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全民阅读已成为国家战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国民的生活品位。而教师自古就与阅读有着不解之缘,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先行者和领跑者,这不仅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也极其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不阅读就活不下去,这足以看出阅读在教师生命中的分量。
没有真正阅读过一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教师,精神是贫瘠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所感动过的教师,内心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所洗礼过的教师,心灵是粗糙的。阅读史就是教师的生命成长史和精神发育史,阅读是教师成长的精神之钙。
可现代教师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浙江省仁爱中学读书社社长、全国十大爱读人物刘波在其著作《教师阅读力》中所引用的数据显示:“仅有10%的教师喜欢纸质书,3%的教师上课之外不读书。”这反映了在现代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是缺乏阅读的,有些教师立根不在阅读和专业发展中。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和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如此低下的阅读量,无疑是对自身的嘲讽。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阅读量,提升教师阅读能力。
教师阅读应实现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自然不可或缺。网络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碎片式”的浅阅读,这种阅读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不是知识,不是knowledge,而是资讯,是information。资讯与知识不一样,资讯是破碎的,像快餐一样,知识是系统的,有结构的,要想形成系统的知识,传统阅读很重要,它是一种深阅读。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网络高度发展,网络阅读无疑对传统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现实,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选择?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网络阅读来获取教学资源和教育信息,比如我们可关注名家微博和博客,善用期刊网积累资源。通过网络了解教育动态和新闻时事,这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阅读选择。与此同时,我们应采取传统阅读来加强精神思考。比如针对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具有思考力的问题,完全依赖于部分网络的片面认知是不足的,必须借助传统阅读,细细品味,认真琢磨。
教师阅读应实现学科阅读与开放阅读相结合。学科阅读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开放阅读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教师阅读不能仅拘泥于学科专业阅读的小天地,应心系教育阅读的大世界,跳出学科看教育。要在坚持专业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对综合教育类期刊的阅读,如《人民教育》《教师博览》《师道》《师资建设》,还有综合教育类报刊,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如果担任班主任,还应关注德育类刊物,如《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等。
教师阅读应实现自主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教师自主阅读将会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集体阅读将促进整个集体的成长。刘波在《教师阅读力》中关于仁爱中学读书社方面的介绍对促进教师集体阅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仁爱中学努力实现教师自主阅读和集体阅读相结合,既为教师自主阅读创造环境,也为集体阅读提供平台。该中学成立读书社,鼓励教师自主阅读和集体阅读;党政工等校领导率先示范,带领教师阅读;建立QQ读书群,借助“学术外援”;连校共读,扩大影响;成立读书沙龙,营造读书氛围。这无疑为教师阅读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教师阅读读得下去,读得进去。
教师阅读应实现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成长。因此,以读促写、以写促思应成为教师阅读的常态与共识。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这个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阅读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教师唯有阅读,才能更好地关注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成长;也只有阅读,才能更好地改变精神匮乏、贫弱的状态,推动自身在成长的大道上走得更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不阅读就活不下去,这足以看出阅读在教师生命中的分量。
没有真正阅读过一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教师,精神是贫瘠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所感动过的教师,内心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所洗礼过的教师,心灵是粗糙的。阅读史就是教师的生命成长史和精神发育史,阅读是教师成长的精神之钙。
可现代教师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浙江省仁爱中学读书社社长、全国十大爱读人物刘波在其著作《教师阅读力》中所引用的数据显示:“仅有10%的教师喜欢纸质书,3%的教师上课之外不读书。”这反映了在现代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是缺乏阅读的,有些教师立根不在阅读和专业发展中。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和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如此低下的阅读量,无疑是对自身的嘲讽。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阅读量,提升教师阅读能力。
教师阅读应实现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自然不可或缺。网络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碎片式”的浅阅读,这种阅读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不是知识,不是knowledge,而是资讯,是information。资讯与知识不一样,资讯是破碎的,像快餐一样,知识是系统的,有结构的,要想形成系统的知识,传统阅读很重要,它是一种深阅读。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网络高度发展,网络阅读无疑对传统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现实,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选择?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网络阅读来获取教学资源和教育信息,比如我们可关注名家微博和博客,善用期刊网积累资源。通过网络了解教育动态和新闻时事,这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阅读选择。与此同时,我们应采取传统阅读来加强精神思考。比如针对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具有思考力的问题,完全依赖于部分网络的片面认知是不足的,必须借助传统阅读,细细品味,认真琢磨。
教师阅读应实现学科阅读与开放阅读相结合。学科阅读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开放阅读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教师阅读不能仅拘泥于学科专业阅读的小天地,应心系教育阅读的大世界,跳出学科看教育。要在坚持专业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对综合教育类期刊的阅读,如《人民教育》《教师博览》《师道》《师资建设》,还有综合教育类报刊,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如果担任班主任,还应关注德育类刊物,如《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等。
教师阅读应实现自主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教师自主阅读将会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集体阅读将促进整个集体的成长。刘波在《教师阅读力》中关于仁爱中学读书社方面的介绍对促进教师集体阅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仁爱中学努力实现教师自主阅读和集体阅读相结合,既为教师自主阅读创造环境,也为集体阅读提供平台。该中学成立读书社,鼓励教师自主阅读和集体阅读;党政工等校领导率先示范,带领教师阅读;建立QQ读书群,借助“学术外援”;连校共读,扩大影响;成立读书沙龙,营造读书氛围。这无疑为教师阅读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教师阅读读得下去,读得进去。
教师阅读应实现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成长。因此,以读促写、以写促思应成为教师阅读的常态与共识。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这个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阅读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教师唯有阅读,才能更好地关注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成长;也只有阅读,才能更好地改变精神匮乏、贫弱的状态,推动自身在成长的大道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