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籍华人女作家的民族意识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籍华人女作家是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团体。她们经历了美国对华人政策由排斥、接纳到融合的过程。所以她们的作品中带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在维护自己民族性的同时,也在作品表达了对中国民族的思考和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本文将从美籍华人女作家对民族文化的推广、其作品中独特的母女情结、对中国式婚姻的思考和对民族融合的思考四个方面,来阐述她们独特的民族意识。
  关键词:女作家 美籍华人 民族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籍华人女作家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团体,由于她们并非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是移民者,所以从思想上受到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双重冲击。而美国对待华人的态度也并非一开始就是友善的,而是经过了排斥、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美籍华人女作家的感触最深,因为她们既有女性的细心和敏感,又有作家的敏锐和专注。所以,在美籍华人女作家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很强的民族意识,而这种民族意识一方面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推崇,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糟粕部分的反思。所以在她们作品中所反映的民族意识并不是单纯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歌颂,还包括反思甚至批判。正因为如此,她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索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能体现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复兴的文化大国,其中的文化建设同样面临着保留什么和舍弃什么的问题,通过研究美籍华人女作家的民族意识,我们能够对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取舍问题有更好的参考。下面本文将从美籍华人女作家对民族文化的推广,阐述她们作品中所反映的独特的民族意识。
   二 美籍华人女作家对民族文化的推广
   无论美籍华人女作家是否生在中国,她们身上的民族印记是永远挥之不去的,而这种民族印记是五千年来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同胞的血脉相连、心心相印。也因此,在华裔女作家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她们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推广,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也为她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如美籍华人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到浓郁的中国色彩。小说的主人公华裔年轻人惠特曼·阿新是美国垮掉一代的典型代表,作者在这个被美国作家写烂了的题材中加入了很多中国民族元素,从而使得小说面貌焕然一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小说中的阿新一边过着玩世不恭的嬉皮士生活,一边从事着所喜爱的剧本创作,并组织一些和他同样的亚裔移民社团上演他的喜剧。阿新的这一爱好和事业也为作者推广中国民族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诸多经典的中国传统戏剧、神话、典故都被搬入小说中,使得美国读者在穿越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不禁感叹,原来古老的中国有着如此灿烂的文明。而汤亭亭的成名小说《女勇士》,更是将中国小说中的神话写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让读者大呼过瘾。该小说也获得了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
   三 美籍华人女作家独特的母女情结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兼容,对不同民族的接纳和融合是经过长时期的曲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美籍华人中的妇女感触更加深刻,不论是在两种文化冲突中所遭受的思想碰撞,还是在民族矛盾中所承受的身心上的屈辱,华裔妇女比华裔男人承受更多,也感受更多。而美籍华人中的女性作家更是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作家特有的观察力将其中感受到的文化冲突通过文学作品向更多的读者展示。在这些作品中,很多美籍华人女作家不约而同地将母女情结作为展现她们对民族意识思考的主要载体。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母亲都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因此,移民中的母女关系便成了两种文化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关系。在汤亭亭的《女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我们都能看到第一代华裔移民母亲和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之间的激烈冲突。而这些冲突实际上也是作者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所亲身经历的心路历程。最早移民美国的华裔母亲所受到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思想教育,她们自然将这种教育思想中对子女的约束和权威应用到自己的女儿身上;而在美国出生并成长的女儿们自然受到美国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强调对隐私的保护和对自由的向往。两种不同文化的矛盾便在这些移民美国的华裔母女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样一种特殊的母女情结也是美籍华裔女作家们的民族意识的一种重要体现。她们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孝与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进行了对比,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谭恩美的《喜福会》更是以四对母女为主线,以她们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中相同的母女冲突为主要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民族意识进行了反思。而文章结尾,母女关系的融合也代表了两种文化的融合。这也是在美籍华裔女作家的作品中所能看到的一种常见的结尾。在她们的民族意识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观念、思想、角度、思维方式的不同,却并没有优劣之分,不同民族的之间的交流、学习和融合才是世界发展的主流。
