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全域旅游若干发展思路探析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li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引入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基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对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全域旅游高度重新思考与谋划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并从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服务体系、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共享共建等若干发展思路入手,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探讨,旨在为内蒙古旅游的创新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理念指导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全域旅游 旅游规划 旅游业 内蒙古 发展思路
  一、引言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关联度大,产业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广阔。为促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明确作出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强调用全域旅游的视域来发展旅游产业,用全域旅游的思路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综合发展,拓宽视角,把旅游业从单纯的景点旅游中解放出来,实现其向全域旅游的全方位转变。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来综合规划开发,全面管理,创新营销方式,促使该区域成为功能复杂多样、服务类型丰富、组织影响较大的旅游地群。
  二、内蒙古旅游业现状及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是旅游资源大区,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冰雪等自然风光绚丽多彩,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内蒙古党委、政府把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坐标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有效促进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近几年,内蒙古旅游业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6年内蒙古全年接待旅游者980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实现旅游收入2725.9亿元,同比增长20.7%。最近几年,内蒙古旅游业各发展指标都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内蒙古已经将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舉措。
  纵观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内蒙古旅游产业链初步形成:以旅行社、景区、餐饮、住宿等为代表的传统旅游业加速整合,努力突破模式单一的传统旅游业态;同时,新型旅游业态规模也在持续发展,如探险游、主题游、乡村游及各类度假旅游等竞相出现并取得长足发展,新型旅游业态规模不断加大。但与此同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旅游目的地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其吸引、服务和管理的综合职能;内蒙古旅游业受季节性影响较为明显,因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大部分景区目的地与城市目的地在旺季人满为患,淡季又人迹罕至;除旅游吸引物外,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迟缓,如公共基础服务、旅游接待服务等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当前内蒙古还属于旅游欠发达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产业、宣传旅游景点、创新旅游业态等方面发展还较为滞后。特别是伴随着大众旅游新时代,内蒙古游客中散客所占的比例已相当可观。因此,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新时代新要求,内蒙古旅游业需要创新其战略定位,即将以往以团队接待为主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以接待散客为主的发展模式,提升旅游服务,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三、内蒙古全域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及思路
  全域旅游将旅游业作为核心产业,全面、系统地整合特定旅游区域的相关资源,特别是和旅游业关系紧密的各种经济资源、社会环境、生态治理、公共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需要进行优化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对内蒙古旅游业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在推进发展中应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强化顶层设计。
  (一)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内蒙古发展全域旅游,同样需要优先加强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规划,按照全区“一盘棋”来谋划和培育旅游产业,统筹景区景点全域布局,科学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在具体操作环节中,要重视旅游发展与其他方面的有机互动,注重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其他规划衔接,兼顾系统性和合理性。
  第一,做好旅游规划要高端化“建点”。加大品牌景区创建力度,只有塑造优质的品牌景区,强化景区综合规划与管理,把游客的需求作为创建景区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研究游客的旅游心理与消费动向,才能为游客提供品质上乘、规划合理的旅游产品。
  第二,做好旅游规划应综合化“布线”。在创建品牌景区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一系列具有独特价值的旅游线路,打造综合、畅通、特色鲜明的旅游主干线。此外,旅游路线的开发不应局限于境内,跨境旅游路线开发应成为新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可形成一系列旅游名城、名镇、名村。
  第三,做好旅游规划需精准化“织网”。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各盟市都具有典型的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所以,应推动全区各地旅游资源对接,把较为分散的旅游点进行整合、互补,编织成覆盖全区的旅游网,精心营造“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的旅游品牌。
  (二)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内蒙古要实现全域旅游发展,贵在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特别是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在景区景点开发过程中,抓好道路、通信、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补短板,或者提档升级。一方面,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内蒙古境内风景独特秀美,但还有很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没有形成便捷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基于此,要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规范旅游交通标识,形成出入畅通的交通网络;探索“一体化、便利化、快捷化、无障碍”标准,合理布局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尤其是旅游厕所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在旅游景区景点以及沿线建设数量充足、干净清洁的旅游厕所,探索新的厕所管理模式,如以商管厕、以商养厕等,实现厕所可持续利用。在乡村旅游区,每村应配备数量足够的厕所,乡村旅游接待户要配备水冲厕所。
