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培养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问题意识 现状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HO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10124-02
开学初,我们备课组有位教师要开公开课,他选择了鲁迅小说《祝福》,这是一篇传统篇目。备课组一同事说:“这篇课文没劲,离我们今天太久远,不就讲封建礼教,学生爱听吗?”我说:“怎样的文章才有劲呢?你说封建礼教离我们太久远,可现实的中国乃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不了解昨天的苦痛,怎么能体味今天的甘甜?况且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是什么,我们相信学生们完全可能脱口而出是封建礼教惹的祸,但问题是,他们真的知道封建礼教是什么吗?封建思想又有哪些吗?文本当中迫害祥林嫂的封建礼教又是哪一种表现形式呢?他们真的知道封建礼教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利弊得失吗?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可以改嫁,而祥林嫂就得从一而终呢?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将《祝福》上成历史课,上成专题课,但是如果我们抓住学生们这些能够脱口而出却不甚了解的东西,引导他们思考、质疑、探究,不是也能引起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吗?”于是,备课组形成共识:教学《祝福》以祥林嫂的悲剧表现和悲剧根源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达成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后来,我们那位教师的公开课按照这种问题意识方案实施教学,果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好一个问题意识!其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设置上就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善于思考、质疑是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一种硬性目标,所谓质疑意识就是问题意识,它不仅是创新的根本要素,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张扬、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成为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它决定了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的改革,创新能力的提高等,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培养问题意识,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意识”的理论依据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够激活个体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要求,朱熹也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西方教育更是重视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上的一个成果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国外的母语教学中,加强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英国国家的课程就提出“应鼓励学生做充满激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加拿大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使学生成为卓有成效的阅读者”,“激励他们对所读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批判性的思维”。英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更是将能否把没有问题的学生培养成能够发现问题的学生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绝对不是教学的失败,而是非常成功的教学案例。
二、高中语文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是在对文本的不断探究理解下产生的。但因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指挥棒的隐性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重视的是学生的模仿性训练,一味使学生通过获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已产生的问题并记住既定的答案或结论。阅读教学如此,就连最能体现学生自我意识张扬个性的写作训练,也被化解成“五段式”,“波澜抑扬式”“片断连缀式”等诸多模式,使得学生不得不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者”。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是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记。再者实施课程改革后,一个学期内完成两个模块,教学容量明显增加,为了赶进度,有时不得不减少或舍弃一些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学生几乎不提出任何问题,课后就更难有问题了,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就失去了问题意识的能力。语文课堂就愈发沉闷,课后语文教师也就“门前冷落鞍马稀”。
可只要我们能放下身段,蹲下身体,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们对文本的疑问是相当多的,有的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有的学生对《祝福》文中几次提及到的“帐单”很感兴趣,师生共同探究后发现,这几份“帐单”绝不是赘笔,它们以小见大反映了政权、夫权、族权、神权对祥林嫂的迫害,见证了祥林嫂悲惨遭遇;当然有的问题也匪夷所思,但“惑”而不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比如有的学生对《老人与海》的悲壮结局不以为然,认为老人肯定知道鲨鱼是嗜血动物,闻到血腥味必然追寻而来,那为什么不将大马林鱼部分切割搬至船上而非得落个身心疲惫无功而返呢?还有的学生提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文本刻意渲染对鲨鱼的血腥杀戮场面,不符合时代精神…….这些问题的提出可能有误读在成分,但也不失为一种全新的解读方法。
既然学生们对文本是有疑问,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课堂理念,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不管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每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都希望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定的教学步骤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越是公开课,观摩课,这种意识越强烈。毕竟教学的完整与否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殊不知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学生才是读书者,是学习中的主体,具有自主能动性。