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会话分析中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概念入手,结合功能语言学言语功能理论,探讨了会话听力语篇的结构和特征。话轮转换以“给予”和“需求”言语角色交替呈现的特点,毗邻应对的类别及对非合意性应答结构的分析,分别对长、短会话听力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话轮转换 毗邻应对 言语功能 非合意应答结构 会话听力
1. 引言
会话听力是目前听力测试中的重要项目,也是影响应试成绩的一大关口。自2005年以来,从托福、专业英语四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题型的变化来看,对话比重均有所增加,特别是以长对话替代短对话这一变化,更说明会话听力考查的目标已从对词汇、短语、习语或句子结构的理解转向了对真实交际场景的理解。由于会话听力的考查范围包括应试者对本族语者日常话题的理解能力、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以及对目的语的语用效果的理解能力等内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听懂对话需要我们给以思考,以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训练。
会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交际的最普遍现象。会话分析研究起源于社会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Sacks、Jefferson和Schegloff几位语言学家着手对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the Los Angeles Suicide Prevention Centre)的电话记录进行研究,以期发现该类电话会话的结构特征和语用特色。这项研究进而扩展到对日常电话和会话结构的观察和探索中,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话轮转换(turn-taking)和毗邻应对(adjacency pairs)的研究(Paltridge,2000:83)。此外,功能语言学创立者Halliday在从语义角度考察言语功能时,也提出了交际语言有“陈述”、“提问”、“提供”、“命令”四个基本功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的结构和形式。
会话分析研究认为日常会话中的随意性对话、聊天和一般性叙述是人们交流信息和保持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会话结构、话轮交替和毗邻应对等会话规律能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提供口头交际中的框架结构和预期模式(Heritage 1995)。为了提高学习者对会话听力理解的充分性,笔者认为对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使我们了解会话的走向和类型,增加听前的预设知识,降低在听解过程中由于信息空缺所造成的听解障碍,从而提高会话听解水平,增強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 话轮转换
话轮即轮流说的话,泛指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Sacks和Schegloff(1974)认为话轮由单词、短语和句子等不同的句法单位组成;Nofsinger(1991:80)指出话轮由四种不同的话语单位组成,即独立词语、短语、分句和完整句子。如在Sacks et el(1974:51)列举的下列会话中:
A:Was last night the first time you met Miss Kelly?
(完整句子构成话轮)
B:Met whom? (短语构成话轮)
A:Miss Kelly. (短语构成话轮)
B:Yes. (独立词语构成话轮)
在会话过程中,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这种角色更替就形成了话轮转换(黄国文,1988:162)。Sacks等人收集了许多话轮转换实例,发现这些话轮均有突出的结束点,参与交际的各方都知道某个话轮中待结束的句法单位类型,这一结束点就是话轮转换之处或称之为话轮过渡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简称TRP),话轮转换即发生在此位置。对此Psathas(1995:37)进一步解释说:“当一个话轮即将结束时,便产生了一个相应的过渡区域,而话轮的转换也正是在这个区域内发生。”
2.1 会话语篇的特点
一般说来,会话语篇与其它类别的语篇相比,对其结构不易给出规定性说明。例如,某一个主题的会话可能会牵涉到多个主题转换,亦可能是个没有结论的开放式语篇。但由话轮组成的会话语篇仍具有一些典型特征。
Burns和Joyce(1997)指出会话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开头部分:开场白(致意和问候,如“Hello,how are you?”)
