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的孤独者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79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下旬,由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执导的《三姐妹·等待戈多》在北京保利剧院落下帷幕。在持续近一年的复排巡演中,“当红小生”张若昀接棒濮存昕担纲主演,为这出戏“圈粉”不少。早在20年前,因病住院的林兆华在“等待”治愈间隙,发现契诃夫的《三姐妹》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着类似的“等待”主题,前者等待前往莫斯科,后者等待着“戈多”,于是脑洞大开,决定着手进行蒙太奇式的整合改编。
  颇具实验色彩的《三姐妹·等待戈多》,当年由濮存昕担任主演,林兆华女儿林丛则扮演“三姊妹”中年龄最小的“伊莉娜”。数十年来,贝克特的许多作品尤其是《等待戈多》依然常说常新,仅中国,参与改编的导演还有孟京辉、赖声川、吴兴国等,足见其影响。
  正是主要凭借《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贝克特于196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举奠定了他在国际戏剧界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贝克特成功逆袭背后,离不开持续多年的创作探索。
  一、与“文学教父”乔伊斯的忘年交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贝克特早年是一位典型的“学霸”,却同样面临着“按部就班工作”还是“听从内心召唤”的人生抉择。他大学毕业于知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一等生第一名的成绩获“学院金质奖章”,取得罗曼语学位(专攻法语和意大利语);曾作为交换教师,前往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担任英语讲师,主要从事笛卡尔哲学和法国诗歌研究;24岁起担任三一学院法语教师职务。
  类似的光环,无不预示着一位学术新星的升起。然而,贝克特因不满学院派的刻板生活,尤其是难以割舍对文学创作的执念,工作约两年便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职,成了一名主要靠家人接济和写作翻译谋生的自由撰稿人。此后他的人生轨迹主要集中于法国,过上了“法漂”的“文青”生活。
  贝克特真正触及文学的精妙,得益于詹姆斯·乔伊斯这位爱尔兰老乡文学灵光的照耀。乔伊斯以“意识流”创作见长,凭借长篇小说《尤利西斯》等作品,在世界文坛名声卓著。《等待戈多》中保留了几大段没有标点断句的文字,即可看出“意识流”表达的痕迹。因乔伊斯比贝克特年长24岁,两人之间有点类似“父子关系”。乔伊斯晚饭后需要散步时,贝克特会匆匆赶来陪伴。尽管脚比乔伊斯大,贝克特却穿和乔伊斯同样尺码的鞋。据美国作家理查德·艾尔曼所著《乔伊斯传》一书记载,贝克特为乔伊斯整理过部分文稿。乔伊斯口授《创作中的作品》(即《芬尼根的守灵夜》)时,请贝克特速记,有一次有人敲门,贝克特没有听到,乔伊斯说了声“进来”,贝克特就写了下来。后来他把记录稿读给乔伊斯听,乔伊斯说:“那个‘进来’是怎么回事?”贝克特说:“是您说的。”乔伊斯想了想:“就这样吧,不再改了。”贝克特对乔伊斯这种“顺其自然”的方式颇感意外和惊奇。他很快在先锋杂志《转变》上发表第一篇题为《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的文学评论,为乔伊斯《创作中的作品》站台。与此同时,贝克特在《转变》首次公开发表短篇小说《臆断》。小说文本已显露出贝克特偏好孤独、幽闭母题的端倪。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乔伊斯、贝克特都酷爱吸烟和喝酒。《乔伊斯传》有以下白描:“贝克特习惯于沉默,乔伊斯也一样,两人的交谈往往是各以沉默相对,两人都是满肚子的悲哀,贝克特主要是为世界而愁,乔伊斯主要是为自己。乔伊斯习惯的坐姿,是把一只腿压在另一只腿上,把上边那条腿的脚尖别在下面那条腿的小腿肚后边,贝克特也是瘦高个,也习惯了这种坐姿。”如果追寻“原型”的话,《等待戈多》等剧作中人物经常“默然对坐”的场景,似乎暗合乔伊斯与贝克特的部分影子。
