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注射液体外溶血反应研究

来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血塞通注射液对人血红细胞溶血度的影响,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血塞通注射液(含三七总皂甙100mg)稀释为25mg/ml,16.7mg/ml,及10mg/ml试液,用分光光度法和常规肉眼观察法测定试液所致人血红细胞溶血度。结果:浓度为25mg/ml及16.7mg/ml的试液引起溶血反应,但10mg/ml试液未致溶血反应。结论:血塞通注射液的溶血反应与其浓度有关。因此,血塞通注射应在使用前稀释至适宜的浓度,浓度<10mg/ml的溶液较为安全。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Xuesaitong injection on hemolysis of human red blood cell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its clinical safety. METHODS: Blood seizure injection (containing total Panax notoginseng 100 mg) was diluted to 25 mg/ml, 16.7 mg/ml, and 10 mg/ml test solution.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and conventional visual inspection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human blood resulting from the test solution. Red blood cell hemolysis. RESULTS: The test solutions at 25 mg/ml and 16.7 mg/ml caused hemolysis, but 10 mg/ml did not induce hemolysis. Conclusion: The hemolytic reaction of Xuesaitong injection is related to its concentration. Therefore, Xuesaitong injection should be diluted to a suitable concentration before use, and a solution with a concentration of <10 mg/ml is safer.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肿瘤组织突变型p53基因蛋白表达状态,与E1B缺陷型腺病毒(简称H101)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关系的研究,来探讨H101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6例
目的 多中心调查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病情况,建立ROP筛查制度.方法 建立由11家医院参加的多中心筛查协作网,对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合作单位出生或收治的出生体重<2000 g的低出生体重儿进行ROP筛查.结果 在完成随访的621例研究对象中73例发生ROP,发病率为11.8%;出生体重在1500~1999 g者25例发生
探讨应用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2例应用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全组病例的发病年龄
目的 建立家犬胸段食管碱烧伤后瘢痕挛缩致管腔狭窄动物模型,探讨NaOH最适致伤浓度.方法 16只家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及实验Ⅰ、Ⅱ、Ⅲ组.将双根Foley导管插至家犬胸段
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是显示局部心肌形变特征的超声检查技术。应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技术可以确定急性心肌缺血、评价心肌功能储备并可以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评价心肌缺血
本文讨论了基于LON总线和以太网的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实现方法。文章以实现LON总线接入因特网为目标,在对LonTalk协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实现两网互联的网
基于自适应选频技术和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的短波自适应通信技术得到广泛研究,针对短波信道不可预测性、多径和衰落等特点,基于 Watterson 短波信道模型,提出了一种纯软件的可
针对基于多通道认知无线电的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了一种带参数的信道模型。利用遗传退火进化算法优化各个信道参数,合理分配当前频谱资源,最终获得整体最大的传输收益。通过
细胞凋亡作为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方式,参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也发生于胰腺移植中供体胰的切取、保存、再灌注和排斥反应过程,被认为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排斥反应并最终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