   四 美籍华人女作家对中国式婚姻的思考
   美籍华人女作家的民族意识并不是单纯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歌颂,而是对它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甚至对一些由于落后的思维观念而造成的民族劣根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如对中国式婚姻中所隐含的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思。
   因受落后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比较严重。而这种思想在中国式婚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婚姻中,中国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对男性的依附状态,似乎永远生活在男人的身影下,即使这个男人的身躯无法背负家庭的负担。而受西方男女平等观念影响的华裔女作家,自然将对于中国式婚姻的思考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素材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意识。
   在於梨华的小说《考验》中,女主人公吴思羽便是中国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又一牺牲品。在小说中,吴思羽嫁给了一个她自己认为有着广阔前途能带给她美好生活的年轻人,而她也可以安心地在家过着相夫教子的全职太太生活。这也可以说是早期移民美国华裔妇女的普遍想法。但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个思想可爱又命运可怜的中国妇女,而是给了她的生活越来越多的考验。她丈夫事业一次次陷入低谷,使她的生活并没有设想得那样富庶,孩子的出生更使她失去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在一次次的考验中,她终于觉悟原来在婚姻中她丧失的不仅是自己作为一个人独自生活的权利,更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命运考验的不仅是她对生活挫折的容忍度,更是考验她对婚姻应有的独立的态度。最终,小说以吴思羽离家出走的方式对中国封建观念中腐朽的思想进行抗争。
   无独有偶,查建英小说《到美国去,到美国去》中的女主人公伍珍,则以更加激烈的出走方式表达了对中国式婚姻观念的另一种极端的批判。和吴思羽不同,伍珍有着稳定的工作、深爱她的丈夫,以及和谐的家庭。但她却并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甚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厌烦。终于,她离家出走,奔向大洋彼岸的美国,和众多移民者一样去寻找她的“美国梦”。作者在刻画伍珍这个人物的时候,用极端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具有“非女性”本质、永不满足、渴望自我实现、甚至不择手段的移民华裔。当伍珍真的到达了美国以后,却发现异国他乡的生存压力更大,于是伍珍永不满足的欲望再一次将她推向了黑暗的更深处。为了挤入美国社会,她不惜以牺牲自己的肉体作为代价。如果说当初离开中国,伍珍失去的是自己的工作、爱人和生活,那到美国后她所失去的则是最后的一丝尊严。作者在这里并非鼓励伍珍的这种行为,而是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美国所代表的西方道德观念进行对比。作为女人固然不能单纯地依靠男人生活,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空间;但一味地追求独立、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将道德全然不顾,显然更是不可取的。或许,和上文论述的一样,将中国婚姻观念中的“和谐”与西方婚姻观念中的“平等”融合在一起,才是作者们所希望看到的婚姻,也是作者在两种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新的婚姻理念。
   五 美籍华人女作家对民族文化融合的思考
   和小说中的人物经过考验、挫折以后才懂得生活的真谛一样,华裔女作家同样经历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抵触、学习、赞扬和思考。而这些最终又都汇聚成对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思考。如美国第二代华裔谭恩美曾经和其小说《喜福会》中的女儿们一样,痛恨自己的华裔身份,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美国的美国人。但在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心灵的搏击后,她终于坦然面对自己既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的身份。而其他的华裔女作家也都有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所以,在她们的作品中,最后我们都能看到关于民族文化融合的思考。这种思考也是她们民族意识中的主要思想,即中国传统文化有其沉厚的文化沉淀和丰富的内涵,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同样有精华、有糟粕,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的是交流、学习和融合,而这也是世界文化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
