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学在脑卒中预防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haiyueme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5.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24-02
  
  时间生物学近年来受到了医学家的关注,其与高血压药物治疗相结合,形成了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学这一较新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许多研究对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给药时间,恢复血压的正常模式,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显示了重要的价值。
  脑血管病中的节律性及“清晨危险”
  研究表明,不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一天中发病率均以6~12时为最高,0~6时最低。Elliott等进行的纳入11816例卒中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6~12时发作危险高于24小时平均水平49%[1]。
  我们将脑血管事件好发于清晨的现象称为“清晨危险”。日前认为其主要是由于人体血压在清醒后数小时迅速升至峰值的生理规律所引起的。
  血压类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呈现24小时动态改变[2],按夜间血压下降率可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和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大量研究显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比杓型患者更易发生脑、心、肾等靶器官损害,尤其容易发生脑卒中和左心室肥厚。近年某些学者提出了另一种新类型——深杓型血压[3],指夜间血压过度下降>20%,这类高血压患者脑、心、肾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但其具体意义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证实。
  随病情进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持续升高,使脑、心、肾等靶器官更长时间处于高水平血压冲击下,从而增加了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血压非杓型改变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杓型改变者,血压近日节律(24小时为1个周期)消失,易发生脑卒中,且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
  不仅血压的生理峰值时间与“清晨危险”现象有关,血压模式的改变也可导致和加重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ABPM提示高血压变异度(24小时内各时间段血压相对于平均血压的差值大小,反映了一天中血压的波动情况)与靶器官损害裎度呈正相关。血压变异性高于平均水平的患者,靶器官的严重程度(依据靶器官损害评分)显著增加。因此,降压治疗应尽量使非杓型、深杓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杓型血压,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学的特点
  时间治疗学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疾病发生或发作的昼夜节律特征,通过调整给药时间和(或)剂量、或应用特殊制剂,调整相应时间段内血流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从而增加疗效并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即在疾病的高危时增加药物剂量或活性,在其他时间则适度降低药物活性。对于高血压病而言,降压治疗至少应达到3个目的:(1)降低昼夜整体血压水平;(2)有效抑制清晨时间血压的快速上升;(3)维持夜间血压的适度下降(即杓型血压状态)。
  时间治疗学要求我们不仅要降低血压,更应关注24小时的血压是否获得平稳控制,清晨血压是否降低,血压变异是否降低,谷峰比值是否高于50%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否减少。夜间血压过低或过高,清晨血压、心率徒增都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保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10%~20%)的同时,也要有效控制觉醒、恢复直立活动时血压徒升的情况。因此,应选择适宜的药物和给药方式有效控制清晨血压的骤升,从而减少清晨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观察高血压药物是否为符合时间治疗学要求的长效制剂,可以用药物的谷/峰来评价。药物谷/峰比值(T/P)=降压药疗效最低时血压下降值/降压疗效最大时血压下降值。T/P可以反映降压药疗效持续时间长短,比值越高表明药物作用越持久。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规定,T/P大于50%的降压药物方可称为长效降压药。选择口服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患者服用方便,依从性好,可避免清晨危险事件的发生。长效制剂已成为公认的高血压治疗首选药物。
  选择短效制剂时也不应一律按药物说明书的一日两次或一日三次服用,应根据个人血压的特点调整。如服用倍他乐克时,一般按一日两次给药,但对于晨起血压高者,就可以改为晨起和睡前服药,早晨和夜间血压均增高者,可改为每间隔12小时服药一次。这样的调整才更符合时间治疗学要求,更有利于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丽等.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4:33-34.
  [2]孙宁玲.中国高血压杂志.2000,12:123.
  [3] 甘学艳 刘波.现代医学与临床.2004,6:4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观察引起产后出血的根本原因、高发因素,减少孕产妇的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80例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产后出血发生率为8.0%,引起产后出血的前三位病因依次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高危因素有:多次孕产史、瘢痕子宫、妊娠合并症、巨大儿、羊水过多等。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危重症,常与多种原因和高危因素有关,加强孕前宣教及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索周围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置入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治疗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符合置管指征者,在家属签署特殊治疗同意书后实施PICC置管术,对拒绝者分析原因。结果 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
期刊
摘要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情绪异常对预后影响极大,不良的情绪往往容易导致患者的生命质量下降,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如何观察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动态对做好护理工作非常重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认真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对病人的康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宫颈癌 心理分析 护理对策  Cerical cancer surgery pati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病人的血气变化,为临床治疗CRF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114例CRF病人的血气分析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CRF的性别与年龄分布、酸碱失衡分布情况和血气分析特点。结论 CRF病人要随时测定检测血气分析有助于及时处理。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 酸碱代谢紊乱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111-03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对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将2009年1月~ 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孕妇中65例胎心监护异常的孕妇为观察组,随机选取60例胎心监护正常的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以及致胎儿窘迫危险因素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中胎儿窘迫发生率38.46%(25/65)比对照组6.67%(4/60)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60次/min或<1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补气活血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 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补气活血解毒中药汤剂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7% ,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糖尿病饮食疗法,口服西药常规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创面有脓者外科清创,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服
期刊
[摘要] 目的 总结泌尿外科手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患者均实施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护理、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TUVP) 护理、腹腔镜护理、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术(URS)护理。结果 微创泌尿外科护理方法的进步既体现科学性,又体现人文性;同时配合了手术治疗,患者恢复更加容易,使患者感到舒适,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微创泌尿外科护理操作要与治疗手段相适应,这才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观察尼莫地平联合氟桂利嗪对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4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联合用药,即口服尼莫地平胶囊每次20~40mg,tid;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10mg,睡前服;7d后改为单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10mg,睡前服。共治疗5 周。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5~10mg,睡前服,持续5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药联合施用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自选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丹参酮20ml,1次/d静脉滴注,连用2周,观察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加用丹参酮使患者心电图、心绞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明显改善,P<0.05,有效率92.0%。结论 中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其中一组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另一组采用单纯西药米非司酮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完成后进行子宫肌瘤体机检查。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子宫肌瘤平均体积缩小率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最大肿瘤体积缩小率极显著高于西医治疗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明显优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