如果只求课堂秩序良好,有条不紊,而不调动学生思考、提问的积极性与胆识,是很难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尽管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学生适时提问、反问,并由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答疑,最后总结,这种形式虽然具有启发性,但却严重丧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思考取代学习主体的思考,更何况阅读的不确定性和多重性决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们的善良举动使得无论在心理还是在阅历上与教师悬殊巨大的学生不得不顺从教师的解读,而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后就很难以有新的突破,也就无所谓个性化阅读了。在曹植的《白马篇》一文中,教师通常围绕“幽并游侠儿”这一人物形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借赞美少年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进而体味建安风骨的特点。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却是“能七步成诗的曹植为什么不能继承父位”、“为什么不与曹丕展开争夺战”等。很显然学生对作者的认识不够全面,受《七步诗》的影响,他们只看到曹植的文才,而文才并不等于治国能力,仅以文人为王,多不能行善政,历史上李后主就是一个例证。反观曹丕的文采,与曹植毫不逊色,虽身在军旅却能博览群书,马上赋诗正可比拟七步成篇,所著《典论》为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三曹之一并非浪得虚名。通过比较、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二曹的了解,而且对建安风骨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助于体味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刚健、真直”的特点。
(二)灌输问题理念、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比较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跃程度呈现逐级下降的趋势,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与学生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也在不断增强,“怕提傻问题遭人笑话”的和“怕人家说自己爱出风头”占了很大的比例。长此以往,学生就渐渐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问题意识日渐淡化,思维能力越发萎缩。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观,灌输、提倡“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的观念,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应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赏。即使是一些离奇古怪的念头,甚至幼稚可笑的的见解,教师也不要轻率地给予责怪或讥讽,而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加以适当地点拨与引导。真正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语文自主学习。北京第五中学王屏萍老师上《十八岁出门远行》,充分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再读课文,从结构入手,集中讨论、解答主题内容方面的各种问题,学生不断反思原来的见解,初步理解课文的主旨。然后,老师介绍简要《变形记》的主旨和表现手法,提示读这类文章,不必拘泥于情节的逻辑分析,要关注如何从荒诞中看到真实。一节课里讨论活跃,因为学生提出的是自己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这篇“令人费解、莫名其妙”的文章。
(三)创设情境、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大凡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在对文章的解读中一般都不会过分依赖,满足于教师的看法,他们往往能突破陈旧的观念,对文本有着独特的体验和认识。作为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文本意义,富有创意性地构建文本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建立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真心诚意地与学生交往和真诚对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善于创设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设法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地给予评价,点拨,使学生始终带着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质疑,从而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并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在《荷塘月色》教学时,笔者向学生提供五份课外学习材料:“政治苦闷说”、“家庭婚姻说”、“政治愤懑说”、“女性柔美说”、“政治彷徨说”。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和课外补充的材料,感悟作品。在《蜀相》教学中,笔者展示了不同人物对诸葛亮的不同评价,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好不再拘泥于先人,能进行多向或逆向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之下,有位学生大胆的认为:诸葛先生既然胸有大志,满腹韬略,就应该像毛遂那样脱颖而出自荐出山,主动地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应该躲躲闪闪,非让刘备“三顾茅庐”不可。倘若不出刘备这样爱才如命,思贤若渴的“明主”,你“卧龙先生”也枉有鸿鹄大志、满腹经纶,到头来只有老死于荒山野岭之中而不为世人所知。他的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忸怩态度在当今社会社会,他的忠只能算是对刘备的感恩,与杜甫“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的大忠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样的思考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四)落实评价机制,鼓励良好的问题意识
高中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是对课程评价的改革。它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依赖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单一评价模式,将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让学生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又要关注评价的过程,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契机。笔者认为,平时对学生的检测应当体现对问题意识的考查,尤其在“课堂表现”一栏特别要考查学生是否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质量、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记录在册,以此鼓励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做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阅读是生命的体验,也是一种生命享受。阅读教学更应放下权威的面孔,尽可能从学生有疑处入手寻找契合点,让学生因“问题”而学习、因“问题”而思考、因“问题”而创新、因“问题”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为将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文珍,女,福建福州,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中学一级,教育硕士。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问题意识 现状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HO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10124-02
