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遗恨”传千古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e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恨赋》是江淹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主要描写人世间的幽怨与遗恨,在情感上比《别赋》抒写的人间离别之常情,更容易唤起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等各种阶层人物的共鸣,从而引发了后世文人的竞相模拟。正因为如此,也使《恨赋》虽然在文学史评价上略逊《别赋》一筹,但在影响力方面却又超越《别赋》。
  关键词:江淹 《恨赋》 后世 拟作
  《恨赋》和《别赋》堪称江淹作品中的双璧,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二赋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其自身的文学成就外,还在于江淹在利用“赋”体抒写感情,并在主题上具有开创之功。“赋体物而浏亮”通常被作为传统赋体的标准,也就是说“赋”这种文体最初是以体物,即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为主的。到了南朝,抒情小赋兴起,从而使“赋”体从最初的“体物”逐渐过渡到了“抒情”,抒写各种情感的赋作比比皆是,但是,把感情作为明确的主题标示出来,进行创作并成为典范的,首推江淹。《别赋》写离别之情,《恨赋》写生死之恨,就是把具体的感情作为赋作主题,为后人的写作开拓出了一片新的领域,这也是二赋成为名作,并不断受到后世模拟的重要原因。
  在文学史上,二赋时常并称,《别赋》的成就和地位历来被公认高于《恨赋》,清人陶元藻曾云:“文通《恨》、《别》二赋,世并称之。余窃谓《恨赋》不如《别赋》远甚。”清人浦起龙在古文选本《古文眉诠》中也是录《别赋》而舍《恨赋》。可见,后世文人一般认为,《别赋》的文学成就要高于《恨赋》。但在文学史上,我们发现了后人在模拟二赋时,出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一边全力赞美着《别赋》,另一边则频繁模仿着《恨赋》。
  模拟二赋最为有名的,就要数大诗人李白。众所周知,李白以诗歌名闻天下,其赋体文学创作实乃屈指可数,《李太白全集》收录的古赋仅八首,其第一首即为《拟恨赋》,这也说明了他对这篇名赋的青睐与看重。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李白曾三拟《文选》,皆因不满意而焚之,唯独留下《拟恨赋》和《拟别赋》。清人王琦在注《李太白全集》时认为,李白《拟恨赋》段落章法完全拟江淹《恨赋》而为之,基本无甚差异。内容上《拟恨赋》仿照江淹写了汉祖长辞、项羽自刎、荆轲刺秦、陈后失宠、屈原被逐、李斯受戮等诸多史实;语言上《拟恨赋》也是以四六言句式为主,并用到“于是”、“至于”、“若乃”、“若夫”等关联词。《拟恨赋》为李白早年赋作,处于亦步亦趋模拟前人文学作品的阶段,文学水平自然不会很高,情感也不如江淹真挚,曾被钱钟书讥之为“了无出语,未见飞仙绝迹,只似寿陵学步”,但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其文学艺术有多高,而在于它开启了后世对《恨赋》的模拟之风,为后世文人抒写心中之恨找寻到了一条捷径。
  李白之后,模拟江淹《恨赋》者,仍代有其人,也有反其意而为之者。如宋人喻良能就作有《喜赋》,喻良认为,“恨”这种感情既然存在,并能赋之,那么“喜”的存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故而其拟《恨赋》而为《喜赋》,其谋篇布局,铺排史事,一如《恨赋》。《喜赋》铺陈历史上人物转悲为喜之事,好像反其意而为之,但作者开头亦说“予为畸人,未尝有喜”,貌似也有不平之气。明人陆机《叹逝赋》、江淹《恨赋》,读之令人惊心动魄,一字一叹,不知有生人之乐,故作《欢赋》,以反《恨赋》,举王子晋登仙、勾践平吴、刘邦灭项、文君奔相如、曹操横槊赋诗等事来写“欢喜”之情,文章布局明显也是从《恨赋》而来。这些反其意而为之的赋作,从思想感情上看,貌似与《恨赋》有别,实际在写作上,无不是受江淹《恨赋》主题的启发,并在谋篇布局,字句安排上与《恨赋》高度相似,从而当之无愧的成为《恨赋》后世拟作中的一员。
  对《恨赋》的模拟,除少数反其意而拟之者,更多的当然如李白那样,是顺其意而为之。明朝重臣、文学家李东阳即有《拟恨赋》,其《序》曰:“予少读江淹、李白所作《恨赋》,爱其为辞……乃效江、李体,反其为情,以写抑郁,而卒归于正。”很明显,李东阳的《拟恨赋》是以江淹《恨赋》、李白《拟恨赋》作为蓝本而为之的。不同的是,他对江淹、李白二人之作多“闺情阁怨”有所不满,他更多关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再局限于自身的遭际和悲叹,希望通过自己的再创作,来让所拟之“恨”能开拓出更为宏大,也更为深厚的境界和意蕴。由此,我们也能看出作为明朝重臣的李东阳所具有的远大抱负和使命感,这和作为单纯文人的江淹和李白确有不同之处。更为重要的是,李东阳的《拟恨赋》使《恨赋》在后世的拟作打破了个人情感的局限,包容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从而也影响到了后世“拟《恨赋》”系列的创作。