  二、转向法文创作摆脱“影响的焦虑”
  贝克特同时研习过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16卷本小说《追忆逝水年华》,并且写下文学评论《论普鲁斯特》。贝克特以类似乔伊斯写作风格,引经据典。开篇引用了意大利诗人莱奥帕尔迪的诗句“世界是一片泥淖”。贝克特抉奥阐幽,言此意彼,他一方面向叔本华等对他影响深刻的哲学家表达了敬意,一方面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发现了某些“独孤”的宿命,“我们是孤独的。我们无法了解别人,也无法被别人了解。‘人是一个不能为自己而来到这世界的生命,他只有在自己身上了解别人,任何声称在别人身上了解自己的人都在说谎。’”《等待戈多》中的人物,充满言不达意的对答乃至谩骂,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无奈”表征。
  26岁时,贝克特试笔创作长篇小说《梦中佳人至庸女》,记述了他游历欧洲的见闻观感以及对德国表妹佩吉的爱恋。这部自传色彩浓厚的作品,除了部分内容被当作短篇小说发表外,完整版被雪藏多年,直到作者去世后才推出。但是,此后三五年,贝克特遭受了表妹、父亲去世等变故,他陷入抑郁之中,只好前往伦敦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其间,贝克特阅读了弗洛伊德等人的作品,听过荣格关于“人格结构”的心理学讲座,甚至探访过精神病院,这为他探索人类心灵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时期,贝克特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徒劳无益》,长篇小说《莫菲》等作品,只是没有受到文学界的过多关注。好在他还年轻,内心也足够强大,能够承受作品反响平平的现实。
  有一次,在巴黎奥尔良大街散步的贝克特,遭到一名皮条客袭击,刀刺穿了肺部,差点危及心脏。后来贝克特在警局见了袭击者,并询问对方为何袭击他。“我不知道,先生。”对方说。
  贝克特没有控告行凶者。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贝克特或许认为自己并没有特权可以避免意外伤害。之后,在《等待戈多》中,“我不知道,先生”这句话成了“信使”对于“戈多其人如何”追问的回答。
  二战爆发后,作为中立国爱尔兰的侨民,贝克特加入法国抵抗运动分队“格洛丽亚SMH”,负责搜集德军情报。后因一位天主教牧师的叛变,贝克特与女友苏珊扮成农民,辗转逃亡尚未被占領的沃克吕兹地区的一个山村避难,并继续进行运送军火等秘密行动。沃克吕兹这一地名后被贝克特写入了《等待戈多》,可见当年的生活对作家创作产生了持久影响。因表现英勇,贝克特被法国政府授予军功十字勋章。   乡居之际,贝克特完成了实验小说《瓦特》的创作。1945年,贝克特在诺曼底地区圣洛的一家爱尔兰红十字医院工作了几个月,切身感受到了家园毁弃后的人间疾苦。这里的病人多为轰炸和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患有肺结核等其他疾病。贝克特的友人、传记作者诺尔森称,正是从《瓦特》开始,“未来他写作的重心将集中于失败、贫穷、流放和失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摆脱“文学教父”乔伊斯等人“影响的焦虑”,贝克特有意选择了用自己精通的法文进行创作,试图通过主题和语言转换完成突围。“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称呼的人》即是阶段性成果。但是,这些作品多次被出版社拒绝出版。”
  三、聚讼纷纭的“戈多”
