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效控失肥节肥节本增效对比试验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ra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44%增效控失肥田间试验示范,探索优化用法用量,评价产品对增产增收、节肥增效、省时省工的效果。结果表明:每hm2施用44%中盐红四方增效控失肥(18-8-18)600kg比45%常规复合肥 (15-15-15)720kg节约化肥纯量60kg,增产率为 2.12%,节本增收610.7元。
  关键词:增效控失肥;节肥节本;增效;对比试验
  中图分类号 S1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1-0106-02
  中盐红四方增效控失肥是引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创新性成果——化肥控失技术,在复混(合)肥料生产过程中添加控制主要养分损失的化肥养分控失剂生产出来的,针对减少复混(合)肥料施用后挥发、径流和淋溶等损失而研制的一种基于内质分子网的新型复合肥料。控失剂是利用一种天然材料和生物高分子材料精准复配后经辐射改性而成,可以通过其特有的理化性质控制肥料养分损失,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为探索化肥减量增效实用技术,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简化施肥方案达到减肥增效目的,笔者开展了应用44%增效控失肥施肥方法(基肥控失肥+分蘖肥尿素)与当地习惯施用45%普通复合肥施肥方法(基肥复合肥+分蘖肥尿素+穗粒肥复合肥)相比,评价控失肥在减少化肥用量、优化施肥方法、增产增收、节肥增效、省时省工、病虫防治等方面的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017年5月5日田间试验选择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前沿,介于116°28′~117°03′E、30°20′~30°50′N之间。试验点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适宜水稻種植。
  1.2 试验材料 (1)供试肥料:增效控失肥(N18%、P2O58%、K2O18%)(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尿素(N46.3%)(市售),常规复合肥(N15%、P2O515%、K2O15%)(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供试水稻品种:两优688。(3)供试土壤:水稻土-马肝田,土壤质地壤土,肥力中等,详见表1。前茬作物油菜每hm2施N180kg、P2O575kg、K2O105kg,产量2250kg/hm2。
  1.3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参考怀宁县2006—2015年全县土壤养分测定值的平均含量和“3414”田间肥料效应试验,根据试验田块实测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目标产量法(9000kg/hm2)制定试验地具体施肥量。
  1.3.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2个处理,不设重复,共2个区,设在同一田块,处理区间用塑料薄膜覆盖土埂隔开,防渗漏,单灌单排,避免肥水串灌串排。
  常规肥处理:面积0.0667hm2,为当地习惯施肥对照,每hm2总施肥量393kg(N168kg,P2O5108kg,K2O108kg),普通复合肥15-15-15,施用600kg/hm2作为底肥,在旋耕前撒在土壤表面,结合旋耕平整耙地与土壤混合均匀。在水稻栽后5~7d(返青分蘖期)追施尿素150kg/hm2,拔节后孕穗期追施穗粒肥(常规复合肥)120kg/hm2。
  控失肥处理:面积0.1334hm2,每hm2施用控失肥总施肥量333kg(N168kg,P2O563kg,K2O108kg)。控失肥600kg/hm2作为底肥一次性施用,在旋耕前撒在土壤表面,结合旋耕平整耙地与土壤混合均匀,在水稻栽后5~7d(返青分蘖期)追施普通尿素150kg/hm2。
  1.3.2 田间管理 水稻于2017年5月7日播种,6月2日移栽秧苗,10月14日收获。插植规格(行株距)为30cm×14cm,栽插密度23.82万棵/hm2。成熟期取样考种,各区的病虫草害管理相同。
  2个处理基肥按试验用法用量要求,于5月30日施基肥,每hm2用600kg普通复合肥或控失肥,在旋耕前撒在土壤表面,结合平整耙地混合均匀;6月9日2处理均追施分蘖肥(普通尿素)150kg/hm2(拌除草剂)。7月25日常规肥处理追施穗粒肥(常规复合肥)120kg/hm2。水浆管理做到皮水插秧,寸水活棵,分蘖期浅水勤灌,7月14日排水晒田,7月23日晒田结束上水,深水护苞,有水抽穗,干湿交替到成熟。7月26日施药防治卷叶螟、飞虱、二化螟、纹枯病等,8月11日防治卷叶螟、飞虱、稻瘟病、稻曲病等,9月28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物学(经济学)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施用控失肥的处理除结实率略有下降外,每hm2有效穗数增加9.5万个、穗粒数增加8.6粒、理论产量增加856kg/hm2,理论增产8.3%。通过田间调查发现,施用控失肥后水稻后期不早衰。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施用控失肥水稻实产9088.5kg/hm2,比普通复合肥8899.5kg/hm2增产189kg/hm2,增产率2.12%。
  2.3 不同处理节肥情况分析 施用红四方增效控失肥的处理,减少肥料纯量60kg,主要是磷肥。使用控失肥1次基肥1次追肥,少施1次穗粒肥,水稻整个生育期长势平稳未出现生长过旺现象。
  2.4 不同处理对增产增效和投入产出比的影响 每hm2施18-8-18红四方增效控失肥600kg,价格2.650元/kg;15-15-15普通复合肥720kg,价格2.150元/kg;尿素150kg,价格1.8元/kg;水稻价格2.66元/kg,施肥人工费1次150元。施用增效控失肥每hm2增产值502.7元,肥料多投入42元,少施肥1次节省人工成本150元,控失肥节本增效合计610.7元,投入产出比比常规肥施肥高0.8(表5)。
  2.5 天气对水稻产量影响 7月份水稻分蘖期至拔节期天气高温少雨,促进营养生长;孕穗至抽穗期8月上旬至9月上旬雨日多,阳光不足,影响水稻孕穗与开花结实;灌浆结实期9月19日至10月份低温阴雨天气多,光照严重不足,导致千粒重下降至25g左右,是2017年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3 结论
