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反思;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2-0050-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既体验到了改革的艰辛,也收获了新课程实验的成果。同时,笔者也深切地认识到,无论是从数学课程标准到新教材、从课改目标到教学现实,还是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也正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借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就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二、教学过程中反思
1 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了教学过程本身,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它将促使教师由原来的教师型向研究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2 教学目标的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往往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并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教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师生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因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三、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是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学习,发挥其能力至关重要,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2-0050-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既体验到了改革的艰辛,也收获了新课程实验的成果。同时,笔者也深切地认识到,无论是从数学课程标准到新教材、从课改目标到教学现实,还是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也正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借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就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二、教学过程中反思
1 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了教学过程本身,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它将促使教师由原来的教师型向研究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2 教学目标的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往往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并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教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师生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因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三、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是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学习,发挥其能力至关重要,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