  1952年,法国午夜出版社推出法文版《等待戈多》,这部戏剧的出版及其随后的演出热潮,令贝克特声名鹊起。1953年1月5日《等待戈多》在巴黎拉斯帕伊大道巴比伦小剧院首演。其后,《等待戈多》连续16个月演出300多场。《等待戈多》在法国知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其轰动效果甚至堪比薩特关于存在主义的演讲。米歇尔·福柯曾记录下当时的盛况:“夜复一夜,观众们庄严地坐着,仿佛在观看海德格尔的戏剧演说——年轻的小说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就是这样称这出戏的。”福柯回顾自己的思想“奥德赛”时称,学生时代他曾被一道由马克思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构成的地平线所限制眼界,“是贝克特《等待戈多》的首次演出使我实现了突破”。
  很快《等待戈多》在英国、美国先后上演,虽然刚开始褒贬不一,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昆丁监狱的演出别具象征意味。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在其《荒诞派戏剧》专著中记录下生动一幕:1957年11月19日,《等待戈多》在圣昆丁监狱上演,它面对的观众1400名囚犯;在香烟弥漫、星火点点的氛围中,有些肌肉发达的囚犯似乎在等待着姑娘登台和逗趣的事情出场;尽管开头几分钟的演出略遭埋怨,但囚犯们很快被《等待戈多》所吸引,原本打算离开的人也留了下来,监狱报纸《圣昆丁新闻》称他们“直到剧终,全都震撼……”对于到底“戈多”(Godot)是不是“上帝”(God)或者“究竟谁为戈多”的争议,一直也聚讼纷纭。人们不难留意到《等待戈多》这个法文剧名“En Attendant Godot”与西蒙娜·薇依的著作《等待上帝》(Attendant de Dieu)相似。《等待戈多》中的“戈戈”(Gogo)和“迪迪”(Didi),某种程度上正是“戈多”(Godot)一词的分化,他们无望地等待着“戈多”,莫非就如古希腊神殿箴言所示,身而为人,先得“认识你自己”。
  有人曾问贝克特,戈多是谁或者什么意思,得到的回复是,“要是我知道,我就会在剧中说出来了。”马丁·艾斯林也认为,“企图通过批评分析确定戈多的身份,以便取得一种明白无误的解释,就和试图通过刮去伦勃朗油画上的油彩,以便找到隐藏在画面明暗之下的清晰轮廓一样,愚不可及。”相较于探究谁为“戈多”,倒不如多体味无望地“等待”这一情境,或许更有助于洞悉贝克特创作的旨趣。
  贝克特的传记作者迪尔德丽·贝尔就曾指出,《等待戈多》出版后,贝克特似乎也在“等待”得到文学界的认可。要知道,此时年近50岁的贝克特,尽管在文学创作领域耕耘多年,却依然不温不火,如果没有执着的定力,很容易就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矣。
  20世纪50年代,贝克特的母亲、哥哥相继去世。这令长期依赖家庭接济的贝克特颇为愧疚。与此同时,贝克特创作的舞台剧《终局》与广播剧《所有倒下的》,同样带有较强的自传色彩,基调死气沉沉,充满绝望,宛如《等待戈多》里总等不到“戈多”的到来。《终局》里,主人公哈姆感叹:“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略停。沮丧地)破了,我们都破碎了。(略停)会破碎的。(略停)不会再有声音了”。哈姆的“搭档”克劳夫试图借助整理物品来恢复一点秩序:“我喜欢整齐。这是我的梦想。一个一切都是静悄悄的纹丝不动的世界,每件东西都在它最后的位置上,蒙着最后的灰尘。”在戏剧理念上,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的“静止戏剧观”为贝克特的创作提供了养料。“静止戏剧”淡化情节、消解动作、减少对白,力求从寻常生活的表象中抽取出悲剧感。
  《等待戈多》剧终,两名流浪汉一问一答“那么,咱们走吧?”“咱们走吧。”可是“他们并没有动”,然后便是“落幕”。
  随着作品尤其是《等待戈多》日益受到世人认可,1969年贝克特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由于他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虽然接受了这一奖项,但贝克特没有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庆典。他也拒绝按惯例由(爱尔兰)驻外大使代他领奖,而是委托自己作品的法国出版商前往代领。贝克特曾表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啻为“一场灾难”。为了躲避记者的采访追踪,他甚至离开了巴黎,躲到一个正在发洪水的小村庄,与世隔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人问他将来的规划,得到的答复是:“我只想坐下来彻底放松,想想但丁。”但丁的《神曲》等作品是贝克特的案头读物。《神曲》中,作为但丁“恋人”化身的贝阿特丽采一再闪现。贝克特有可能藉此来倾诉他对表妹佩吉的悼念。