确立社会关系的起始话轮(套话,如“How are things?”,“What’ve you been up to since I last saw you?”等)
中间部分:运用会话策略展开主题,策略包括话轮转换、话轮分配、保持话轮、毗邻应对、合意/非合意性应答、反馈、转换主题、要求确认、会话修补等;
结尾部分:会话结束前话轮(语篇标记语汇和套语,如“Anyway,Well,I’d better be off”,“Thanks for calling”,使用降调)
结束语(套语,如“Bye”,“See you”等)
根据Halliday的功能语篇理论来看,会话语篇的三个组成部分所表达的交际意义是不一样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达的是“人际”(interpersonal)意义,从命题信息传递角度看作用不大,但从社交礼仪方面看是至关重要的,中间部分传递“概念”(ideational)意义,具有事务性。换言之,会话分析者也认为口语信息分为事务性(transactional)会话和互动性(interactional)会话,前者用于事物处理,传递由实质性内容组成的话题(topic);后者的作用在于实质会话开始之前用来建立和维持会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通常会话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属于互动性会话,参与交际方均按照社会规约发出常用套语;但是由于口头交际的可变性因素较多,起社会关系润滑剂作用的互动性会话也可能会出现在各种位置。
由此来看,会话听解的关注重心应该在中间部分,了解话轮转换规则等一系列策略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会话语篇的规律。
2.2 会话听力语篇的话轮转换形式
Halliday(1985,1994)在讨论言语功能时的研究对象为交际中的会话,并从语义角度来考察“交往”的语法系统。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即人际功能、经验功能、语篇功能。所谓人际功能指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通过使用语言不断变换交际角色,以达到在人际之间建立某种关系的目的。如传递信息、或询问对方。因此功能语法认为交际中存在两个基本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两种言语角色为“给予”和“需求”;Halliday认为言语交际中的两种交换物为“货物和劳务”以及“信息”,也即从物质层面讲,给予和需求的对象可以是货物和劳务;从意识层面上讲,可以是信息。如果把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组合,便构成了“提供”、“陈述”、“命令”、“提问”这四个言语功能。如下表显示:
从语法上的语气来看,“提供”可由各种句式体现,“命令”常由祈使句表达,“陈述”由陈述句来表达,“问题”由疑问句表达。
通常情况下,在一则会话中,每一个开始的话步必定是四种言语功能其中之一。会话本身是有问有答的,随着会话主题的展开,言语角色和四种言语功能交叉出现,构成了会话语篇话轮转换的鲜明形式。以下为CET 4(2006年6月)听力部分长对话语篇中间部分的话轮转换形式分析:
话轮一:
W:We are a small financial company trading mostly stocks and bonds. May I ask why you are interested in working for us?
M: Your company has an impressive reputation and I always want to work for a smaller company.
W:第一句言语角色为“给予”信息,陈述功能,使用陈述句;第二句言语角色为“需求”信息,提问功能,使用疑问句。
M:此句言语角色为“给予”,陈述功能,使用陈述句。
话轮二:
W:That’s good to hear. 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a little bit about your present job?
M:I’m currently working in a large international company in charge of team of 8 brokers. We buy and sell stocks for major clients worldwide.
W:第一句为反馈,言语角色“给予”,陈述功能,陈述句;第二句言语角色“需求”,提问功能,疑问句。
M:两句言语角色都是“给予”信息,陈述功能,陈述句。
话轮三:
W:Why do you think you are the right candidate for this position?
M:As a head broker,I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stock market,I deal with the clients on the daily bases,and I enjoy working with people.
