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与预后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外伤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t-BPPV)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所诊治的19例t-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51例特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I-BPPV)进行对比.结果 t-BPPV组平均发病年龄(51.3±19.1)岁,I-BPPV组(63.2±16.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5),t-BPPV组2个或2个以上半规管受累者9例,I-BPPV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P<0.01).t-BPPV组眩晕发作的潜伏期为(2.64±2.01)s,持续时间为(16.73±10.92)s,而I-BPPV组两者分别为(2.87±0.92)s和(12.57±10.03)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成功率t-BPPV组为62.5%,I-BPPV组为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首次治疗所需的循环次数t-BPPV组为(3.91±3.11)次,而I-BPPV组为(2.58±1.4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P<0.01).残留症状发生率t-BPPV组为42.1%,I-BPPV组为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随访至今,t-BPPV组11例复发,I-BPPV组12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P<0.01).结论 t-BPPV患者发病年龄轻,多个半规管受累率高,治疗所需的循环次数多,残留症状发生率和复发率高,预后相对较差。

其他文献
2009年,费时多年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终于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初由复旦大学周振鹤先生发起,邀南京师范大学施和金教授担任隋代部分的写作,作者先据以前
静脉窦血栓形成不管由何种原因引起,多数均有颅高压表现,而仅表现为精神意识障碍者极少见报道.我们介绍1例单纯表现为精神意识障碍的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罕见病例。
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苏-37的空前成功,又激起了人们对前掠翼飞机的浓厚兴趣。作为一种与后掠翼正好相反的前掠翼,它到底有何特殊的本领?其发展曾遇到过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本文将作一些解释。    前掠翼的历史    前掠机翼是在二次大战时德国发展的,并首次在汉斯·沃克领导设计的容克Ju-287轰炸机上使用。1943年1月,美、英联军开始联合对德国本土进行轰炸。1943年中,联军大量的P-51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