  四、绘画、音乐与文学的艺术融合
  贝克特以小说、戏剧创作知名,但他首先是一位诗人。贝克特早年参加过法国时光出版社发起的诗歌比赛,征文要求以“时间”为主题。截稿前一天,贝克特才得知消息。完成一半的创作后,他到餐馆饱食沙拉、畅饮红酒,然后继续写作,并在凌晨3点左右完成了98行的诗作《腥象》。贝克特一天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时间”元素。“腥象”为贝克特自造的一个词,由“whore”(妓女)和“horoscope”(星象)组词。这种自造词组的方式“很乔伊斯”。《腥象》围绕笛卡尔害怕占星家预知死亡而拒绝透露其生日相关故事来点题,繁杂的注解模仿了T.S.艾略特的《荒原》。贝克特藉此赢得了1000法郎的奖金和出版资助。在20世纪30年代,贝克特还创作和出版了诗集《回声之骨及其他沉积物》。   贝克特的小说和戏剧创作,很多语句和对白同样氤氲着浓厚的诗意氛围,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叙事的割裂感。马丁·艾斯林称,《等待戈多》“可以从哲学、宗教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然而它首先是一首诗,一首关于时间、时间易逝、存在的神秘性、变化与稳定的矛盾性、必然与荒诞的诗”。听到《等待戈多》戏中人物发出感慨,“世界上的眼泪自有其固定的量。某个地方有人哭起来,另一个地方就必然有人停住了哭。笑也一样”,很容易为之动容。弗拉第米尔称:“我们不是圣人,但我们如约而至。有多少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呢。”
  俚语、脏话入文也是贝克特创作艺术的常用手法。《自由》中,“受过割礼的塔,灯塔!啊,很美啊”。《终局》拿上帝开涮时,成了“那狗崽子!他根本不存在”。《等待戈多》有“在这婊子养的大地上……”这样的宣泄。
  贝克特的小说或戏剧演出经常融入绘画创意。早年移居巴黎时,贝克特就结识了一批视觉艺术家和作家,如荷兰艺术家范费尔德兄弟等,他也喜欢苏俄现代抽象主义绘画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文艺评论《世界与裤子:范费尔德兄弟的画》里,贝克特写下了一段颇有意味的“题记”:“顾客:上帝六天做好了世界,而您呢,您六个月居然没有为我做好一条裤子。裁缝:可是,先生,看看这世界,再看看您的裤子。”从中,读者或许能感受到裤子的“做工精良”以及世界的“不堪承受”。
  贝克特对绘画艺术的热爱,直接影响到其戏剧创作和排演。贝克特曾表示,《等待戈多》的灵感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两个望月的男人》这幅作品。《不是我》的部分创意来自卡拉瓦乔的名作《被斩首的施洗者圣约翰》,圣约翰的“头颅”被抽象为“嘴”的造型。《不是我》也容易令人联想到蒙克《呐喊》中人物“焦虑疯癫”的状态。
  此外,自小就练习钢琴的贝克特,熟稔肖邦、莫扎特、德彪西的音乐。剧作《鬼魂三重奏》标题源于贝多芬的同名乐曲。施特劳斯《快乐的寡妇》圆舞曲出现在了《快乐的日子》中。贝克特的小说、戏剧往往带有“复调”特点。贝克特曾向友人吐露,创作《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时,他会像法国小说家福楼拜那样,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援引克拉普和一个女孩躺在平底船上的情景称:“就这段台词而言,哪怕你只拿掉一个音节,你也可能破坏水拍打船舷的声音。”为了练习演员语言的节奏感,他拿过节拍器来对词彩排。《所有倒下的》采用了舒伯特的《死神和少女》配乐。
  五、“在其他人受苦的时候,难道我睡着了?”
