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现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8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徐婷婷(1992.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
  众所周知,沈从文具有“文体作家”之称,他的文体不拘常例,结构自由,随物赋形。在对文体纷繁的探索中,小说的散文化是沈从文收获颇丰的一块园地。小说散文化是对写实小说、情节小说的突破和超越,要求淡化故事情节、强化自然环境、重视意境营造与语言的诗意化。沈从文在其小说中的散文化现象非常明显。
  一、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具体表现
  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小说结构的散文化和语言的散文化。
  表现之一:小说结构散文化。一般来说,写实小说与情节小说都是围绕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来组织一两件中心事件。“在《边城》中,一以贯之的‘一件人事’就是翠翠的婚姻大事,作品围绕这条线索描写了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显然,这就应该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但似乎又不像,因为在小说中,爱情部分的描写并不占据主导地位:翠翠与傩送只见过几次面,说过几句话。并且,作为爱情故事,翠翠与傩送就自然而然该成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但细读下来又会发现,作者在小说中描写老船夫的笔墨要比翠翠和傩送多一些。” 这样在情节上不设中心事件、人物上不设中心人物的创作方法,使得《边城》在结构上得以大解放,形成了疏散自如、跳跃多变的散文化结构。
  表现之二:语言的散文化。《边城》的语言蕴含散文诗的音乐美与意象美。如在作品一开头介绍“茶峒”时的一段描写: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白塔、人家、老人、女孩、黄狗,构成了一幅宁静恬谧的“边城小景”,景中水路曲折蜿蜒,小溪清澈浑浊,白塔方圆高矮,山城源流变迁,这一切都不须点染,而读者已能感受到美丽清新。这样质朴而醇厚、淡雅而明丽,又具有音乐韵律感的语言,显示了语言散文化的魅力。
  二、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优缺点
  散文化的结构与语言让沈从文的小说塑造了写意传神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性。
  1、写意传神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沈从文的散文化笔调使得其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不在社会联系中展现自己性格的丰满,不从外部的尖锐冲突中凸现性格的立体感,而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用写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如《边城》中,对翠翠有这样一段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故事情节,但翠翠的秀美机灵却深深刻在读者的心中。再如作品中当翠翠知道傩送有碾坊陪嫁这件事后,心里的一段描写:“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 这样一段纠结的心理描写,将翠翠那即将开窍的朦胧的爱显现无疑,而翠翠小女生的心理就更加惹人怜爱了。
  2、优美的意境。《边城》中,作者以大量的笔墨描绘自然风光的旖旎秀丽,同时把景致画面与人物心境在色调上达到和谐,从而构成了美妙的意境。如“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雨落。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歌喉。” 这样一段描写穿插在“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时,使得翠翠与祖父显得更加和谐自然,同时为翠翠了解母亲创设了一种静谧温暖的意境,让翠翠与母亲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得以“相见”。
  3、浓郁的抒情性。沈从文在谈及自己乡土小说创作时说:“作品一例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气氛,而带着一份淡淡的孤独的悲哀,仿佛所接触到的种种,常具有一种“悲悯感”。这些在《边城》中也显露无遗。如作者构建了一个风光如画、民风淳朴的“茶峒”,但是却并没有给这样的地方投入快乐幸福的爱情,偶然发生的天宝之死使得傩送远走,翠翠只能无期的等待爱人的归来,“到了冬天,那个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用散文式的笔调创设了一个等待着的爱情结局,寄寓着作者对中华民族文化美德可能消失的担忧,以及对民族未来性格重造的关切之情。
  然而,过于理想化和抒情化的创作也给沈从文的小说带来了些许的瑕疵,即散文化给小说带来了优美的意境和浓郁抒情的同时,也使得作品的情感认识、结构布局和艺术描绘偏向了“人性理想”的一面,而不曾进行深刻的现实原因探究。在《边城》里,作者勾勒了湘西茶峒的乡风民俗与真诚人性,而对导致翠翠真正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没有做充分解释,只是把它归结于一切的自然的人和事,是翠翠母亲与军士发生当地人认为的不正当的暧昧关系,翠翠才成为了孤儿,而不提是封建道德观念的作祟;是天保不小心的死亡导致傩送出走,翠翠苦候心上人这样的悲剧,但是却忽视了真正的封建金钱观念让人们觉得傩送在渡船和碾坊之间应当选择碾坊,让翠翠的爱情出现波折。真正的悲剧其实都是有其社会历史根源,而沈从文选择将其委托于命运,隐藏在用散文化笔法勾勒的茶峒如画的背景之后。
  三、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形成原因
  首先,中国文学的抒情特质对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整个中国的传统不论是早期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朴素的自然流露的歌谣体式,亦或是极度精炼的自觉创造活动,它们往往都在诉说一种自我的情怀、一种自我的心灵对外在世界内观、感、思;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抒情的。” 因而,沈从文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抒情特质,“将中国诗歌的艺术手法引入小说中,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沈从文将中国诗歌中的艺术精神领进了小说,他以繁密的意象和意象群组‘打破了一般小说中那种风景为人物服务’人物围绕故事运转的叙事方式超越了传统小说中那种单纯的白描写意。”
  其次,受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 五四作家模糊文体界限, 追求小说的“诗趣”。西方文学的传入让中国文人看到了小说不仅是单一的叙述体,也可以是书信体、日记体等,散文是一种宽泛的体裁,这让五四作家大开眼界,于是,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开始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展现新的风貌。而沈从文在这样的风气下,同样对自己的文体开始了新的探索与追求,小说散文化正是沈从文成功探索的一方面。