  李东阳后,明人叶良佩也曾拟《恨赋》而为《吊古赋》,其《序》曰:“尝读江文通《恨赋》,而莫喻其意。夫文通之恨,尠矣!奚以赋为!乃予读之则戚戚然,若有创于其心者。于是遂祖袭其制,作《吊古赋》云。”《吊古赋》名字貌似与《恨赋》无关,但作者明言此亦拟淹作,其为《恨赋》拟作无疑。
  对《恨赋》的模拟,也有变其文体而为之者。晚唐诗人徐夤曾作《恨》诗:“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虽并未言明拟《恨赋》,但从“乌江项籍”、“雁塞李陵”、“燕国”、“汉宫”等语句和意象,无不昭示着其对江淹、李白之作的模拟和仿作。明嘉靖时人皇甫汸亦拟《恨赋》而为《恨诗》,“江淹作《恨赋》,李白拟之,余因作《恨诗》:世事年来与愿违,春深无语对花飞。曹王座上空陈伎,襄子桥边但请衣。镜里颜销恩宠薄,床头金尽结交稀。出师未报阴山捷,身没沙场竟不归。”虽然诗、赋体裁不同,但其蕴含的恨事、恨情及作者的感慨则如出一辙。这种变其体裁而拟之的现象,同时也说明了《恨赋》的影响力不仅在赋体,而且也扩大到了诗体。
  明之后,清初大臣魏裔介,据江淹《恨赋》而为《广恨赋》,无疑是推《恨赋》而广之,其作与李东阳《拟恨赋》相似,不再局限于个人遗恨,而是忧“治少乱多”,有忧国忧民之意。这种对“恨事恨情”的扩展和丰富,是与作者国家大臣的身份密切相关的。作为国家大臣的魏裔介和李东阳,其共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作品的创作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局限,进而上升到对国家民族命运关注的高度,并使后世的《恨赋》拟作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明末郑云锦、吴炎也作有《广恨赋》,当与其时的政治形势和自身遭际有关。据研究南明史的重要史料《小腆纪传》记载,郑云锦是明崇祯末贡生,曾奋力组织抵抗清兵,终因城破被俘,卒于狱中。《广恨赋》即其狱中所作,因蕴含着自身的遭遇和感慨,所以风格悲愤激烈,文气浩然。吴炎是明朝生员,清顺治时,因参与庄廷鑨私修《明史辑略》,案发下狱,受尽酷刑,后被凌迟处死,遗稿被焚,著有《广恨赋》。作品通过忠臣节士,例如,夷齐、豫让、陶潜、刘琨等的“遗恨”,以寓明亡之痛。由二人经历来看,郑云锦、吴炎皆属明末遗民,因不服清廷统治致下狱而死。其人经历与“仆本恨人”的江淹有相似之处,故而皆作《广恨赋》以寄意。郑云锦、吴炎之后,清人李文炤亦有《广恨赋》,题旨与众拟作亦同。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尤侗,天资聪颖,惜考场、官场皆有不顺之处,世人比之以“李白”。他也曾拟江淹《恨赋》而为《反恨赋》,貌似反其意而为之,实则有无可奈何的自慰之意。从其文章末尾“苦乐相倚,吉凶互伏。得鹿岂便为真?失马安知非福?秋何气而悲伤?途何穷而恸哭?”即可窥知一二。虽名为《反恨赋》,其题旨实则与江淹相通。
  由上可见,自江淹《恨赋》问世以后,后世拟之者甚众,从唐李白、徐夤,到宋喻良能,到明李东阳、皇甫汸,再到明末清初魏裔介、郑云锦、吴炎、李文炤、尤侗等都有相关拟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别赋》虽然文学成就公认高于《恨赋》,但却无甚拟作问世。这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际上,我们从二赋的写作内容和背景来分析,对其原因即可窥知一二。
  《别赋》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抒写人间离别之常情,格调柔婉;《恨赋》则通过对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这六个历史人物各自不同恨事、恨情的描写,刻画了从得志皇帝到失意士人的诸多哀伤怨恨,写的是人世间各种人生幽怨与遗恨,格调激昂。二者相较,《恨赋》更多寄寓了江淹自身的生死之感,也更能引起世人尤其是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们的共鸣。
  江淹生活在动乱的南朝,经历了宋、齐、梁三代。据《南史》本传记载,江淹属寒门庶族,虽然颇有才学,但在弱冠出仕之年,也不过是刘宋诸王的文学侍从,并没有被重用。泰始三年,他曾因广陵令郭彦文获罪受牵连而下狱。时隔八年后的元徽三年,又因屡谏建平王,被贬建安吴兴令,《恨赋》即为他被黜吴兴时的作品。