  在人生最后十年,贝克特先后发表了《陪伴》《看不清道不明》《向着更糟去呀》三个短篇。贝克特去世前不久,上述“小说三部曲”结集为《无法继续》出版。贝克特还特意创作了剧本《大灾难》,献给遭到捷克当局软禁的“不同政见者”“七七宪章”发起人瓦茨拉夫·哈维尔(后成为捷克首位民选总统)。
  从青年时期参加法国抵抗运动,到晚年支持捷克民主进程,贝克特对于时局、政治向来保持关切,并没有置身事外。同为剧作家的哈维尔,后来完成剧本《错误》,回赠贝克特以示敬意。
  在近乎一年的时间里,我断断续续读完了贝克特的全集。正如同作者时常使用絮絮叨叨的语词来组织叙事一样。最初,这种磕磕碰碰的阅读感有如爬越羊肠小道,崎岖不平,颇令人头大。及至重新翻检贝克特的作品才发现,作者似乎有意在用支离破碎的表达、重复啰嗦的对白来隐喻世俗困境。
  芸芸众生中,能有几人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谁不是日复一日沦陷于琐碎的庸常、无常的命运,直至尘归尘,土归土。《等待戈多》里的角色有过深沉的喟叹:“在其他人受苦的时候,难道我睡着了?”“一切都死了,只有树活着。”这种感伤的幻灭感,既是夫子自道,也成为其所处时代的精神写照。他留下的诸多影像资料,鹰一般的面部神情大多冷峻、忧郁。尽管出生证明登记的出生日期为“5月13日”,但貝克特向来认为自己是在“4月13日”(周五)出生的,这一天正好是“耶稣受难日”。
  贝克特降生时一度遭遇难产,导致脑部缺氧,他潜意识里为此或许留下了自己同为“受难者”的印象。“耶稣受难”意象此后在贝克特的创作中一再出现,《等待戈多》中的那颗“枯树”,经常被当作“十字架”的隐喻。
  事实上,贝克特并不愿意世人给他贴上“悲观主义”的标签。翻检贝克特的作品,我们不难感受到某种力量的聚集。贝克特在《向着更糟去呀》中写道:“一切旧时的。从没有任何别的。努力过。失败过。没关系。重新努力。重新失败。失败得更好。”类似语篇,无形中消弭了贝克特作品中的虚无主义倾向。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作品,洞烛了人生、世界的本相,同时又给人淡淡的慰藉和希望,这种微妙的张力,或许正是其持久魅力之所在。
其他文献
十年前,老杨曾是我钓鱼活动中的御用模特,每次他都能以“出类拔萃”的硬实力当仁不让地成为我钓鱼故事中的男一号,想换个人写都不给机会。发生在老杨身上的乐子事层出不穷,老杨的故事也似乎总也写不完。  可是近十年,他的故事却没再更新,因为这十年里,他再没和我一起去过水库。  历经十年,很多弃钓的钓友对钓鱼再也提不起兴趣,连作为一个话题的兴趣都没有,彻底淡漠下来。老杨却不是这样。  想当年老杨钓鱼虽然没到废
期刊
钓鱼人对于跑铅钓法都不陌生,一路使用下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其实,跑铅钓法有很多弊端还没被大多数钓友认识到。  所谓“跑铅”,不是指铅坠本身能动,而是在鱼咬钩的时候,主线可以在空心的铅皮座内顺畅地滑动,从而产生标相。这个人尽皆知的看法,却是我最不认可的。主线真的能顺畅地滑动吗?很多人坚定地认为,只要松开锁住铅皮座的太空豆,主线就能顺畅地滑动。不信的话,可以用两手绷直主线,将右手抬高,铅坠就会自然滑
期刊
凡钓过几年鱼的人,身边总有这样那样的钓友。他们可能是良师益友,可能是最佳损友,可能钓技超群,可能差三错四,可能特立独行,可能是奇葩界的“扛把子”,可能是钓鱼圈中最搞笑的,也可能总让大伙儿陷入尴尬……总之,在我们的钓鱼功勋章上,有属于他们的荣耀。  近期,本刊于“悦钓钓鱼”“路亚中国”公众号上发起了“那些年,我们身边的钓友”话题有奖征集活动,请广大粉丝以留言形式讲述他们身边的那些难忘的钓友。  本次
期刊
调标的目的是让铅坠重量和浮标浮力之间达成平衡,在此基础上使水下的钓组出现我们所需要的姿态,或者使浮标露出合适的高度。  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到水下钓组的状态,但它的状态能通过调钓及其他一些现象表达出来。很多人自信地认为经自己调钓后的钓组入水后就是自己想要的状态,确实有人能做到,但大多数人达不到这样精准的程度。  前几天,有一位新手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在调标桶内调好的浮标,到了水库还需要重新调吗?我的回答
