用,对学好用好这一重
摘要:文学类文本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学习内容,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深入文本,准确解读文本的内涵,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答题。结合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选文和设题的特点,提出文学类文本鉴赏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主体、整体意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文体;主体;整体  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高尚
前些日子,小区内75岁的刘大爷因多次对邻居实施纵火,而被警方抓走。刘大爷也因此成了整个地区前所未有的年纪最大的“纵火犯”。警方介绍说,在短短两个月内,刘大爷连续5次纵火,烧毁附近居民住房12间,财物若干,直接经济损失达80多万元。  古稀之年的刘大爷平时与人为善,从不结怨,和附近住户相处得很好。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高龄纵火犯”呢?警方通过多方调查和取证发现,刘大爷和附近的居民平时
探讨“70后”一代,是个适时有眼光的话题。正视并重视这一代人,已经迫在眉睫。他们在30多岁到40多岁之间,正抓青春的尾巴。  上述文章里所写到的两位,只是“70后”中的佼佼者,或者说是幸运儿,大多数“70后”则已经被淹没在时代变迁和尘世浮沉之中。因此,在求知与求实之间,我们无权要求他们把握其中的平衡点。因为在他们最可宝贵的青春期成长过程中,无情的现实摧毁了他们最初曾经拥有并相信的许多东西。这些东西
柔和的力量  “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早年学医时,一次课上,老师问道。  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  “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最有效的办法,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效果才佳。”  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