  《恨赋》主要着一“恨”字,就显示出作者感情的强烈程度。江淹在被黜吴兴前不久,其第二子江艽不幸夭折,他悲不自胜,作《伤爱子赋》。在被贬后不久,其妻刘氏又亡,《悼室人》十首和《清思诗》五首都是为追念亡妻而作。从元徽三年(公元475年)到元徽四年(公元476年)的两年之间,江淹接连遭受失子丧妻之痛,蒙冤被黜之悲,可以想见,他的心境是何等的悲苦与绝望。《恨赋》即是作为文人的江淹,用文学化的手法“发愤以抒情”,既有不平则鸣的愤慨,也有无可奈何的叹息与自我安慰。所以,江淹的《恨赋》,在对古人种种恨事、恨情的看似客观的描摹刻画中,实际上也寄寓着自己的身世之感,幽怨之情。正如张溥在《江醴陵集题辞》中所认为的那样,《恨赋》、《别赋》都是自写胸臆的文字,诗骚之意居多。
  《恨赋》的高明之处,除了自写胸臆外,还在于作者铺排古人的恨事、恨情,因为包容进了众多不同类型人物的所思所感,而使作品境界显得更为开阔,意蕴更为丰富,也更容易引起各色人物的共鸣,从而道尽也说破了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智者才士们共同的悲剧命运,具有普遍的意义。
  正是因为《恨赋》描写的人生幽怨与遗恨,在封建时代的大背景下,比常见的人间离别之情,更能引起后世文人、士大夫对自身遭际及情感的强烈共鸣,从而使《恨赋》比《别赋》更受文人们的青睐,代有拟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恨赋》的文学成就虽然略逊《别赋》一筹,但却在拟作上超越于《别赋》。
  综上所述,《恨赋》因灌注着作者的身世之感而写的真挚动人,同时也因其抒写人生幽怨与遗恨,能引起封建文人、士大夫们对自身遭际和情感的强烈共鸣,从而引发了后世的拟作潮,使其在文学史评价上虽然稍逊《别赋》,但在影响方面,却又超越于《别赋》。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2013CWX0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陶元藻:《泊鸥山房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 钱钟书:《钱钟书集》,三联书店,2001年版。
  [3] 周寅宾、钱振民点校:《李东阳集》,岳麓书社,1985年版。
  [4] 黄宗羲:《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版。
  [5] 彭定求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6] 皇甫汸:《皇甫司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影印本,1986年版。
  [7] 尤侗:《西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孙津华,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20世纪的知识分子主要与两个重要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从根源上看,这两种主义的发端并非源自中国,而是一种外来的思想。在不断的冲击与浸润的过程中,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其在与中国传统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伦理思想之间形成一种思想文化意义上的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都未能真正地融入和内化成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部分,而是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思想概念,相对而立。鲁迅在进行文学创
期刊
在当代文学史上,文学对民歌的吸收和接纳有两次高潮。一次是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的民歌搜集和创作浪潮。这次浪潮是政治权力话语主导下的民歌与文学的联姻,各种赛诗会、民歌演唱会、诗歌展览会、诗擂台、诗街会等以口头演唱、诵读等形式,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激进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令人瞠目的“虚假繁荣”,与此同时,大量的民歌进入文学作品成为作家创作时有意识的选择,文学作品中的民歌也就在意识形态和狂热激情的共谋中走上
期刊
摘要 《我是猫》中“猫”的陌生化视角,意味着在现代知识分子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批判时,其动力源于本能反应。现代主体“我”在文明转化过程中无处认同,在一种“文化不适症”的“病态”中漂流着。夏目漱石及其小说主人公在“拆穿西洋镜”的文化实践中,发展出一种作为“社会感觉学”的“审美现代性”。  关键词:我是猫 主体 审美现代性  一 批判的动力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的一天,日本东京,珍野苦沙弥先生坐
