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道地产区及种质的沿革与变迁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芷是临床常用品种,目前市售白芷存在商品规格多、产区广、品种杂等特点,质量最佳、疗效最好的白芷道地产区药材尚未认识统一。通过查阅本草文献,结合实地调查,对历代本草中白芷进行考证,分析了不同产地白芷药材资源的变迁及演变过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认识并发掘白芷道地药材。
  关键词:白芷;道地产区;种质;沿革;变迁
  中图分类号 R2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3-0039-02
  Abstract:In the medicinal materials market,angelica dahuricae radix selling medicine merchandise specifications,production areas,extensive variety complicated sources.but the best quality and efficacy of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has not been unified.By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 of the native gras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the 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 was investigated on evolution and transition of Germplasm and Road areas of angelica dahuricae radix.By explaining the evolution of angelica dahurica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changes,we can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understand and explore the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s of angelica dahuricae radix.Through analysis,it can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and explore the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s of angelica dahuricae radix.
  Key words:Angelica dahuricae radix;Road areas;Germplasm;Evolution;Transition
  白芷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的干燥根[1]。在中医临床上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1]。目前,白芷在全国很多地区均有引种栽培,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2,3]。药材市场上商品白芷主要分为祁白芷、禹白芷、杭白芷、川白芷、亳白芷5大类。传统上,白芷药材地道产区曾经发生变迁,本文通过对历代本草中白芷进行考证,梳理了白芷的沿革与变迁,为白芷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唐代以前的白芷来源
  白芷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白芷,一名芳香,一名菌,味辛,温,无毒。……生川谷下泽。”[4]。生川谷下泽,可以看出,汉代以前白芷药用为野生资源。
  《名医别录》载:“生河东(今山西境内)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今出近道,处处有,近下湿地,东间甚多。”[5]。川谷下泽、近道湿地,为白芷原始生态环境。可见唐代以前白芷药材资源来源于野生。
  2 宋明代白芷栽培与野生并存
  宋代本草对白芷的记载产地扩大,《嘉佑本草》载:“白芷出齐郡(今山东)……”[6]。《图经本草》不但附有泽州(今山西晋城)白芷图,还对白芷产地有了非常详尽的描述:“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今所在有之,吴地(今浙江及其邻近地区)尤多。”[6]。由此可见,从宋代开始白芷产区扩大,除了传统产区山西一带的野生资源外,在山东、江浙等地很多地区都有分布。吴地与现今杭白芷主產区江浙一致,可见在宋代江浙白芷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据此推测,宋代杭白芷已开始栽培,已有取代泽州白芷成为主流商品的趋势[7]。宋代野生资源与栽培药材并存。
  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载:“所在有之,吴地尤多,近钱唐览桥亦种漪矣。”[8]由此可见明代以前白芷在江浙一带栽培,并成为主流商品。《本草品汇精要》载:“道地泽州,吴地尤胜”[9],进一步印证了明代栽培白芷逐渐取代野生白芷。明代以后,杭白芷在南方多省区被广泛引种,产地逐渐扩大。四川也开始引入栽培,例如:据四川遂宁县志[10]记载当地白芷由杭白芷引种栽培。明代以后栽培白芷成为商品主流。
  3 清代白芷栽培产区扩大
  清代广泛引入到各产区栽培河南、安徽等地栽培。据河南地方志《长葛县志》[11,12]载:“长葛县有悠久的白芷种植历史,乾隆年间,后河溪镇画匠村有个姓乔的药商,从外地带回白芷试种…以禹白芷驰名全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12]。另外,安徽《亳州志》[13](清·光绪,1894年)载:白芷作为药材开始应用,可见白芷已有一定栽培规模。此外,其它书籍记载,此时白芷资源为栽培资源。
  4 近现代商品白芷的分化
  近现代白芷产区进一步扩大,祁白芷也被引入栽培,据《中药通报》(1956年)报道[14]:白芷在安国栽培,有20余年的历史。而据《安国县志》[15]记载,祁白芷的历史不早于20世纪30年代。
  目前,商品白芷主要为川白芷、杭白芷、禹白芷、祁白芷、亳白芷。据产地调查发现,目前白芷均为栽培品,文献也无野生资源的报道。而对于几种商品白芷的来源说法不一,《中国药典》[1]及一些文献[16]认为川白芷、杭白芷、亳白芷来源于植物杭白芷,禹白芷、祁白芷来源于白芷。白芷与杭白芷植物形态相似[16],药材形态不同。白芷根头部近圆形,形成层近圆形;杭白芷钝四棱形,形成层近方形[1]。但王年鹤等人[17]曾对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川、杭、祁、禹4类栽培品植物形态上没有明显区别,通过化学成分分析认为它们均来源于台湾白芷。因此,目前对于商品白芷的来源植物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5 总结
  5.1 白芷种质资源经历了“野生品—野生品和栽培品—栽培品”的变迁过程 白芷药材的来源植物为伞形科白芷及其近似种,唐代以前主要来源于野生种类。宋明时期栽培白芷与野生白芷并存。宋代开始白芷有栽培,并与野生资源共作药用。明代栽培白芷产区逐渐扩大,增加了四川等地。清代白芷野生资源消失,转为栽培。近现代商品白芷均为栽培。由此可知,白芷种质资源经历了“野生品—野生品和栽培品—栽培品”的变迁过程。
  5.2 白芷道地产区逐步扩大 白芷的道地产区随着药材栽培成功呈现变迁。唐代以前白芷为野生,《名医别录》记载白芷产山西一带,为地道。宋代《嘉佑本草》、《图经本草》白芷产区扩大到江浙、山东一带,以江浙一带为地道。明代以江浙为地道,《本草品汇精要》山西、江浙地道。唐宋时期白芷道地产区主要为山西、江浙;明代地道产区随着白芷栽培规模的扩大,地道产区并逐渐发生变迁,由明代山西、江浙、四川;清代形成了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的分布格局,此外,清代在安徽亳州等地也有大量白芷栽培,形成商品药材;近现代,白芷产区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杭白芷、川白芷、祁白芷、禹白芷的分布格局,除了这些主产区以外,在安徽亳州栽培有亳白芷,山东菏泽、甘肃华亭等地也有大量白芷栽培。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一部(2015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05.