期刊
一  我是资深的钓鱼迷,对于为什么有这么多中年男人喜欢钓鱼,我虽然不能代表他人,但我可以为自己代言。  我是城里孩子,却在农村的老家长大。上世纪70年代,别说是农村了,就算城里的孩子也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打发时间的项目。没错,我就是在广阔天地中“野生散养”的,陪伴我的就是门前的那条“大河”,我们屯里人叫它河套。  河套在我还不具备独立钓鱼能力的时候就筑了一条大坝,形成了一个小水库,这个水库似乎就
期刊
扳 正  中风后的父亲  身体半边瘫痪  整个世界  也都跟着倾斜了  父亲每天打针  吃药  在母亲的帮扶下  拄拐  斜斜地走  齐心协力  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要把已倾斜的世界  扳转过来  父母的爱情  父亲最终放手  母亲跟李矿长的  来往  是见到母亲  将一瓶农药  放在了  枕头边之后  后来,我和姐妹五个  长大成人  李矿长也成了  李老头  父亲仍然默许  母亲跟他的往来  
期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轻吟李白,垂钓河边,看明月银辉泻地,我仿佛正和吴刚畅饮桂花美酒,和嫦娥仙子品尝珍馐月饼。  可能你不信,我上初中以前,没品尝过月饼的味道。  但这确是事实,四十多年前,不知道月饼为何物的农村孩子不止我一个。  读初中一年级时,一日午后的末节课,生活委员走上讲台,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每人发两个月饼,提前祝老师和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第一次听说月饼,我很惊奇,问同桌黄惠茹:
期刊
宏观上,江西乡土小说创作既与全国范围内的乡土小说创作步调一致。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市场经济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江西当代乡土小说都有反映和折射。陈世旭的小说“小镇系列”,宋青海的《馕神小传》、傅太平等人的作品写出了新时期初乡村世界的变化和人们观念的变迁。熊正良、丁伯刚等人以先锋的艺术精神走入江西文坛。到新世纪以后,陈然、樊健军、吴仕民等一系列作品,开始从生态与发展、
期刊
本文作者  进入秋季,雨水渐渐多了起来,打在窗外的栏杆上噼啪作响。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猛然间发现,我芳华正茂的昨天感觉才刚刚过去,怎么一瞬间就到了不惑之年?时光太过匆匆,白云苍狗,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渐渐步入中年,面临危机,在隐忍和忙碌中我们揉碎了自己,淡忘了自己,抛弃了自己。在生活压弯我们的脊梁时,我们不得不努力伸直,只为庇护在我们臂弯里的爱人,还有年幼的孩子。  《垂钓》杂志近期约稿,探讨关于“
期刊
现在钓鱼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仔细看的话,其实钓友群体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不但成员涵盖三教九流,钓鱼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老杨的境界  老杨,一个央企的中层干部,主管生产,工作超忙、超紧张,因此钓鱼的时间少之又少。但他善于利用碎片时间,比如周日下午有几个小时的空闲时间,老杨肯定不会错过,他会去斤钓塘。到了塘子后,他会慢条斯理地架上鱼竿,至于调标之类的小程序肯定全部忽略,浮标歪歪斜斜地立在水面,看一会儿没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