  每hm2施用44%中盐红四方增效控失肥(18-8-18)600kg(做基肥1次施用)比45%常规复合肥(15-15-15)720kg(基肥施用600kg,穗粒肥120kg),节约化肥纯量60kg,省工150元,增产2.12%,节本增收610.7元。使用控失肥水稻整个生育期长势平稳未出现生长过旺现象,灌浆结实期未出现早衰现象,成熟期熟相好,表现节肥节本增效。
  (责编:徐世红)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卷烟生产制丝过程烟(叶、梗)丝结构(整丝率、碎丝率)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取样工具不确定、样品重量不稳定、样品代表性不好的情况,结合企业自身生产工艺和设备特点,研制了一种烟(叶、梗)丝结构检测取样装置,重点设计了装置取样截面尺寸、端面形状和尺寸。应用验证结果表明:(1)取样装置截面尺寸设计考虑了检测点工序出口的断面形状和尺寸,所取样品代表性更好(最大程度上可以接取整个物料断面的物料);(2)
摘 要:用清水作对照,以葫芦藓配子体水浸液(浓度分别为5、10、20及40mg/mL)培养甜椒种子,10d后测定种子发芽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各浓度葫芦藓水浸液对甜椒种子萌发和根部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随着葫芦藓水提液浓度的升高,甜椒种子发芽指数、发芽率以及幼苗根部生长指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即表明葫芦藓水浸液对甜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一定促生作用。但对根长、根鲜重及根
摘 要:该研究根据隐性上位互作遗传规律及杂交后代分离比例,通过从三隐性细胞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向农03后代,选育出细胞核不育两型系13AB、临保系4081-1和三隐性细胞核全不育系,用SY13A配置的杂交组合表现出了较强的优势。  关键词:油菜;三隐性核全不育系;临保系;优势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66-03  国内报道的油菜细胞
城市作为主要的人类活动集中地,在碳循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土壤碳库研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综述了土壤类型法、模型法、生命地带法及GIS估算法等几种主要的城市土壤碳储量估算方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
摘 要:该文阐述了在江淮地区发展专用大麦对于改善作物种植结构、满足饲料与啤酒用需求及提高大麦育种水平和建立大麦产业化体系的意义,提出了在江淮地区要以选好品种、确定种植模式和强化田间栽培技术配套为重点的专用大麦生产技术对策。  关键词:江淮地区;专用大麦;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5-0038-2  大麦是我国江淮地区传统的、多用
摘 要:该文分析了2016年秋季连阴雨对于水稻穗的影响和穗发芽情况:从水稻品种类型上看,粳稻损失重于籼稻;从品种生育期看,迟熟品种重于早熟品种;从发芽比例看,发芽比例大的产量减幅越大。并就如何预防水稻穗发芽提出了6条建议。  关键词:秋季;连阴雨;水稻穗发芽;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57-02  2016年白泽湖乡遭遇特
摘 要:该文分析了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不同密度下树冠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高度与胸径关系紧密,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相同胸径林木的枝下高也增大;林冠层水平变化规律可利用冠径与胸径的相关性来分析,两者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杉木人工林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制定科学抚育间伐措施,培育优质大径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林业生产实践经验。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密度;树冠生
蛹虫草具有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免疫调节的作用。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与维生素E在免疫调节上具有正向协同作用。该研究使用8
摘 要:通过开展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 × Eucalyptus urophyll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2种人工纯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2种不同类型人工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分,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反之较低;立地条件相似的2种不同类型人工林,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别不大;2种不同類型人工林灌木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
摘 要:“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的提出,给中国的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西部地区林业的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和林业产業升级换代、加强政治合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西部地区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发展生态林业,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改善林业结构,凝聚对外贸易优势,并与沿线国家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平台,力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创造林业经济的新增长。  关键词: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