开学初,我们备课组有位教师要开公开课,他选择了鲁迅小说《祝福》,这是一篇传统篇目。备课组一同事说:“这篇课文没劲,离我们今天太久远,不就讲封建礼教,学生爱听吗?”我说:“怎样的文章才有劲呢?你说封建礼教离我们太久远,可现实的中国乃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不了解昨天的苦痛,怎么能体味今天的甘甜?况且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是什么,我们相信学生们完全可能脱口而出是封建礼教惹的祸,但问题是,他们真的知道封建礼教是什么吗?封建思想又有哪些吗?文本当中迫害祥林嫂的封建礼教又是哪一种表现形式呢?他们真的知道封建礼教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利弊得失吗?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可以改嫁,而祥林嫂就得从一而终呢?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将《祝福》上成历史课,上成专题课,但是如果我们抓住学生们这些能够脱口而出却不甚了解的东西,引导他们思考、质疑、探究,不是也能引起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吗?”于是,备课组形成共识:教学《祝福》以祥林嫂的悲剧表现和悲剧根源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达成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后来,我们那位教师的公开课按照这种问题意识方案实施教学,果然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好一个问题意识!其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设置上就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善于思考、质疑是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一种硬性目标,所谓质疑意识就是问题意识,它不仅是创新的根本要素,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张扬、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成为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它决定了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的改革,创新能力的提高等,可以说“问题意识”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培养问题意识,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意识”的理论依据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够激活个体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要求,朱熹也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西方教育更是重视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上的一个成果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国外的母语教学中,加强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英国国家的课程就提出“应鼓励学生做充满激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加拿大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使学生成为卓有成效的阅读者”,“激励他们对所读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批判性的思维”。英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更是将能否把没有问题的学生培养成能够发现问题的学生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绝对不是教学的失败,而是非常成功的教学案例。
二、高中语文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是在对文本的不断探究理解下产生的。但因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指挥棒的隐性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重视的是学生的模仿性训练,一味使学生通过获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已产生的问题并记住既定的答案或结论。阅读教学如此,就连最能体现学生自我意识张扬个性的写作训练,也被化解成“五段式”,“波澜抑扬式”“片断连缀式”等诸多模式,使得学生不得不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者”。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是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记。再者实施课程改革后,一个学期内完成两个模块,教学容量明显增加,为了赶进度,有时不得不减少或舍弃一些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学生几乎不提出任何问题,课后就更难有问题了,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就失去了问题意识的能力。语文课堂就愈发沉闷,课后语文教师也就“门前冷落鞍马稀”。
可只要我们能放下身段,蹲下身体,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们对文本的疑问是相当多的,有的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有的学生对《祝福》文中几次提及到的“帐单”很感兴趣,师生共同探究后发现,这几份“帐单”绝不是赘笔,它们以小见大反映了政权、夫权、族权、神权对祥林嫂的迫害,见证了祥林嫂悲惨遭遇;当然有的问题也匪夷所思,但“惑”而不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比如有的学生对《老人与海》的悲壮结局不以为然,认为老人肯定知道鲨鱼是嗜血动物,闻到血腥味必然追寻而来,那为什么不将大马林鱼部分切割搬至船上而非得落个身心疲惫无功而返呢?还有的学生提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文本刻意渲染对鲨鱼的血腥杀戮场面,不符合时代精神…….这些问题的提出可能有误读在成分,但也不失为一种全新的解读方法。
既然学生们对文本是有疑问,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课堂理念,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不管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每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都希望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定的教学步骤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越是公开课,观摩课,这种意识越强烈。毕竟教学的完整与否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殊不知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学生才是读书者,是学习中的主体,具有自主能动性。如果只求课堂秩序良好,有条不紊,而不调动学生思考、提问的积极性与胆识,是很难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尽管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学生适时提问、反问,并由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答疑,最后总结,这种形式虽然具有启发性,但却严重丧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思考取代学习主体的思考,更何况阅读的不确定性和多重性决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们的善良举动使得无论在心理还是在阅历上与教师悬殊巨大的学生不得不顺从教师的解读,而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后就很难以有新的突破,也就无所谓个性化阅读了。