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艺:为了青山的微笑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绵延数千公里的秦岭,在陕西省渭南市境内有一段山脉——天留山。山上群峰耸立、茂林修竹,山下空谷幽兰、清溪如带。天留村的人们世世代代就生活在大山脚下,靠山吃山,多少年来从没有改变。然而,一位观光者的到来却打破了这一切。他为了青山的微笑,在此扎根,谱写了一段人与大山的佳话……
  
  巍巍秦岭,横亘东西,绵延数千公里。大山深处不知孕育了多少珍禽异兽,多少奇花异草,还有多少与山有关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陕西省渭南市境内,秦岭有一段山脉——天留山。山上群峰耸立、茂林修竹,山下空谷幽兰、清溪如带。天留村的人们世世代代就生活在山的脚下,靠山吃山,多少年来从没有改变。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人口增加,一些村民开始上山毁林造田,樵采挖药,牧羊放牛,短短几年时间,原本妩媚秀丽的天留山开始出现斑一块秃一块的现象,晴天刮风黄土飞扬,阴天下雨泥水流淌。村里有识之士虽然意识到,这是在破坏生态平衡,但却对这种行为无可奈何,因为上山造田的人振振有词:“你也没有承包这山,凭啥来管我?”
  是呀,天留山,谁来承包?谁来管?
  
  不寻常的观光者
  
  1992年深秋的一天,天留山来了一位不寻常的观光者,早在20年前,他就与天留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天留村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当年上山下乡时的插队知青娃——李文艺。
  上世纪70年代,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李文艺下乡插队成了一名知青,地点就在离城不远的天留山天留村。忆及当年,李文艺依然很激动:“没想到,就在离家20多公里的地方,竟然有这么美的地方,清泉松涛、飞禽走兽、山珍野味,仙境一般,自己长了二十多岁竟然不知道!”可这种仙境一般的地方,他却没有久留,两年后,他很不情愿地回城了。不过他人虽然走了,但心却始终牵挂着天留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这次故地重游,本想追忆当年的山花烂漫、碧水青山,可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斑斑驳驳的荒山秃岭,难道这就是让他多少年来魂牵梦萦的天留山!此情此景,深深地刺痛了李文艺的心灵。他面对大山站了许久,看着秋风卷起满天黄土,只轻轻说了一句:“真冷啊,冬天来的真太早了。”
  对于沉睡了万年的天留山,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冬天,但对于李文艺,那个冬天,成了生命的转折点。
  回到家后,一向开朗的李文艺一连几天不说话,对经营得红红火火的餐饮生意也不闻不问,常常坐在桌前默默地吸烟。妻子贾云爱还以为他病了,再三追问,他才说出了一句让家人大吃一惊的话:“我要承包天留山!”李文艺的话语十分平和,但贾云爱知道,这句话已经是斩钉截铁的最后决定了。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老李的脾气她太了解了。李文艺站起来,没有安慰大吃一惊的妻子,他走到窗前,面对银装素裹的世界,朝着天留山的方向轻轻念了一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唤醒沉睡的天留山
  
  冰雪初融,万物复苏,天留山的溪水又开始奔流欢歌,满山的迎春花笑得合不拢嘴,1993年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也唤醒了沉睡的天留山。李文艺与当地政府签下50年的荒山承包合同,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和天留山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由于家人孩子需要照顾,妻子不能陪伴他上山,李文艺孤身一人钻进了莽莽群山。从此,白天他和雇来的人一起马不停蹄除草开荒植树,阻止村民垦田伐树,晚上就在昏黄的烛光下翻阅林业书籍,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经营荒山的路子。
  春天,挖坑植树,锄草施肥;夏天,头顶烈日,浇水灌溉;秋天,采摘山货,平整土地,冬天,大雪封山,埋头苦读。就这样,春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汗,秋天一身霜,冬天一身寒。他用朴实的情怀和勤劳的双手,恪守这神圣的使命。天留山崎呕的山路上,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天留山更替的日月里,沁透了他辛勤的汗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眼看着大山一点点变绿了起来。
  在城里的妻子隔三差五都要上山来看他,洗洗衣服做做饭。她看到丈夫这么辛苦,女儿也已有了固定工作,干脆也住到了山上,和丈夫一起造林护林。
  1998年,山坡绿化已初见成效,为了增加收入,扩大造林面积,李文艺利用山上茂盛的青草养羊养鸡,羊羔鸡仔在他的精心呵护下渐渐长大,他非常高兴,心里盘算着又能增加多少树苗,覆盖多少亩荒山。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彻底打碎了他的美梦。800多只羊,1200多只鸡,一夜之间几乎死尽,近10万元的投资顷刻间付诸东流。面对损失,李文艺没有灰心,而是更加刻苦地钻研林业知识。他悟出还是要搞绿化,以林为主,多种经营。20多万元又投资进去,苹果、板栗、核桃、柿子等各种经济苗木在春风中成长起来。眼看着山绿了果红了,但李文艺依然没能高兴起来,由于销路不畅,价格极低,一年下来,收入的还不够投资的零头。村里人不理解,说李文艺是拿自己的票子给山里造氧气。李文艺却说:“承包荒山不只是为了赚钱,能为第二故乡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植树造林周期长见效慢,但对社会有益,人们看到的不再是荒山秃岭,到处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话虽这么说,但开发荒山毕竟需要资金投入。为此,李文艺和妻子长时间住在山上,吃的是自己种的菜和村里的廉价面粉,经常连一元多钱的香烟也买不起。一位朋友上山时常带几支香烟给他,并劝他下山回城,继续做生意。他却笑着说:“我离不开这山,这山也离不开我。”
  
