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形成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其突出的贡献和亮点之一在于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党的指导思想形成的重要哲学基础和哲学根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这一结合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对于坚持这些真理的国家来讲是“共性”,各国国情不同,结合我国具体实践,是“个性”。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1.毛泽东思想。它是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中国,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主要回答和解决“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看,“实事求是”体现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原理。群众路线体现的是唯物史观,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独立自主,体现了重视内因的作用等观点。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共性”,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是“个性”,二者相结合,比如党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带领人民开辟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为后来的继承者们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成为贯穿党的指导思想的一条主线。
2.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内忧外患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回答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同时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4.科學发展观
它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是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传统的发展方式使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主要回答和解决“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战胜非典疫情带来的重要启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马克思主义”是共性,“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是个性。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在国际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驳斥了“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疑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二、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性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有如下共性:
1.共同的时代课题: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论断,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被概括为“当代世界主题”,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世界虽有局部冲突,但大规模的战争无法形成,世界总体趋向和平,因为二战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刻骨铭心,各国求和平谋发展的愿望增强,是世界所趋。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共同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仿佛一场接力赛,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奔小康,使中国一步步强起来。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共同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虽然解决的课题、重点不同,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道路问题至关重要。
4.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理论武器。
5.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最高纲领均为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党在各个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当前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党的最低纲领是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都坚持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以群众路线为例,毛泽东同志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简言之,关心群众所关心,解决群众所想解决的问题,让群众觉得党是自己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有利于”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均体现了坚持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有自己的个性
1.主要矛盾变化(两个没有变)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
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时代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的根本依据。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根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有三: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适合当代国情。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物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这个方面的有效解决可以推进主要矛盾的解决,而主要矛盾解决了,会带动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将会加快。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新论断,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的脉搏和回应了人民的现实呼声。
主要矛盾虽然发生历史性变化,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仍是“两个没有变”: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地位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仍要牢牢坚持。
2.新时代的内涵(新的历史方位)
实践是理论之源。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五个时代”阐述新时代的内涵。分别是:
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分别用“续写新篇章、战略新安排、生活新向往、梦想新征程、国际新地位”来概括这五个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阐述新时代的意义: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科学社会主义而言,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世界而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
“八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两步走战略;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四个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八个明确”强调的是总任务、总目标、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等,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重大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宏观把握,“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讲的是“怎么看”,着重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必须贯通起来把握。把二者融为一体,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理论特色。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离不开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全面调查研究,离不开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分析和总结,以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和对比,这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经形成,又对我国今后的各项事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要结合具体实际贯彻落实,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本文作者为仰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本文为2018年仰恩大学校级应用型学科培育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项目编号:201805G]阶段性成果)
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党的指导思想形成的重要哲学基础和哲学根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这一结合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对于坚持这些真理的国家来讲是“共性”,各国国情不同,结合我国具体实践,是“个性”。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1.毛泽东思想。它是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中国,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主要回答和解决“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进行革命”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看,“实事求是”体现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原理。群众路线体现的是唯物史观,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独立自主,体现了重视内因的作用等观点。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共性”,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是“个性”,二者相结合,比如党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带领人民开辟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为后来的继承者们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成为贯穿党的指导思想的一条主线。
2.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89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内忧外患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回答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同时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4.科學发展观
它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是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传统的发展方式使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主要回答和解决“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战胜非典疫情带来的重要启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马克思主义”是共性,“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是个性。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在国际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驳斥了“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疑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二、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性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有如下共性:
1.共同的时代课题: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论断,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被概括为“当代世界主题”,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世界虽有局部冲突,但大规模的战争无法形成,世界总体趋向和平,因为二战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刻骨铭心,各国求和平谋发展的愿望增强,是世界所趋。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共同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仿佛一场接力赛,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奔小康,使中国一步步强起来。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共同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虽然解决的课题、重点不同,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道路问题至关重要。
4.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理论武器。
5.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最高纲领均为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党在各个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当前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党的最低纲领是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都坚持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以群众路线为例,毛泽东同志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简言之,关心群众所关心,解决群众所想解决的问题,让群众觉得党是自己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有利于”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均体现了坚持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有自己的个性
1.主要矛盾变化(两个没有变)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
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时代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的根本依据。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根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有三: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适合当代国情。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物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这个方面的有效解决可以推进主要矛盾的解决,而主要矛盾解决了,会带动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将会加快。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新论断,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的脉搏和回应了人民的现实呼声。
主要矛盾虽然发生历史性变化,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仍是“两个没有变”: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地位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仍要牢牢坚持。
2.新时代的内涵(新的历史方位)
实践是理论之源。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五个时代”阐述新时代的内涵。分别是:
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分别用“续写新篇章、战略新安排、生活新向往、梦想新征程、国际新地位”来概括这五个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阐述新时代的意义: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科学社会主义而言,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世界而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
“八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两步走战略;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四个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八个明确”强调的是总任务、总目标、社会主要矛盾、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等,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重大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宏观把握,“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讲的是“怎么看”,着重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必须贯通起来把握。把二者融为一体,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理论特色。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离不开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全面调查研究,离不开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分析和总结,以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和对比,这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经形成,又对我国今后的各项事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要结合具体实际贯彻落实,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本文作者为仰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本文为2018年仰恩大学校级应用型学科培育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项目编号:201805G]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