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大雅之美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8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开始与数码技术相融合,打破了邮票因尺幅小信息量有限的局限性。2010年6月12日中国邮政首套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在设计上有突出的创新,为观众呈现了耳目一新的体验感受,得到的广泛认同,成功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粹戏曲与数码技术的完美交融取得的成功。
  [关键词]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01-03
  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的“小型百科全书”,世界各国都将最具代表性、最引以为傲的内容反映在邮票上,将邮票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我国的特种邮票就是以宣传和展示中国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内容的特殊类型的邮票。其中,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设计内容一直是特种邮票的重要创作领域。
  起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的昆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的戏曲形态。因其糅合传奇文本创作、舞台演员的表演、乐队舞台布景等多种艺术之大成,被誉为“百戏之祖”,独领中国戏曲剧坛600多年。截至2019年,反映戏曲内容的特种邮票有30套,可分为京剧票、样板戏票、戏曲人物、脸谱票、戏剧作家票或其他戏曲元素的邮票。这些邮票票面精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本文在众多的戏曲题材内容的邮票中,将中国邮政2010年6月12日发行的全球第一套“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作为研究对象,从展现形式、传播效能以及发展空间等三个角度入手分析,剖析昆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及戏曲邮票设计的独特性,以期获得对于这套“奇葩”邮票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戏曲的展现形式更丰富
  邮票通常由邮票设计师按照邮票艺术的特点和自身规律创作完成。诞生于2010年6月12日志号为2010-14《昆曲》的特种邮票,一套三枚,由邮票设计师叶华设计。图案分别为“浣纱记”“牡丹亭”和“长生殿”,面值均为1.2元。选取的三部剧目是昆曲发展阶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浣纱记·寄子》(第一部昆腔传奇)、《牡丹亭·游园》(南昆代表作)、《长生殿·赐盒》(北昆代表作)。三部剧目中的主要人物的舞台形象分别绘制在30×50毫米方寸的邮票票面上。
  “如何让邮票上的图案既能符合昆曲表演艺术特色,又表现中国画中的写意美……”这是设计师叶华最希望在邮票画面中所展示给观众的。最后“我前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构思了100多幅稿图,这三张邮票上的图案可谓‘百里挑三’。”叶华终于在方寸之地惟妙惟肖地将庞大而壮观的昆剧场景集中表现在几十毫米的平面之上。第一图“浣纱记”描绘的是昆剧《浣纱记》中正直勇敢的吴国谋臣伍子胥和其深明大义的儿子的形象。父亲深谋远虑沉稳刚毅,而伍子手握利剑弯腿弓膝,凝神坚定,父子二人生死离别、忠孝难全的场景。第二枚票面主题是《牡丹亭》男女主人翁杜丽娘、柳梦梅形象,票图色彩淡雅浪漫。二人通过动作传达出丰富的内在情感。杜丽娘侧身而立,顾盼生情的眼神中极力掩饰着女性欲说还休的娇柔和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渲染了绮丽香艳的生活气息,礼赞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生死不渝之恋;第三图《长生殿》画面选用的则是肖像式构图,放大后的人物形象强调了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恩爱情景。朱红色的服装映衬出两人相爱的热烈和皇家生活的高贵华美。表现的是李杨帝妃之间“精诚不散”的真挚爱情。三枚邮票在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叶华的设计意图。
  然而,在视觉艺术领域快速发展的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由文字中心转变到依赖视觉图像。而邮票长期以来都是以静态的、平面的形式呈现,作为邮资凭证贴在信封上面的,展示的尺寸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特种邮票《昆曲》却一改邮票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是建立在数字技术 基础上的高科技邮票。
  2010年,中国邮政与aigo爱国者有限公司联手合作,利用视频点读笔的数字技术,通过点读笔笔头感应的设置,将笔身中包含的声音、图像和影像信息的CPU数字化处理,转换为影音信息信号,并在点读笔成像器上显示声音和影像,弥补了邮票尺寸限制、传达信息有限的遗憾,迅捷地将昆曲华丽的唱腔、儒雅的念白、细腻的表演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传统的昆曲片段影像得到了全方位、多维度、多感官、立体的展示。特种邮票《昆曲》展现的内容也从平面状态变成鲜活立体的三维状态。邮票收藏者和戏迷朋友只需要用视频点读笔轻点邮票《浣纱记》,就可在点读笔的视频成像器的屏幕上欣赏到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演员们所演绎的《浣纱记》昆曲片段影像。如何能够将所有的内容浓缩在一起,同时又让人们在缠绵悱恻、回味无穷、生动鲜活的昆曲展示之中一次次获得直接观赏的艺术享受,在《昆曲》邮票问世之前我们根本无法想象。
