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例淋巴结恶性肿瘤细针吸取活检结合细胞块免疫组化标记的意义探讨

来源 :诊断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结合细胞块免疫组化对淋巴结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2例体表淋巴结肿大患者,采用友谊式细针穿刺器和21G注射针对肿大淋巴结病灶获取样本,结合细胞块石蜡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诊断敏感率及确诊率.结果 142例样本中,颈部是最常见的体表淋巴结肿大部位(81/142例,57.0%),腺癌是所检淋巴结转移癌中比例最高的恶性肿瘤(79/142例,55.6%),乳腺是所检淋巴结转移性腺癌中比例最高的原发部位(42/79例,53.2%).颈部最多见的转移癌为肺腺癌(23/81例,28.4%),腋窝最多见的转移癌为乳腺癌(30/33例,90.9%).总体单纯细胞涂片的敏感率及确诊率分别为90.8%(129/142例)及32.4%(46/142例),低于联合细胞块切片及免疫组化方法的诊断敏感率(95.8%,136/142例)及确诊率(85.2%,121/142例).结论 细针吸取细胞学结合细胞块切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等实验技术的应用对体表肿大淋巴结的定性、肿瘤来源及组织学类型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累及骨髓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3例初诊,1例为治疗后复发)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活检、免疫组化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