  最后,个人的成长经历永远是作家选择作品题材与文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沈从文少年时代的漫游经历给了他创作的浪漫基调,流落北京之后的孤独为他提供了创作的抒情之源,游子的哀痛、城市的喧嚣,让沈从文无比怀念故乡山水,这让他必须选择一种温和的、又带有稍许伤感的笔调来将故乡那种纯朴的民风展现出来,而将散文的笔法注入小说之中正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作者的内心。
  沈从文以散文化的方式创造小说,没有激烈的场景渲染,没有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只是在纯厚善良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中展开故事,让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优美,尽管回避了社会根源的探索,但依旧创造出了一支审美理想化的田园牧歌。
其他文献
摘 要:天灾是可怕的,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然而天灾和人祸比起来,天灾是慰藉人心的,天灾可以拉近族群间的距离;而仇恨和狂热是冷酷的,它轻易地让人失去理性,毫无保留的展现“人”非人非兽的一面。本文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认同进行反思,以期再现人的坚强不屈与互助互爱的精神。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族群;反思  作者简介:崔莉(1989-),女,土家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民
摘 要:纵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他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从家族主义出发,通过移孝作忠,家国情怀仿佛与生俱来,成为闻一多诗歌创作的初心,也决定了闻一多学术研究的志趣。另一方面,从爱国主义出发,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闻一多对家族主义和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一整套的文化主张。他反对家族主义,主张民族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张文化革新;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主张
摘 要:许渊冲先生在吸取历代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诗歌翻译中去。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为基础,通过分析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了解他的“三美原则”理论以及“三美原则”在英译唐诗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原则”;唐诗;应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
摘 要:“都市”是萧红小说中与乡村小城相对并立的一个叙述元素,既沉淀着萧红对于人生的感悟,也凸显了一个面向人类愚昧写作的作家在战火纷飞的现代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关键词:萧红小说;“都市”描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小说中各个空间的描绘呈现往往承载着作家的良苦用心和时代的深刻印记。现代女作家萧红从《生死
摘 要:加缪在《西西弗神话》[1]中认为,荒诞既是无可避免的,又是极具理性的,荒诞和反抗是共生的,荒诞的价值在于证明证明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加缪;西西弗神话;荒诞;理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  热闹之后的沉寂,终究还是让理性善后,这恐怕是历史的宿命。我们可以勉强地把浑浑噩噩的心理状态的总和交给荒诞去处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  科幻小说可以说一直处在文学的边缘,从未成为主流,尤其是在中国更是如此,但仍有一大批“科幻迷”积极探索,力求为科幻小说争得一席之地。从19世纪末开始,儒勒·凡尔纳那种对科技一厢情愿地歌颂开始走向衰微[1],以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创作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幻创作为标志,主流创作家就反思科学、揭
摘 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动物文化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国的文化也自然产生许多差异。例如,中日两国对于狐狸都抱有特殊的感情,狐狸经常作为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素材出现,它与鬼神不同,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存在。在中国文化中,狐狸一般作为负面形象出现,提到狐狸几乎是“狡猾”“奸诈”的代名词;在日本文化中,狐狸则被视作神灵,拥有独特的神力。作为一个
摘 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多学者、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以物喻人、以物讽世等手法,通过对物的描写,将对世俗、对人的情感进行表达。在以物喻人、以物讽世的文学风格创作中,王蒙是较为突出的一位文学创作者。从中外文学进行分析,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狐是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动物,以狐喻人,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惯用手法,在王蒙的《青狐》中,将社会、世俗、家庭、伦理、欲望、诱惑等等结合在一起,对
摘 要:《一个人的好天气》是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所著中篇小说。该作品讲述一个20岁打零工的女孩如何与年长亲人相处,同时追寻自我、独立生活的故事。小说中透露出的那份孤独的情怀耐人寻味,并引起了很多青年读者们的共鸣。本文将围绕小说主人公知寿的经历来分析其孤独的内心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现代年轻人感到孤独的原因。  关键词:《一个人的好天气》;知寿;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北方民族大学一般科研项目《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德罗斯特作品解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WYKY05。  摘 要:本文使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德国19世纪上半叶作家德罗斯特的诗歌《在塔楼边》进行分析,关注作品中女性外在和内心的解放,挖掘女性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分析诗歌中女性人物的身份建构以及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作品构建和谐生态女性社会的内涵。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