  相较于剧场、唱片、磁带、VCD,甚至电脑播放器,这套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能够弥补传统邮票尺寸受限、传达信息受限的遗憾,为邮票打开了一扇高科技视频之窗,将三部传统昆曲中的生、旦、净、丑等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让邮票展示的内容即刻鲜活立体起来,给广大邮迷和戏迷带来一场视觉震撼的盛宴,增强了邮票的可视性、欣赏性和趣味性。这种新衍生的邮票展示功能,在方寸之间展示了三部昆剧的实体作品,加深了观者对于三部昆曲作品的了解和藝术信息的获取。此套《昆曲》邮票不单单是难得的艺术邮品,而且为展示传统戏曲魅力提供了生动的途径。邮票也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听、观、赏、动”的多媒体时代。
  
  
  二、戏曲的传播效能更强大
  作为国家名片的邮票不仅是文化产品,同时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强大功能。在以往常规的戏曲欣赏中,有很多问题也是让很多戏迷非常苦恼。比如,虽说传统剧目会不定期有上演,但是当戏迷们好不容易等待到剧目上演,往往票源又成了稀缺资源。然而多媒体视听邮票不受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它所能存储的传统剧目的影像资料也没有空间限制,资源传播的效率也就更高效。   随着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在21世纪的发展态势,需要留存、播出和传播的音像信息收藏量越来越大。而通常情况下音像艺术的收藏方式是磁带、唱片、光碟。可是我们知道,磁带属磁性物质,物理保存期限在专业条件下不超过15年,一般情况下有效保存期限只有2~3年,且容易受潮、变音、占用空间大,早已不为人们所宠爱。唱片及VCD光盘保存时间稍长,是20~30年,存储容量和自身强度比磁带大很多,音质有了特别大的改善。但需要配备较大体量的播放器、甚至家庭影院才可以使用,同时价格也比较昂贵。一套黑胶系统动辄上万是很常见的情况。面对形式越来越丰富的声音、影像信息,随之而来的大容量数据存储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
  这套志号2010-14《昆曲》的特种邮票,外观上和普通邮票并无二致,将《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三部剧目的声音、图像和影像隐含在邮票边饰部分的电子触点中,票图上加载了肉眼看不到的隐形数字水印编码,为了实现这个功能,邮票在印制上使用了胶版、雕刻凹版和丝网版套色印刷的三层制版印刷,创造性地运用了编码控制多媒体播放技术,将票图画面相关的海量视频编码数据信息,通过使用视听点读笔自身的高解析光学识别模块接受外部编码信息,进行编码的信息处理,调出并生成相应的多媒体文件。这样就实现了从声音到图像都借助数字的形式进行大容量的集中存储的巨大转换。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先进性保障了输入输出的速度、可靠性、稳定性、灵活性、安全性,且系统成本较低、音质和画面清晰度高。
  与传统戏曲表演提供的现场演出、录音、录像和网络视频不同。多媒体视听邮票只需要将收集到的剧目声音、影像、图片、文字等平面资料制作成为数字资料,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数字资料转化成为电子信息存储在芯片中,戏曲观众或集邮爱好者即可以将所有海量信息保存在电子笔中,最终得到完美的升级邮品——多媒体视听邮票。充分满足广大邮迷和戏迷收藏、欣赏昆曲的强烈愿望。方寸上的《浣纱记》《牡丹亭》及《长生殿》的动人画面,再一次让我们以现代化可感知、可体验的方式欣赏昆曲中矢志不渝、才子佳人的爱情颂扬以及侠骨柔情、国家兴亡的家国大爱,并将其存储下来,为传统戏曲创造了拥有丰富的影像资源,适合人们自主观赏,不受时间空间束缚随时随地欣赏的条件,为培养邮迷和戏迷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提供先进手段,提升了邮品的文化价值、收藏价值和传播价值。
  
  
  三、戏曲的发展空间更宽广
  糅合传奇文本创作、舞台演员的表演、乐队舞台布景等多种艺术之大成,被誉为“百戏之祖”,独领中国戏曲剧坛600多年的昆曲,其传统剧目是历史和文化积淀后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剧场、舞台等固定演出场所似乎正越来越远离戏迷百姓。据统计,2014年戏曲商业演出票房跌至1.51亿元,同比下滑5%,传统戏曲大多依靠政府扶持,市场化能力羸弱,多数演出属于公益性质,因此票房收入较低。同年,全国商业演出观众221万人次。与往年基本持平。近年来人们娱乐方式呈多元化,传统戏曲年轻观众断層,老年观众人群逐步流失,观众培育效果甚微,市场仍需长期培育。
  数码技术的功能让我们越来越为之惊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种视听新载体纷纷涌现,大多是电子产品;各种视听新样态更迭频繁,大多为数字呈现。它们可以将大量的声音、图片、文字、影像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组、建设、展示,更大范围为公众提供文化资源,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传统戏曲数字化逐渐成为戏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专家评估,未来几年,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会让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信服它的无所不能。电子音像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规模越来越大,推动传统艺术的健康发展。数字技术和艺术领域共同作用,拓展更多的领域。多媒体视听邮票作为邮票艺术和数字技术的共同体,让我们看到邮票艺术也因为数字技术找到了新的营养和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由首枚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发行开始,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当中,中国邮政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继续利用高科技手段设计出了多套一系列的“一触就听、一碰就响、一点就动”的高科技含量的邮票。使得过去平面的华夏人物、中国山水得到新生,打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集藏的邮资票品,想方设法地将文化艺术的邮票的艺术魅力更完整无缺地展现出来。突破戏曲题材邮票的创作瓶颈,在邮票设计方法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之下,越来越多的尖端“黑科技”被应用到邮票的设计和印刷当中,完美地延续中华传统经典。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昆曲是国乐、昆曲是国剧,从而在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之中注重文化根脉、华夏传统,理解昆曲呵护昆曲。