在曹植的《白马篇》一文中,教师通常围绕“幽并游侠儿”这一人物形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借赞美少年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进而体味建安风骨的特点。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却是“能七步成诗的曹植为什么不能继承父位”、“为什么不与曹丕展开争夺战”等。很显然学生对作者的认识不够全面,受《七步诗》的影响,他们只看到曹植的文才,而文才并不等于治国能力,仅以文人为王,多不能行善政,历史上李后主就是一个例证。反观曹丕的文采,与曹植毫不逊色,虽身在军旅却能博览群书,马上赋诗正可比拟七步成篇,所著《典论》为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三曹之一并非浪得虚名。通过比较、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二曹的了解,而且对建安风骨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助于体味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刚健、真直”的特点。
(二)灌输问题理念、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比较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跃程度呈现逐级下降的趋势,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与学生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也在不断增强,“怕提傻问题遭人笑话”的和“怕人家说自己爱出风头”占了很大的比例。长此以往,学生就渐渐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问题意识日渐淡化,思维能力越发萎缩。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观,灌输、提倡“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的观念,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应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赏。即使是一些离奇古怪的念头,甚至幼稚可笑的的见解,教师也不要轻率地给予责怪或讥讽,而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加以适当地点拨与引导。真正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语文自主学习。北京第五中学王屏萍老师上《十八岁出门远行》,充分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再读课文,从结构入手,集中讨论、解答主题内容方面的各种问题,学生不断反思原来的见解,初步理解课文的主旨。然后,老师介绍简要《变形记》的主旨和表现手法,提示读这类文章,不必拘泥于情节的逻辑分析,要关注如何从荒诞中看到真实。一节课里讨论活跃,因为学生提出的是自己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这篇“令人费解、莫名其妙”的文章。
(三)创设情境、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大凡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在对文章的解读中一般都不会过分依赖,满足于教师的看法,他们往往能突破陈旧的观念,对文本有着独特的体验和认识。作为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文本意义,富有创意性地构建文本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建立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真心诚意地与学生交往和真诚对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善于创设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设法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地给予评价,点拨,使学生始终带着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质疑,从而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并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在《荷塘月色》教学时,笔者向学生提供五份课外学习材料:“政治苦闷说”、“家庭婚姻说”、“政治愤懑说”、“女性柔美说”、“政治彷徨说”。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和课外补充的材料,感悟作品。在《蜀相》教学中,笔者展示了不同人物对诸葛亮的不同评价,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好不再拘泥于先人,能进行多向或逆向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之下,有位学生大胆的认为:诸葛先生既然胸有大志,满腹韬略,就应该像毛遂那样脱颖而出自荐出山,主动地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应该躲躲闪闪,非让刘备“三顾茅庐”不可。倘若不出刘备这样爱才如命,思贤若渴的“明主”,你“卧龙先生”也枉有鸿鹄大志、满腹经纶,到头来只有老死于荒山野岭之中而不为世人所知。他的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忸怩态度在当今社会社会,他的忠只能算是对刘备的感恩,与杜甫“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的大忠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样的思考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四)落实评价机制,鼓励良好的问题意识
高中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是对课程评价的改革。它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依赖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单一评价模式,将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让学生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又要关注评价的过程,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契机。笔者认为,平时对学生的检测应当体现对问题意识的考查,尤其在“课堂表现”一栏特别要考查学生是否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质量、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记录在册,以此鼓励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做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阅读是生命的体验,也是一种生命享受。阅读教学更应放下权威的面孔,尽可能从学生有疑处入手寻找契合点,让学生因“问题”而学习、因“问题”而思考、因“问题”而创新、因“问题”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为将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南京: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文珍,女,福建福州,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中学一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