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结节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根据结节的大小和密度,大家已知道诸如“磨玻璃结节”“小结节”“微小结节”以及“肿块”等概念,可对于医生处理它们的方式仍不甚明白或心存疑问。如果患者可以大致了解医生如何看待、处理肺结节,就会更加理解这背后的意义、拥有正确的看病思路,从而理解疾病并从无知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查出肺结节:别着急,请这样处理
实性结节 如果你的胸片显示有结节,那么一般是实性结节,需要积极处理,包括增强CT检查,或磁共振成像,或PET/CT(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等,逐步深入。一般先考虑CT增强检查,因为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最丰富,医生也最有经验。在CT增强的基础上,少数病例需要磁共振成像辅助诊断,主要指弥散成像。PET/CT对于疑难的实性结节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也可以同时对肿瘤患者做较完整的分期诊断。
实性结节的定性和处理思路是:一旦发现孤立实性结节,则假定其为恶性肿瘤,然后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影像学)找证据否定该假设;如果不能否定,那就作为恶性肿瘤进一步处理,如用手术或穿刺。这个思路的缺点是过度诊断治疗,一些良性结节被当作“恶性肿瘤”而接受了手术。
磨玻璃结节 如果胸部CT筛查发现局灶GGN(磨玻璃结节),医生会先进行初步判断,小而淡的GGN建议3~6个月后复查;考虑有可能为肿瘤时则做进一步的CT靶扫描,即以这个病灶为“靶”进行针对性的详细成像,以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通常只需要CT平扫。
对于GGN的处理不同于传统实性结节:一旦发现GGN,则假定其为良性,然后找证据证明其恶性的可能性(我称之为“逆向思维”);如果不能证明其为恶性肿瘤,那就定期随访观察。这个思路的缺点是一些早期小肿瘤被当作良性而延迟诊断,幸运的是这些延迟诊断的肿瘤通常是惰性的、不威胁生命或其危险性不见得超过肺手术的,而后续的随访可以及时获得诊断。
针对5~15毫米的磨玻璃灶,我们独创了一种特殊的靶成像方式(简称1024成像),利用生理通气、超高分辨率CT扫描和正交三维多模态显示等综合技术,将病灶信息“放大”,充分显示反映病灶本质的信息,从而获得精确的定性和疾病程度的判断。自应用这项技术以来,我院为数以千计的患者进行了检查和精准诊断,总体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广泛开展,获得巨大成功。该技术所展示的精准判断与最近行业内广泛宣传推广的“精准医疗”不谋而合。
重新做检查,为了更准确的诊断
多数有疑问或有诊断冲突的时候,我都建议患者按我的方法重新做检查。一方面,患者带来的各种片子所显示的信息有限(片子上的信息量明显少于检查医院电脑上显示的),尽管我费劲地拿着超大号的放大镜仔细观察,但多数时候很难增加“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检查技术的差异,原有的检查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从而进行有效的定性诊断;第三,少数时候,我们的检查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疾病程度的判断,为更合适的手术提供充足的信息,例如确定诊断原位癌或微侵癌,可以对应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尽可能地为患者保留更多的肺。
解答患者搜罗的“百度问题”
常有患者携带许多“百度问题”而来,在此解答最为常见的几则。
患者:“医生,你帮忙初步看看这像什么?”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从来都不是“简单”或“初步”看看影像,而是十分认真地看、准确地给出意见,因为医生的意见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影响。
患者:“拍片是小事,我随便找家医院拍片可以吧?”在很多患者眼里,放射科医生被误以为是简单的“拍片师傅”。其实,“拍片”是很重要的环节,可以显示病变的特点,让疾病统统出现在图像(片子)里。
患者:“xx著名专家读片说这是肺癌,需要手术,你怎么看?”很多时候,这位“专家”是外科或呼吸科医生。就影像解读来说,这是放射科医生的专长。如果放射科医生与其他医生的判断有对立性出入,多数时候应该相信放射科的结果(虽然有少数病例确是放射科医生判断失误),不能因为个别病例的失误就不信任放射科。
查出肺结节:别着急,请这样处理
实性结节 如果你的胸片显示有结节,那么一般是实性结节,需要积极处理,包括增强CT检查,或磁共振成像,或PET/CT(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等,逐步深入。一般先考虑CT增强检查,因为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最丰富,医生也最有经验。在CT增强的基础上,少数病例需要磁共振成像辅助诊断,主要指弥散成像。PET/CT对于疑难的实性结节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也可以同时对肿瘤患者做较完整的分期诊断。
实性结节的定性和处理思路是:一旦发现孤立实性结节,则假定其为恶性肿瘤,然后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影像学)找证据否定该假设;如果不能否定,那就作为恶性肿瘤进一步处理,如用手术或穿刺。这个思路的缺点是过度诊断治疗,一些良性结节被当作“恶性肿瘤”而接受了手术。
磨玻璃结节 如果胸部CT筛查发现局灶GGN(磨玻璃结节),医生会先进行初步判断,小而淡的GGN建议3~6个月后复查;考虑有可能为肿瘤时则做进一步的CT靶扫描,即以这个病灶为“靶”进行针对性的详细成像,以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通常只需要CT平扫。
对于GGN的处理不同于传统实性结节:一旦发现GGN,则假定其为良性,然后找证据证明其恶性的可能性(我称之为“逆向思维”);如果不能证明其为恶性肿瘤,那就定期随访观察。这个思路的缺点是一些早期小肿瘤被当作良性而延迟诊断,幸运的是这些延迟诊断的肿瘤通常是惰性的、不威胁生命或其危险性不见得超过肺手术的,而后续的随访可以及时获得诊断。
针对5~15毫米的磨玻璃灶,我们独创了一种特殊的靶成像方式(简称1024成像),利用生理通气、超高分辨率CT扫描和正交三维多模态显示等综合技术,将病灶信息“放大”,充分显示反映病灶本质的信息,从而获得精确的定性和疾病程度的判断。自应用这项技术以来,我院为数以千计的患者进行了检查和精准诊断,总体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广泛开展,获得巨大成功。该技术所展示的精准判断与最近行业内广泛宣传推广的“精准医疗”不谋而合。
重新做检查,为了更准确的诊断
多数有疑问或有诊断冲突的时候,我都建议患者按我的方法重新做检查。一方面,患者带来的各种片子所显示的信息有限(片子上的信息量明显少于检查医院电脑上显示的),尽管我费劲地拿着超大号的放大镜仔细观察,但多数时候很难增加“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检查技术的差异,原有的检查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从而进行有效的定性诊断;第三,少数时候,我们的检查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疾病程度的判断,为更合适的手术提供充足的信息,例如确定诊断原位癌或微侵癌,可以对应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尽可能地为患者保留更多的肺。
解答患者搜罗的“百度问题”
常有患者携带许多“百度问题”而来,在此解答最为常见的几则。
患者:“医生,你帮忙初步看看这像什么?”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从来都不是“简单”或“初步”看看影像,而是十分认真地看、准确地给出意见,因为医生的意见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影响。
患者:“拍片是小事,我随便找家医院拍片可以吧?”在很多患者眼里,放射科医生被误以为是简单的“拍片师傅”。其实,“拍片”是很重要的环节,可以显示病变的特点,让疾病统统出现在图像(片子)里。
患者:“xx著名专家读片说这是肺癌,需要手术,你怎么看?”很多时候,这位“专家”是外科或呼吸科医生。就影像解读来说,这是放射科医生的专长。如果放射科医生与其他医生的判断有对立性出入,多数时候应该相信放射科的结果(虽然有少数病例确是放射科医生判断失误),不能因为个别病例的失误就不信任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