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将的退休生活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自称“70后”,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两个习惯: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退休后,他不停“充电”,也不断“放电”,与士兵谈理想,与大学生谈成才,与领导干部谈做官,与老同志谈养生。他讲话不用稿,听他演讲,通常两三分钟就有一次掌声与笑声。迟浩田将军说他是“军中儒将”。他就是解放军总参謀部原军训和兵种部政委田永清。
  退休只是给人生画了个分号
  2001年,田永清退休,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吴铨叙上将宣布他的退休令时,突然站起来说:“我向田政委敬个军礼!”上将给少将敬礼,令田永清一时手足无措,又感动不已。
  对于田永清而言,退休是为军旅生涯打了个句号,而对于整个人生则是画了个分号。于是,他开始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提出了“八三八三计划”:八字目标———快乐、有为、健康、长寿;三条守则———不给党和军队抹黑,不过问原单位工作,不议论现任领导班子;八项内容———健身、读书、写作、演讲、收藏、交友、旅游、练字;三自方针———自己管好自己,上自修大学,当自由撰稿人。
  说到就要做到。田永清每天随身携带着计步器,不走够一万步,晚上便不上床。上床以后,不读够十页书,他不睡觉。65岁的时候,他可以从五棵松快步走到天安门,随行的几个年轻人都跟不上。
  演讲是阅历的“放电”
  田永清擅长演讲,退休后,常被邀请去各地作报告。他演讲有“三绝”,第一绝是上台先说三句话:一是听众可以交头接耳说悄悄话,二是可以闭目养神打瞌睡,三是不愿意听随时可以退场。不过,时至今日,从未出现过这三种情况。
  第二绝是作报告从来不拿一张纸。田永清曾经在一天之中演讲了7个小时,一张讲话稿都没有用。
  第三绝是对什么听众讲什么话。他对领导干部讲做人做事做官,对离退休干部讲国内国际形势和养生之道,对大学生讲成人成才成家成功,对士兵谈人生理想。
  曾经有人好奇地问田永清,大家爱听您讲话的原因是什么?他答道:“我一直不停地‘充电’。去年读了近30本书,平均每天33页,平时还经常读五六种报纸、三四种杂志。这样不断‘充电’,不断‘蓄电’,不断‘放电’,所以我的演讲,都是几十年来的积累、总结和概括。”
  如今,田永清还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杂志的专栏作者,每月写一篇“灯下漫笔”。想必对他来说,这也是一种“放电”吧!
  “70后”的百岁梦
  田永清还有三个梦———强国梦、统一梦和百岁梦。实现百岁梦,要坚持“一个中心”:以健康长寿、永不变色为中心;掌握“两个要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做到“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病痛、忘记怨恨;争取“四有”:有点老底、有处老窝、有个老伴、有群老友;践行“五个大字”:跳(运动)、笑(快乐)、俏(童心)、好(爱好)、唠(唠嗑)。
  田永清常说,一个人要争取做到“两个极致”:一是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二是把自己的寿命健康地延长到极致。他还编了个顺口溜:0岁闪亮登场,10岁天天向上,20岁充满理想,30岁基本定向,40岁年富力强,50岁拼搏向上,60岁再创辉煌,70岁健健康康,80岁来来往往,90岁到处逛逛,100岁喜气洋洋!