  铁面无私护青山
  
  1999年10月,阵阵秋风吹落满树枯叶,林间地上堆了厚厚一层。一天中午,李文艺刚刚端起饭碗,突然发现后山冒起滚滚浓烟。他立马意识到事情不妙,扔下饭碗叫上几个帮工,扛起家伙就往后山狂奔。来到冒烟的地方,眼前的情景令人气愤,几个人正围坐在火堆旁烤木头。他们偷伐树木以后,嫌树水分多太重,不好搬运。收集来枯枝败叶点起火想把木头烘干,变轻了再扛下山,全然不顾可能引发火灾的危险。李文艺当即将这几人送往林业派出所,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像这样处置火灾隐患,抓获偷伐盗猎的事情,李文艺每年都会遇到几次。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人,对于火灾隐患,他从不粗心大意,对待不法分子,他从不心慈手软。每年除夕夜,为了防止村民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他毅然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温馨,孤身一人住在山中小屋。那些年,他不知在山上度过了多少除夕夜,得罪了多少盗木贼。
  由于李文艺铁面无私、嫉恶如仇,得罪了一些不法之徒。有一年竟有二十多个不明身份的人闯入李文艺的小屋围攻他。面对歹徒李文艺大义凛然,义正严词:“山上的树是桥南镇人民的,我李文艺背不走;山上的绿色是造福后代的,谁也不能动!只要我在,谁也别想从这拿走一根木头!”来人见李文艺如此坚定,抽身就走。
  2002年冬天,随着天气渐渐变冷,李文艺的双腿开始感到阵阵疼痛,没多久走路变得十分困难,没有拐杖根本不能挪动脚步。妻子再三劝他上医院看看,他却坚持说不用,等熬过冬天就好了。冬天很快就在李文艺拄着拐杖的双脚下过去。春风融化了积雪上的足迹和拐杖的窠臼,但谁也没有料到李文艺的腿却没能好起来,那两根拐杖用上后再也没能放下来。
  李文艺被诊断患了两侧股骨头坏死,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将十分严重,但要手术费用要好几万元。妻子急了哭着说:“回家吧,回家吧,再也不上山了!”面对泪流满面的妻子,他又一次陷入沉思。“这手术不能做,天留山比我更需要这笔钱……”看着他坚定的神情,妻子含着泪又一次妥协了。直到今天,那两根拐杖依然陪伴着李文艺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经过十多年的封山育林和精心呵护,如今的天留山彻底改变了模样。松柏葱茏,绿浪翻滚,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山间瀑布如银蛇缠绕似丝带飘舞,林间山地常常有野鹿、豹猫、大雁、野猪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悠然漫步。看到这一切,李文艺的脸上常常露出欣慰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他说:“除了天留山,我什么都不想了,只希望活着的时候看好林护好山,死了能埋在这里,继续守着它。”
  (责编:王珊子)
其他文献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业已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一时间,无论熟悉还是不熟悉他的人,无不对他作为自称"正业"的教师那骄人的学术造诣和他自称为"副业"而被世人誉为诗、书、画
介绍了东北林业大学学校园网在提高网络性能方面所采用的SWITCH技术,以及硬件设备和软件运行情况与实践体会等,并提出了实际的解决方案。
【正】“劳模”一词往往指那些在生产建设中兢兢业业,有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先进人物。而如今却出现了另一个类似的称呼——“过劳模”,这些被称作“过劳模”的人,他们每天
认识黄小玲是在到达醴陵的那天晚上,作为湖南省陶瓷协会的副会长,黄小玲向我们介绍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历史与发展。她并不是十分健谈的那种人,我发现只有谈到陶瓷时,她的眼睛才会
本文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分析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完善机制,制定
二次函数逆向型最值问题,历来是高中数学的热点、难点,因其复杂的解题步骤和烦琐的计算过程,使众多答题者望而却步,现介绍三种优化此类问题的方法。
高中电化学部分主要学习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相关内容,很多学生对原电池和电解池不会进行区别和判断,这主要是没有弄清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其中的能量变化而造成的。例如:写出如图
[目的]观察血管通道护理门诊在PICC带管出院病人实施延续性护理的作用。[方法]选择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51例PICC带管出院病人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7月—2016年12月51例PICC
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常遇到求解感应电流通过导体截面的感应电量问题,解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求平均感应电流Ⅰ,用电流Ⅰ乘以所
爷爷是当地有名的木雕高手申屠福银,这位生于1914年的老人,长于木雕世家,他已是第四代。他家的祖上号称是“东阳北乡术雕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