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抑郁共病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来源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ga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疼痛伴发抑郁症状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但这些症状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为全面了解疼痛抑郁共病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疼痛抑郁共病动物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疼痛抑郁共病相关的动物模型建立及行为学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盘龙七片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同时辅助膝关节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盘龙七片,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重奎森功能演算指数(Lequesne)、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
基于中医理论,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为指导,探讨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的中医病机,提出“肝脾肾亏虚为本,火热毒盛为标,瘀血内停为变”的病机特点,治疗对策为分别采用健脾柔肝以益髓,泻火解毒以治标,活血祛瘀以生新,采用变法以获效.并附验案1则.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疾病.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需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本文对哮喘动物模型建立方式进行汇集、评价,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研究进行全方位对比,以期帮助研究者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预期的造模方法.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物医药科技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系统回顾了江西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江西省实验动物学会对实验动物科技发展的作用;并对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江西省实验动物研究底子薄、对实验动物科技的战略定位认识不足、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撑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致使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能力略显不足;同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江西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该病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仍存在困难.为了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介绍徐莲薇教授以五子衍宗丸为基础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经验.认为五子衍宗丸不但具有补肾填精的功效,亦能平补肝肾阴阳气血,适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同时分析其药物组成及加减用药.并举验案1则.
继发性淋巴水肿(secondary lymphedema,SL)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生理和社会心理状况.创建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基础研究,对研究SL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目前SL的动物模型众多,缺乏统一性,造成机制研究进展缓慢.本文根据SL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SL研究中实验动物的种类、造模干预方式等.分析结果显示,啮齿类动物(特别是大鼠)是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通过术前、术后两次放射与手术相结合可制备较为稳定持久的慢性SL模型,并且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得以证实.
介绍活血化瘀的桂枝茯苓丸合其他方辨治杂病的临床验案.分别为合四逆散治疗尿频案,合四味健步汤治疗足背溃疡久不收口案,合大柴胡汤治疗口唇麻木案,合猪苓汤治疗小便灼痛案,合三物黄芩汤治疗手足心烦热案.认为辨治疾病应结合体质,并方证相应.
目的 观察抗瘤减毒方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近期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0例非小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单纯化疗(TP方案),治疗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瘤减毒方,28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比较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造血功能、肝肾功能、肠胃功能的影响.结果 ①试验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脱落5例,最终完成试验者6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②治疗组、对照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3.33%、70
目的 探讨机体对运动疲劳的适应性与大脑皮层单羧酸转运蛋白(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MCTs)表达变化的关联性.方法 42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疲劳1~6组.疲劳1~6组大鼠分别进行跑台负荷力竭运动1、3、5、7、9、14 d,建立运动疲劳模型.首先记录各疲劳组大鼠达到力竭状态的平均时间,确定大鼠运动疲劳的变化趋势.随后利用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大鼠脑运动区皮层MCT1、MCT2和MCT4的表达变化.结果 运动5 d后疲劳3组大鼠运动力竭时间达到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