W:通过“提问”功能表示“需求”信息,陈述句。
M:通过“陈述”功能表示“给予”信息,陈述句。
上例是一个工作面试的对话,此外如2006 CET 4中的旅游信息交流和哈里波特作者罗琳访谈都属此类对话。这类对话主题以提问、回答交替出现展开,言语的角色和功能也以规律形式交替。通过上例分析可以看到,在会话听力语篇中,言语角色“给予”和“需求”、四个言语功能的交叉出现是其话轮转换的主要形式。
3.毗邻应对
毗邻应对是两个不同的发话人所发出的两个相关话段所构成的言语结构(黄国文,2001:8),它包含一个起始话段(initiating utterance)和一种或多种回应话段。根据Schegloff和Sacks(1974)以及Coulthard(1985)的研究,毗邻应对一般符合以下特征:毗邻应对是紧密联系的话轮转换,两个话段分别由不同说话者说出;两个话段分别属于毗邻应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或者称为起始话段和回应话段,这两个部分的次序不能颠倒;这两个话段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并为人们所熟悉,一般来说,前一话段要求一个特定的应对话段;毗邻应对是一对相继发生的话语交际行为,它们相互毗连、搭配,共同构成呼应或对应的关系。从会话分析角度看,会话结构中比较典型的单位是毗邻应对形式。
3.1 毗邻应对的类别
毗邻应对的第一话步和第二话步常常相互依存,常见的应对形式有:问候—问候、提问—回答、陈述—认同、给予—接受、埋怨—申辩、请求—同意、提议—赞同、告别—告别等。例如:
(1) A:Helen is a pretty girl.(陈述)
B:I agree.(认同)
(2) A:Here’s the tea for you. (给予)
B:Thank you.(接受)
(3) A:Why didn’t you lock the door when you left?(埋怨)
B:I did lock it.(申辩)
(4) A:Let’s go by coach.(提议)
B:Okay.(赞同)
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起始话段的回应并非总是表达同意或接受的支持性答语,也会出现表示对抗含义的答语。也即在毗邻应对中作为回应的第二话步存在着选择等级(preference organization)。会话分析者和语言学家提出有些话段虽然都可以作为毗邻应对中的回应话段,但具有不同的合适性,第二话步按照语义可分为合意性应答(preferred organization)和非合意性应答(dispreferred organization),表支持意的为合意性应答,表对抗的为非合意性应答。例如:
(5)A:What time is it now?(起始)
B:(a) It’s half past ten.(支持)
(b) Why should I tell you? (对抗)
(6)A:Helen Young is a functional linguist.(起始)
B:(a) Yeah,I know. (支持)
(b) I think you are wrong here. (对抗)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看,起始话段的四个言语功能“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可以有表示“支持”和“对抗”含义的两种回应话段。即:陈述—认同/反驳、提问—应答/不承担责任、提供—接受/拒绝、命令—遵从/不服从。
在日常会话中,人们普遍遵守Grice的会话原则进行交际。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使用能促进社交一致性和避免冲突的毗邻应答(Atkinson
关键词:话轮转换 毗邻应对 言语功能 非合意应答结构 会话听力
1. 引言
会话听力是目前听力测试中的重要项目,也是影响应试成绩的一大关口。自2005年以来,从托福、专业英语四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题型的变化来看,对话比重均有所增加,特别是以长对话替代短对话这一变化,更说明会话听力考查的目标已从对词汇、短语、习语或句子结构的理解转向了对真实交际场景的理解。由于会话听力的考查范围包括应试者对本族语者日常话题的理解能力、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以及对目的语的语用效果的理解能力等内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听懂对话需要我们给以思考,以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训练。
会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交际的最普遍现象。会话分析研究起源于社会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Sacks、Jefferson和Schegloff几位语言学家着手对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the Los Angeles Suicide Prevention Centre)的电话记录进行研究,以期发现该类电话会话的结构特征和语用特色。这项研究进而扩展到对日常电话和会话结构的观察和探索中,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话轮转换(turn-taking)和毗邻应对(adjacency pairs)的研究(Paltridge,2000:83)。此外,功能语言学创立者Halliday在从语义角度考察言语功能时,也提出了交际语言有“陈述”、“提问”、“提供”、“命令”四个基本功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的结构和形式。
会话分析研究认为日常会话中的随意性对话、聊天和一般性叙述是人们交流信息和保持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会话结构、话轮交替和毗邻应对等会话规律能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提供口头交际中的框架结构和预期模式(Heritage 1995)。为了提高学习者对会话听力理解的充分性,笔者认为对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使我们了解会话的走向和类型,增加听前的预设知识,降低在听解过程中由于信息空缺所造成的听解障碍,从而提高会话听解水平,增強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 话轮转换
话轮即轮流说的话,泛指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Sacks和Schegloff(1974)认为话轮由单词、短语和句子等不同的句法单位组成;Nofsinger(1991:80)指出话轮由四种不同的话语单位组成,即独立词语、短语、分句和完整句子。如在Sacks et el(1974:51)列举的下列会话中:
A:Was last night the first time you met Miss Kelly?
