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在高职教学中,虽然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存在着很多分歧,还有很多困难,但大多数高职教育者都认识到,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是很难行通的。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水工混凝土结构工作任务
2006年,我院被确定为首批建设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在国家示范建设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多门课程实施了项目课程改革,笔者同几位教师组成的团队就水工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宝贵资料和一些经验教训。下面发表一些我们自己的见解。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引入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水利行业规范。课程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进行常用水工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结构设计,如梁、板、柱、肋形结构等。绘制与识读结构施工图。
本课程以工程力学基础、水工建筑材料等课程为前导课程,其后续课程为水闸设计与施工、顶岗实习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技能证书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项目的设计
1.项目选取的依据。我们采用工作分析对工作体系进行分解,获得职业化的工作项目,再进一步选择工程案例使工作项目具体化;充分考虑项目的典型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充分考虑项目的可实施性,能够适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使项目基本覆盖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兼顾项目的趣昧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有积极投入学习的愿望。
2.项目内容。根据以上原则,本课程一共设计了四个项目,覆盖了本课程要求的全部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项目一是钢筋混凝土梁板设计,项目二是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项目三肋形结构设计,项目四是渡槽结构设计。
3.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划分。根据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会设计常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识读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本课程设计了4个学习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13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课程教学组织见表1。
三、教学实施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1.项目教学。教师可将实际工程中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整合为4个教学项目组织课程教学。
2.任务驱动。教师可在项目教学中以若干个具体的学习工作任务来驱动课程教学。
3.情境教学。教师可利用仿真配筋模型、实际工程图片、三维配筋图、试验录像等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化难为易,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接受相关知识。
表1 学习型工作任务划分
4.多媒体教学。教师可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5.案例教学。教师可详细讲解相应的案例,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案例讲解,加深对相应设计过程和内容的理解。
6.边讲边练。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及案例后,学生马上在课内进行相应的项目任务设计训练,教师批改后及时点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使用以上方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上述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四、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这种考核方法避免了以前单凭一次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弊端,改变了学生以往“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的思想和做法,促使学生平时就要进行认真学习。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加大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车金庆,李琳. 高职《C#程序设计》项目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08(4):81.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水工混凝土结构工作任务
2006年,我院被确定为首批建设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在国家示范建设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多门课程实施了项目课程改革,笔者同几位教师组成的团队就水工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宝贵资料和一些经验教训。下面发表一些我们自己的见解。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引入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水利行业规范。课程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进行常用水工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结构设计,如梁、板、柱、肋形结构等。绘制与识读结构施工图。
本课程以工程力学基础、水工建筑材料等课程为前导课程,其后续课程为水闸设计与施工、顶岗实习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技能证书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二、项目的设计
1.项目选取的依据。我们采用工作分析对工作体系进行分解,获得职业化的工作项目,再进一步选择工程案例使工作项目具体化;充分考虑项目的典型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充分考虑项目的可实施性,能够适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使项目基本覆盖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兼顾项目的趣昧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有积极投入学习的愿望。
2.项目内容。根据以上原则,本课程一共设计了四个项目,覆盖了本课程要求的全部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项目一是钢筋混凝土梁板设计,项目二是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项目三肋形结构设计,项目四是渡槽结构设计。
3.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划分。根据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会设计常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识读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本课程设计了4个学习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13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课程教学组织见表1。
三、教学实施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1.项目教学。教师可将实际工程中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整合为4个教学项目组织课程教学。
2.任务驱动。教师可在项目教学中以若干个具体的学习工作任务来驱动课程教学。
3.情境教学。教师可利用仿真配筋模型、实际工程图片、三维配筋图、试验录像等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化难为易,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接受相关知识。
表1 学习型工作任务划分
4.多媒体教学。教师可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5.案例教学。教师可详细讲解相应的案例,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案例讲解,加深对相应设计过程和内容的理解。
6.边讲边练。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及案例后,学生马上在课内进行相应的项目任务设计训练,教师批改后及时点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使用以上方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上述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四、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这种考核方法避免了以前单凭一次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弊端,改变了学生以往“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的思想和做法,促使学生平时就要进行认真学习。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加大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车金庆,李琳. 高职《C#程序设计》项目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0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