  另一方面,提升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接待与支持行业发展,全方位满足游客需要。同时,开发多种休闲娱乐项目与公共休闲娱乐设施,如博物馆、剧院等。此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整合内蒙古旅游资源信息,构建智慧旅游体系。   (三)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发展全域旅游,需要从自身条件出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创建,不搞千篇一律、千城一貌。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应着眼于改善旅游服务环境,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服务质量,关注其发展细节,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尚未成熟的地区应开发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吸引力,打造差异化旅游项目;旅游资源较好但欠发达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用好生态和文化资源,做强特色龙头项目,培育打造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二连浩特市、兴安盟阿尔山市、赤峰市宁城县、包头市达茂旗、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等5个地区已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并且优先享受国家旅游投资优选项目。
  (四)探索共建共享,创新开发建设模式
  实施全域旅游,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行业多、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在开发建设模式上,需要用创新思维,有效整合各方面资金,创新投融资方式,提高旅游项目市场化融资水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鼓励和引导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全域旅游”建设,并探索政府、社会、企业资本合作(PPP)模式来投资建设旅游项目。另外,要深入开展旅游招商,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全民共建全域旅游,打造发展全域旅游的软硬环境,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旅游扶贫,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果。
  以各盟市所在中心城市为圆点,辐射带动大型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并创新管理模式。机场是旅游者进入目的地城市的第一印象区,需建立面向国内外游客的旅游信息中心;火车站在发挥交通集散功能的同时,还要探索与其他交通方式如机场、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候区、长途汽车站等的无缝连接;高速公路综合服务区要开展新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如为自驾游旅行者提供游憩、购物、娱乐、信息咨询等方面。
  在当今时代,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顺应这一潮流,内蒙古也应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在探索全域旅游业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内蒙古应立足区情,为普及全域旅游发展观念创造理论和实践条件,规范全域化旅游城市标准,建设特色鲜明、文化厚重的旅游名城、名镇、名街、名村。另外,充分发挥旅游要素在城镇的集聚效应,推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旅游城镇,在风景名胜区要打造生态、温泉、冰雪等旅游主题,而在历史遗产丰富的地区则可探索文化、民俗、红色等个性化主题,提升各旅游吸引物的总体质量,从而确保内蒙古全域旅游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禇继辉.全域旅游视域下的内蒙古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展望[J].经贸实践,2017,(7).
  [2]樊文斌.“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连旅游专项规划探析[J].规划师, 2015,(2).
  [3]于洁,胡静,朱磊,卢雯,赵越.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旅游研究,2016,(11).
  [4]曾祥辉,郑耀星.全域旅游视角下永定县旅游发展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5,(1).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其他文献
开放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同志在各盟市调研时多次强调,内蒙古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联动周边、双向开放、多边合作,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开放推动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开放新优势。  为抓住国家对内对外开放的机遇,找准自治区全方位对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6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给予PCI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
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脑卒中目前在人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其致残率病与病死率很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
1临床资料选择在我院2008年月至2011年6月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患者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21~75岁,平均41.2岁,病程2425年,平均12.3年。53例患者在哮喘发作时均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SAC)是一种起源于蛛网膜或脊神经根鞘的良性病变,是引起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本文对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1日手术治疗的68例SAC患者的临床资料
2015年以来,内蒙古以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作为,顶住下行压力,经济实现平稳发展,为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全年服务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超前镇痛对围术期患者应激反应及自控镇痛的影响。方法:60例于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P)组,于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缓慢注射丁丙诺啡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文化与金融业融合,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2003年我区提出建设文化强区目标以来,文化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但与此同时,缺乏金融业的有效支撑,文化强区建设举步维艰。为此,加快推动内蒙古文化产业与金融业深度融合和对接,对于助力我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快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恰逢其时  一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呼唤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一、加强人才引培力度,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能动的因素。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的智慧,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要依靠人才支撑。我区要建设科技强区,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的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培育和引进了不少高层次人才。但是,代表最高水平的两院院士尚无一人,承担国家8
目的:观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在脑出血后的变化,及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于入院时、发病后24h、48h、7d和3月时检测脑出血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