其他文献
1961年春,我在山東五零一厂当工人。32个工人住一个集体宿舍,大通铺,上下层,东西两排。工人黑、白两班轮换,每人每月口粮只有23斤。  一天下夜班后,我们几个回宿舍,发现工友孙志明正在宿舍娶媳妇!我们先是一惊,后又哈哈大笑起来:大通铺娶媳妇,怎么睡?孙志明给我们递烟,苦笑着摇头:“弟兄们,添麻烦了。”我们进屋,见东南角的铺板上坐着一个姑娘,瘦得皮包骨头。听孙志明介绍,她叫黄金平,与他从小订的亲。
期刊
今年81岁的退休教师鲍汝润,山東博兴县人,学习英语已有17个春秋。17年里,他不断地刷新自己的纪录:他用烂了5部英文词典,用坏了4台收音机,手写英文单词多达500万个,走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文测试的考场已经6次了(成绩从41分一路提高到84分),在139所学校讲过课。鲍汝润说:“我想用自己的事例告诉孩子们,我一个老头都能学好英语,他们只要学就一定能学好。”  零基础学英语  从博兴第三中学退休后,
期刊
我国传统习俗当中,不论南北,多肉、多油、多辛辣都是春节期间餐桌上的3大特点,荤菜花色繁多,素菜屈指可数。几餐下来,蛋白质、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一般都超过平时的一半以上,除了严重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外,体重增加也是“水到渠成”。  不管是在家吃还是在外面聚餐,学会科学合理的食物搭配,在外进餐时掌握一些点菜的小技巧,避开饮食不合理的“陷阱”,都十分重要。  春节饮食常见7“陷阱”  陷阱一:餐前饮酒喝饮料
期刊
期刊
我在台北跟儿子住对门,他家人多,東西没地方放,就挪到我屋里。有时候我回台北,发现儿子为了给我留出宽敞的地方,把很多东西堆进了他的书房。  我就对他说:“家才这么大一点儿,当咱们已经没什么空地,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淘汰,扔出去或送人;另一件事是少进。”后来,我的口号成为“进一样,出一样”。  这是绝对合理的。你想想,房子就那么大,屋子已经装满了,自然再也塞不进新的东西。为了“布新”,只好“除旧”。旧的除
期刊
1992年9月,高湘琴查出乳腺癌。手术后,看着自己胸前厚厚的绷带,她万念俱灰。  难以置信的抗癌群体  变成一个癌症患者,除了忍受病痛的折磨,高湘琴还感受到深深的孤独。1992年年底,她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新闻,说八一湖有一群癌症病人每天在一起活动,对治病效果很好,她决定去看看。到了八一湖一看,一群人在那里有说有笑,气氛热烈。高湘琴过去打听,是否有癌症病人在这里活动。他们相视一笑,说:“我们就是啊
期刊
90岁的他,踢毽子、转盘子、抖空竹样样拿手;88岁的她,跳舞、耍花棍、打竹板样样都行。他们是家住河南洛阳西工区的兰学瑞和陈于琴。结婚六十多年来,他们琴瑟合鸣,玩转各种健身器材,在众人眼中好似一对神仙眷侣。  喜新不厌旧,健身神器多  兰学瑞和陈于琴腰板笔挺,精神矍铄,行走如风,根本不像耄耋老人。  只要是健身神器,兰学瑞和陈于琴都感兴趣。二十年前,兰学瑞和陈于琴去武汉游玩,在公园里认识一位杂技团的
期刊
父亲喜欢跳舞,年轻时是生产队的文艺骨干,公社会演的时候演过李玉和。父亲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几个子女都不相信,因为我们眼里的父亲,背有些驼了,佝偻着腰,哪里像是跳舞的人?  后来父亲和母亲一起进城养老,我们才惊讶地发现,父亲真的很有跳舞天赋。小区附近的露天广场,每到傍晚便响起音乐,一些老头老太太翩翩起舞,有的舞姿优雅,有的生硬笨拙,但一个个都乐在其中。父亲本不会跳交谊舞,但看了几次就会了,然后还以极大的
期刊
雷锋帽、大墨镜、黄大衣,你以为出现在时尚杂志上的元素,全部呈现在年近七旬的张梦遥身上,一点也不意外。  “很多人问我,有什么秘诀让自己依旧美丽。其实,也没有什么秘方,无非就是接受新潮的穿着理念。”张梦遥说。  虽然只是一句接受新潮理念,但是张梦遥说,上年纪的人真正做起来,却很困难。“基本上很难走出黑白灰的范围,只要肯迈出这第一步,就好办了。”  张梦遥的做法是多和年轻人混在一起,多倾听年轻人的意见
期刊
三天跑102公里,还有时间限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些资深跑友温馨提醒:如果你没有长达半年的训练,千万别轻易去尝试它,这不是玩个人英雄主义的地方。孙继昆给出的答案是:“我能行。”  孙继昆退休前是厦门市普陀区中医医院的器械工程师,52岁加入长跑队。他每天凌晨4点多钟起床,一周7天有5天要跑10公里以上。  练了两年,孙继昆报名参加杭州马拉松赛,连半程也没敢报,而是选择了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