   小说《到美国去,到美国去》中的伍珍由于其自身“非女性”的激烈性格,使得她为了自我的实现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能力,奔赴一个又一个“战场”,与各种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敌人进行不懈的斗争。但当她累得筋疲力尽的时候,能给她带来心灵慰藉的只有远方丈夫的来信,熟悉的称呼、熟悉的语言、熟悉的世故,这一切使伍珍能够得到短暂的休息和慰藉。不同的文化不仅仅是不同的语言,而是不同的处事观念,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宗教信仰。每一个华裔都代表着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伍珍也是如此。伍珍身上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以及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无疑是美国文化或者说西方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但这种思想在帮助人们实现物质价值的同时,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亲情的沟通。所以当伍珍从信中读到丈夫所转述的家中诸事,最让她感动的是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亲情。虽然,作者对伍珍的极端行为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结局,但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读懂作者对文化融合乃至民族融合的理解。
   在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中,作者选用了留学生这一特殊的文化团体作为写作对象,来表达自己对文化融合的思考。和移民美国的普通妇女不同,留学生都可以流利地使用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进行交谈。而这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则自然地表现出两种文化的融合。小说中的留学生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使用英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在学习和工作中特殊的文化状态,即他们说话、做事的思维方式都是西方的思维方式;而当他们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或者和伍珍一样身心疲惫的时候,所思考和使用的却是自己的母语。小说中的人物在一次聚会时,使用英语熟练地应付于各种场面,而当喝醉时脱口而出的却是自己的母语。这个情节将两种文化在留学生身上的烙印跃然纸上。经历过激烈文化冲突的美籍华人女作家们将对民族融合的思考充分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六 结语
   美籍华人女作家是一个特殊的、具有代表性的团体,她们的作品在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华裔在异国他乡辛苦的生存经历的同时,又将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加以对比。而在这种文化的对比中,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推广和歌颂,还包括了对其中一些糟粕的反思和批判。本文从美籍华人女作家对民族文化的推广、其作品中独特的母女情结、对中国式婚姻的思考和对民族融合的思考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她们独特的民族意识,以期在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勇:《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2] Ling,Amy:Between Worlds: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New York:Paragon Press.1990.
   [3] 董衡巽:《美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陶文钊、陈永祥:《中美文化交流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易秋莎,女,1984—,武汉人,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白苍鹭》是美国作家朱厄特最为著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热爱大自然的9岁小女孩西维亚,在对自然的热爱和一个年轻英俊的鸟类学家的迷恋之间作出艰难抉择的故事。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和揭示了《白苍鹭》中蕴含的生态主义观点,进而阐释了朱厄特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  关键词:《白苍鹭》 生态文学 抉择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萨拉·奥恩·朱厄特(184
二、心理疗法精神因素在癌症的治疗中起着主导作用。“常常有这种情况,当病人意外地延长了生命或病情出现缓和,甚至痊愈时,我们发现关键的因素是病人自己的求生意志。我们还
成员里程轻松转赠本次“凤凰知音”推出的家庭计划,每个家庭成员在每个自然年都有一次转赠里程给其他家庭成员,和从其他家庭成员处受赠里程的机会。家庭成员最多可转赠高达50
已故的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谢普金曾经带我去见果戈理。记得我们拜访他的那一天是一八五一年十月二十日。果戈理那时住在莫斯科的尼基塔林荫道亚.彼.托尔斯泰伯爵的塔雷津花
近期有传闻称,英特尔有可能采用ARM的技术开发移动芯片。不过,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否认了这一传闻,并称采用英特尔处理器 Recent rumors that Intel may u
●不宜用活性很强的护肤品少女的肌肤新陈代谢较旺盛,如用活性较强的护肤品刺激皮肤,将改变其本身新陈代谢的规律,使皮肤产生对护肤品的依赖,而失去其本身的再生与修复能力
世界闻名的美国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SKCI)的医学家本杰明劳,新近报道了一条惊人的医学成果:大蒜不仅可以预防乳腺癌,而且具有治疗作用甚至可望治愈。据研究,大蒜汁中
在一个人的阅读史中,伊塔洛·卡尔维诺或许是最能创造新鲜感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基本上都是对自己既往创作的一次刷新。给他带来最初声誉的一本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
近年来,随着癌基因的发现和抗癌基因研究的进展,关于癌症(即恶性肿瘤)是一类基因性疾病的假说已经基本获得共识。有关专家指出,基因疗法将是21世纪征服癌魔的新武器。 In r
毛发脱落是化疗引起的常见副作用之一,但它并不是一定要发生,当它发生时,毛发就变的稀疏或全部脱落。在化疗结束后,毛发通常都可以重新长出。毛发脱落不仅仅发生在头部,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