  面对传统戏曲在生存和发展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瓶颈,如何突破邮票内容和形式设计的瓶颈,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为邮票艺术和戏曲艺术两种艺术形态做了很好的范例,给予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
  
  
  结 语
  由此可见,首枚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无论在在形式上还是技术上均达了相当的高度。集“听、观、赏、动”于一身的设计更是让此枚邮票在方寸世界中独树一帜。这套邮票佳品对于我国未来的邮票建设具有一定的引导价值和深远影响。而古老的中华文化艺术也因此而重获复兴之机,利用有限的空间向世人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唤醒大家对传统戏曲的怀念与尊重,使其在多元文化遍地开花的现代文明中,继续发出传统华夏至雅至美之声,为昆曲艺术和中国民族戏曲音乐的繁荣发展、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树立我们对于中华传统自信,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多媒体视听邮票《昆曲》告诉我们,结合当前现代技术发展的应用,相信未来中国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邮票佳作。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2019年4月19日晚,“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记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展演”[1]活动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隆重举办。笔者在观看展演活动的过程中,惊叹于本次展演活动所蕴含的学术深度,遂对展演活动进行概述,并对此展演活动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教育传承的意义做出适当评价。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草原和森林文化;传统音乐;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期刊
緊握你的手
期刊
[摘 要]四手联弹是钢琴二重奏的形式之一,这一演奏形式起源于16世纪末期17世纪初期的英国。在没有唱片的时代,音乐爱好者们通过四手联弹来欣赏和了解大量的经典管弦乐作品,因此該演奏形式中很大一部分作品是由交响曲和其他管弦乐作品改编而来。《沃尔塔瓦河》选自于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并且是由其亲自改编的四手联弹曲。  [关键词]四手联弹;合作技巧;沃尔塔瓦河  [中图分类号]J605 [
期刊
田家
期刊
平凡的你
期刊
[摘 要]大足石刻凿造于晚唐时期,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唐末中国北方石窟慢慢褪去历史的光辉走向衰落之际,在长江流域的大足,雕刻家们却仍在挥锤凿石,以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胸襟,创造了大足石刻这一惊世杰作。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不论是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形式规律,还是雕刻技法上,都反映出大量的生活程式化,从各个侧面浓
期刊
[摘 要]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摇滚莫扎特》《摇滚红与黑》,法语音乐剧的引进成为国内演出市场的一大热点。作为除百老汇音乐剧、伦敦西区音乐剧、德奥音乐剧之外的小语种音乐剧的代表,法语音乐剧在制作和审美上带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法语音乐剧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达到中国观众的审美预期,本文将以《摇滚莫扎特》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法语音乐剧;制作;审美特色;中国观众  [中图分类号]J6
期刊
[摘 要]在20世纪30—40年代期间,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倡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并极力向世界推广中国音乐。他个人创作了大量中国风格作品,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钢琴独奏和艺术歌曲两种音乐体裁。《红彩妹妹》本是河北绥远地区的一首民歌,通过齐尔品的创作改编,尤其是钢琴伴奏部分的加入,已然使之变成了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艺术歌曲。本文通过对这首民歌改编艺
期刊
沁園春·战庚子毒魔
期刊
孙博特是我国新一代的青年指挥家,在圈内被誉为“野马特”的他,近几年驰骋纵横在国内各个主流乐团、歌舞剧院和不同的音乐盛事中,他所执棒演出的音乐作品类型广泛,风格涵盖古今中西。在孙博特的指挥下,音乐变得流光溢彩,流淌着迷人的作品音声,尤其是他对音乐作品和交响乐队的把控与驾驭能力,都可能源于一名指挥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本文旨在从指挥艺术这一个视角,来探索复杂抽象的音乐作品是如何通过指挥这座桥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