  [2]王梦月,熊英,贾敏如,等.白芷的产销概况调查[J].华西药学杂志,2002,18(4):305.
  [3]王娜,马逾英,卢晓琳,等.亳州产白芷的生药学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9,24(5):455-456.
  [4]清·孙兴衍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0.
  [5]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尚志钧辑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38.
  [6]宋·苏颂.图经本草(辑复本)[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8.
  [7]王梦月,贾敏如.白芷本草考证[J].中药材,2004,27(5):382-384.
  [8]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71.
  [9]明·劉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08.
  [10]遂宁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遂宁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163,4.
  [11]王梦月,白芷的古今药用概况及香豆素类成分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
  [12]长葛县志编篡委员会.长葛县志[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1,135.
  [13]清·钟泰等修.亳州志[M].北京:中华书局.1895,6:57-64.
  [14]仲坚.介绍河北省安国县几种药用植物栽培经验[J].中药通报,1956,2(6):233.
  [15]安国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安国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176.
  [16]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35.
  [17]王年鹤,秦慧贞,黄璐琦,等.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研究Ⅰ.中药白芷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形态解剖[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8):529. (责编:王慧晴)
其他文献
摘 要:宿州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多年,对提高学员农业生产技能、营销水平,提升宿州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该文总结了宿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并就明确培育目的、培训机构、遴选学员及资金拨付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3-0003-03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
期刊
摘 要:为了筛选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从酸奶、奶酪中通过富集和分离得到7株乳酸菌,以菌落拉丝实验为初筛指标和苯酚-硫酸法测胞外多糖产量的复筛方法得到1株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优良菌株YL2。并且对YL2菌株进行培养特征、个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鉴定试验,初步确定YL2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其胞外多糖的产量为430.0mg/L。  关键词:乳酸菌;胞外多糖;選育;鉴定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为筛选出适宜海安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对16个水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武4326、淮稻119、淮稻5号、扬粳805表现最佳,武育粳80和丰粳3227表现较好,南粳9108可作优质大米种植品种,这7个品种建议继续进行试验。  关键词:水稻;品种比较;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3-0022-02  本试验以水稻品种为试验
期刊
摘 要:通过对35个春播玉米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适合川西北地区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结果表明,隆玉68、富有188、天玉198、正红505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合在川西北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川西北;春播玉米;筛选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3-0026-03  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作物,长期以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由于大
期刊
摘 要:引进18个省内外玉米优良品种(组合),在临夏州农科院现代农业试验站进行适宜机收玉米品种的筛选,筛选出了机械作业适应性好、生产性能高的新品种胜玉902、玉研646,初步改善了临夏高寒阴湿区玉米生产中适宜机械收获品种单一、产量低下、效益不高的瓶颈问题,为该地区玉米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临夏州;机收玉米;引种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
期刊
摘 要:该文通过对草莓子苗设置不同的低温预冷处理技术,总结了山东临沂地区主栽草莓品种红颜適宜的低温预冷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提出了规范配套的田间栽培管理技术,为临沂地区草莓鲜果空白时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草莓苗;低温预冷;促早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3-0041-02  草莓苗花芽分化的时间早晚、数量多少和分化的质量好坏是影响草
期刊
摘 要:通过热水浸提法和醇沉法对木瓜果实的多糖进行提取,探讨热水提取温度、料液比、热水提取时间以及醇沉时乙醇浓度4个因素对木瓜果实多糖提取的影响,并以多糖含量为指标,蒽酮-硫酸比色法为测定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木瓜果实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温度80℃,料液比1:60g/mL,提取时间60min,乙醇浓度80%,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达到5.6%,工艺条件最佳,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
期刊
摘 要:该文以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试验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丁酸类产品对其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分为对照组(基础饲料),三丁酸甘油酯组(0.5g/kg、1.0g/kg和1.5g/kg TB+基础饲料)、包膜丁酸钠组(0.5g/kg、1.0g/kg和1.5g/kg SB+基础饲料)。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TB各组南美白对虾周增重分别显著提高27.6%、28.7
期刊
摘 要:针对性环境设计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结合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部门教学大纲及专业培养方案,主要是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更新授课模式,发扬本校水利土木等工科专业优势,以“新工科”的高度,构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从传统艺术形式化理论到工程技术下功能性与科学性的结合。通过其实践性教学模式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全面嵌入式“1+2+3””实践教学模式。即把1条链式实践教学体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江门地区新引进的3个苦瓜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绿珠2号早熟性好,且前期产量和總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可作为早熟苦瓜品种在江门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苦瓜;品种;比较试验;江门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3-0044-02  Abstract:3 newly introduced varieties of bitte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