(完整句子构成话轮)
B:Met whom? (短语构成话轮)
A:Miss Kelly. (短语构成话轮)
B:Yes. (独立词语构成话轮)
在会话过程中,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这种角色更替就形成了话轮转换(黄国文,1988:162)。Sacks等人收集了许多话轮转换实例,发现这些话轮均有突出的结束点,参与交际的各方都知道某个话轮中待结束的句法单位类型,这一结束点就是话轮转换之处或称之为话轮过渡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简称TRP),话轮转换即发生在此位置。对此Psathas(1995:37)进一步解释说:“当一个话轮即将结束时,便产生了一个相应的过渡区域,而话轮的转换也正是在这个区域内发生。”
2.1 会话语篇的特点
一般说来,会话语篇与其它类别的语篇相比,对其结构不易给出规定性说明。例如,某一个主题的会话可能会牵涉到多个主题转换,亦可能是个没有结论的开放式语篇。但由话轮组成的会话语篇仍具有一些典型特征。
Burns和Joyce(1997)指出会话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开头部分:开场白(致意和问候,如“Hello,how are you?”)
确立社会关系的起始话轮(套话,如“How are things?”,“What’ve you been up to since I last saw you?”等)
中间部分:运用会话策略展开主题,策略包括话轮转换、话轮分配、保持话轮、毗邻应对、合意/非合意性应答、反馈、转换主题、要求确认、会话修补等;
结尾部分:会话结束前话轮(语篇标记语汇和套语,如“Anyway,Well,I’d better be off”,“Thanks for calling”,使用降调)
结束语(套语,如“Bye”,“See you”等)
根据Halliday的功能语篇理论来看,会话语篇的三个组成部分所表达的交际意义是不一样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达的是“人际”(interpersonal)意义,从命题信息传递角度看作用不大,但从社交礼仪方面看是至关重要的,中间部分传递“概念”(ideational)意义,具有事务性。换言之,会话分析者也认为口语信息分为事务性(transactional)会话和互动性(interactional)会话,前者用于事物处理,传递由实质性内容组成的话题(topic);后者的作用在于实质会话开始之前用来建立和维持会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通常会话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属于互动性会话,参与交际方均按照社会规约发出常用套语;但是由于口头交际的可变性因素较多,起社会关系润滑剂作用的互动性会话也可能会出现在各种位置。
由此来看,会话听解的关注重心应该在中间部分,了解话轮转换规则等一系列策略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会话语篇的规律。
2.2 会话听力语篇的话轮转换形式
Halliday(1985,1994)在讨论言语功能时的研究对象为交际中的会话,并从语义角度来考察“交往”的语法系统。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即人际功能、经验功能、语篇功能。所谓人际功能指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通过使用语言不断变换交际角色,以达到在人际之间建立某种关系的目的。如传递信息、或询问对方。因此功能语法认为交际中存在两个基本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两种言语角色为“给予”和“需求”;Halliday认为言语交际中的两种交换物为“货物和劳务”以及“信息”,也即从物质层面讲,给予和需求的对象可以是货物和劳务;从意识层面上讲,可以是信息。如果把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组合,便构成了“提供”、“陈述”、“命令”、“提问”这四个言语功能。如下表显示:

从语法上的语气来看,“提供”可由各种句式体现,“命令”常由祈使句表达,“陈述”由陈述句来表达,“问题”由疑问句表达。
通常情况下,在一则会话中,每一个开始的话步必定是四种言语功能其中之一。会话本身是有问有答的,随着会话主题的展开,言语角色和四种言语功能交叉出现,构成了会话语篇话轮转换的鲜明形式。以下为CET 4(2006年6月)听力部分长对话语篇中间部分的话轮转换形式分析:
话轮一:
W:We are a small financial company trading mostly stocks and bonds. May I ask why you are interested in working for us?