期刊
摘要 有位诗人说过,从“境界”方面来说,戴望舒不能算大诗人,因为在他的诗里,很难看到时代的影子,也很难听到民族的声音。笔者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戴望舒在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做着韧性的抗争,表现了时代精神。  关键词:道义 自主 象征 朦胧  在国运维艰、民生凋敝的时代里,对一个诗人的考验首先来自于某种写作道德的规定。时代往往都设定了一个相应的道义和责任承担的方式,以此来“约束”和“考量”
期刊
摘要 亨利·詹姆斯小说《鸽翼》中的女主人公米莉·西奥尔是一个自由奔放的女性,由于罹患不治之症,所以她必然要走向早逝。但在面对人生和爱情的时候,米莉·西奥尔却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和命运抗争。本文重点分析了米莉·西奥尔这种多元性格形成的轨迹,以及她身上的两种重点性格:抗争,自我的身份错位。  关键词:米莉·西奥尔 亨利·詹姆斯 《鸽翼》  《鸽翼》是亨利·詹姆斯晚期所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内容相对于作
期刊
摘要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情感悲剧代表作之一,作品中丰富细腻的语言及人物情感、情节的安排,无不体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与此同时,该剧本台词中对模糊语义的运用也极具代表性,这些模糊词语及概念的运用,为整个作品生动的文风做出不小推动。本文将从该戏剧涉及的情感及情节两方面,对其台词中的模糊语义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生动再现剧中场景的深刻寓意及人物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 情
期刊
摘要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与海明威等著名作家一样,他的文学作品对美国现代小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尔德的代表作品,也是广为流传的英美文学作品之一。对于美国历史而言,这部小说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也是“美国梦”幻灭历史的真实写照。本文将从“美国梦”的缘由着手,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翁梦想本质的偏离及“美国梦”最终
期刊
摘要 戏剧舞台是剧中人物赖以生存的活动场所,也是观众感同身受的舞台空间,然而在《房间》中,品特并没有拘泥于这个空间。观众看到的是舞台上的一个房间,体会到的却是超越舞台本身的外面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精彩,但更多的是无奈。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 《房间》 外面的世界  引言  英国犹太裔戏剧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20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皇家文学院的评奖委员会认为:品特“
期刊
摘要 在近代日本文学中,个人主义在此起彼伏的文学思潮背景下开始显现,并且不断明朗化。以森鸥外为代表的日本近代主流作家群体从个人主义的复苏和重建的视域中确立了独具时代意义的日本近代文学。鉴于日本近代文学中的“恋爱”主题最能鲜明地表现近代日本人独立、自由的个人主义,本文试通过分析森鸥外《舞姬》中的恋爱主题,初步探究森鸥外个人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森鸥外 《舞姬》 个人主义观  引言  明治维
期刊
摘要 李清照,宋词婉约派的开山之宗,除了在文学史上的名气与地位在历代女性文学家中独占鳌头,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更是招来了不少非议,绝大多数都是围绕在其夫赵明诚死后,中晚年的李清照是否再嫁给了张汝州一说争论不休,直到目前,李清照是否再嫁一问,仍然未得到学界比较一致的答案。  关键词:李清照 再嫁 张汝州 反再嫁一说  李清照,其人其文其传奇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坛上不仅久负盛名,而且称得上首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