M: Your company has an impressive reputation and I always want to work for a smaller company.
W:第一句言语角色为“给予”信息,陈述功能,使用陈述句;第二句言语角色为“需求”信息,提问功能,使用疑问句。
M:此句言语角色为“给予”,陈述功能,使用陈述句。
话轮二:
W:That’s good to hear. 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a little bit about your present job?
M:I’m currently working in a large international company in charge of team of 8 brokers. We buy and sell stocks for major clients worldwide.
W:第一句为反馈,言语角色“给予”,陈述功能,陈述句;第二句言语角色“需求”,提问功能,疑问句。
M:两句言语角色都是“给予”信息,陈述功能,陈述句。
话轮三:
W:Why do you think you are the right candidate for this position?
M:As a head broker,I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stock market,I deal with the clients on the daily bases,and I enjoy working with people.
W:通过“提问”功能表示“需求”信息,陈述句。
M:通过“陈述”功能表示“给予”信息,陈述句。
上例是一个工作面试的对话,此外如2006 CET 4中的旅游信息交流和哈里波特作者罗琳访谈都属此类对话。这类对话主题以提问、回答交替出现展开,言语的角色和功能也以规律形式交替。通过上例分析可以看到,在会话听力语篇中,言语角色“给予”和“需求”、四个言语功能的交叉出现是其话轮转换的主要形式。
3.毗邻应对
毗邻应对是两个不同的发话人所发出的两个相关话段所构成的言语结构(黄国文,2001:8),它包含一个起始话段(initiating utterance)和一种或多种回应话段。根据Schegloff和Sacks(1974)以及Coulthard(1985)的研究,毗邻应对一般符合以下特征:毗邻应对是紧密联系的话轮转换,两个话段分别由不同说话者说出;两个话段分别属于毗邻应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或者称为起始话段和回应话段,这两个部分的次序不能颠倒;这两个话段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并为人们所熟悉,一般来说,前一话段要求一个特定的应对话段;毗邻应对是一对相继发生的话语交际行为,它们相互毗连、搭配,共同构成呼应或对应的关系。从会话分析角度看,会话结构中比较典型的单位是毗邻应对形式。
3.1 毗邻应对的类别
毗邻应对的第一话步和第二话步常常相互依存,常见的应对形式有:问候—问候、提问—回答、陈述—认同、给予—接受、埋怨—申辩、请求—同意、提议—赞同、告别—告别等。例如:
(1) A:Helen is a pretty girl.(陈述)
B:I agree.(认同)
(2) A:Here’s the tea for you. (给予)
B:Thank you.(接受)
(3) A:Why didn’t you lock the door when you left?(埋怨)
B:I did lock it.(申辩)
(4) A:Let’s go by coach.(提议)
B:Okay.(赞同)
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起始话段的回应并非总是表达同意或接受的支持性答语,也会出现表示对抗含义的答语。也即在毗邻应对中作为回应的第二话步存在着选择等级(preference organization)。会话分析者和语言学家提出有些话段虽然都可以作为毗邻应对中的回应话段,但具有不同的合适性,第二话步按照语义可分为合意性应答(preferred organization)和非合意性应答(dispreferred organization),表支持意的为合意性应答,表对抗的为非合意性应答。例如:
(5)A:What time is it now?(起始)
B:(a) It’s half past ten.(支持)
(b) Why should I tell you? (对抗)
(6)A:Helen Young is a functional linguist.(起始)
B:(a) Yeah,I know. (支持)
(b) I think you are wrong here. (对抗)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看,起始话段的四个言语功能“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可以有表示“支持”和“对抗”含义的两种回应话段。即:陈述—认同/反驳、提问—应答/不承担责任、提供—接受/拒绝、命令—遵从/不服从。
在日常会话中,人们普遍遵守Grice的会话原则进行交际。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使用能促进社交一致性和避免冲突的毗邻应答(Atk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