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海神庙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与养护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sl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海神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史迹点。2016年结合申遗需求,按照不改变文物原貌、安全性和最少干预原则,采用多项综合性专业技术措施,成功对大殿、礼亭、仪门复廊、东西廊庑、礼亭与碑亭、浴日亭等文物建筑本体进行修缮与养护,确保了南海神庙文物建筑本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今后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南海神庙;建筑本体;修缮养护
  文物建筑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及经济价值。近年来,我国遗产保护的意识和保护的能力日益提高,学术界关于文物古建筑的研究众多,包括保护政策①、维修与保护措施②、修缮原则与施工管理③、艺术与旅游开发④等。而南海神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对南海神庙建筑本体进行了修缮与养护,本文试对上述工作进行初步研究,以期对以后的相关工作有所贡献。
  1 文物现状
  本次修繕养护工程对象为文物建筑本体,主要包括大殿、礼亭、仪门复廊、东西廊庑、礼亭与碑亭、浴日亭等,其保存情况如下。
  ①大殿。原大殿为明代建筑,后被毁,现存大殿为1989年仿明代风格重建。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屋面,饰以双龙戏珠造型琉璃脊。由于自然风化等原因,大殿现存问题主要有:一是屋面局部漏雨,底瓦碎裂;二是青砖屏风墙体向北倾斜约1.5度;三是殿内的8根内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劈裂和柱脚涨开情况,原有加固用的铁箍也出现了松脱;四是部分外檐斗栱歪斜;五是个别区域油漆色彩过于鲜艳。
  ②仪门复廊。仪门与复廊均为清代建筑,仪门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悬山顶;复廊于仪门左右两侧,各有六开间,进深四间,硬山顶。由于各种自然与历史等因素,仪门复廊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条石地面局部沉降;二是仪门东次间大门的石门枕倾斜,导致大门开合不便;三是墙体局部风化,表面受潮起碱生苔;四是构架中有部分梁或瓜柱糟朽、开裂、油漆脱落,局部构件脱榫或缺失;五是屋面部分区域有渗水,部分檐口的檩条、桷板等构件糟朽、开裂,局部檐口屋面下沉变形。
  ③东西廊庑。原东西廊庑已毁,现存廊庑为1990年仿明清风格重建。两庑均为“L”型平面,面阔共十三间,进深二间,北端向大殿方向延伸二间。廊庑向内空阔开敞,外侧砌墙,两山为硬山搁檩结构。廊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屋面瓦片底瓦酥化,屋顶多处出现严重漏雨;二是檩条受雨水侵蚀糟朽,个别檩条弯曲。
  ④礼亭与碑亭。礼亭原建于明代,1990年仿明代风格重建。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碑亭现存四座,即唐韩愈碑亭、宋开宝碑亭、明洪武碑亭、清万里波澄碑亭,均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重建。礼亭存在问题主要是局部屋顶长有杂草。四座碑亭的现存问题各不相同:一是唐韩愈碑亭屋面瓦片酥化、部分破损,青苔滋生;二是宋开宝碑亭瓦面大面积凹陷,瓦片酥化、碌筒开裂;三是明洪武碑亭东北部挑檐檩十字交叉处发霉、褪色,油漆脱落;四是清万里波澄碑亭瓦面风化,局部发霉及长有杂草,与引雷交接部分地方出现渗漏。
  ⑤浴日亭。浴日亭位于庙西侧的章丘上,于清道光年间重修,单檐歇山顶,梁架简洁。存在问题有:一是屋面自然风化,雨水侵蚀,长有杂草;二是铺地局部磨损,台基、铺地缝隙使用水泥砂浆涂抹填补,造成二次损坏;三是浴日亭北侧玻璃罩下的地面通风不畅,杂草丛生。
  综上,南海神庙文物建筑本体存在较多问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及时进行修缮与养护。
  2 基本原则
  古建筑保护必须遵循一定规则,以文物完整性、安全性为前提①,在本次南海神庙文物建筑本体修缮与养护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
  2.1 坚持“不改变文物原貌”原则
  南海神庙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其修缮养护必须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坚持“不改变原貌”和“四保持”原则。坚持使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施工,坚持原有结构和外观形制,坚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构件,凡能继续使用或经维修加固后能继续使用的构件都必须保留,尽最大力量保存南海神庙古建筑的历史风貌。
  2.2 坚持“安全性”原则
  南海神庙古建筑历史悠久,在受到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后,各个建筑本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一是要保障文物建筑主体安全,保证维修加固材料的可逆性,在使用原来质地的材料不能保证结构安全时,允许采用更坚固的现代材料进行替换加固。但替换或新添加的材料和构件,都必须是可以去除、拆换而又不会损害文物本身的。二是保障人员安全,虽然有些构件表面比较完好,但内部已受虫害侵蚀,在受到外力影响时可能会突然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因而要做好相关构件特别是木构件的检查。
  2.3 坚持“最少干预”原则
  南海神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养维护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对其原有状态减少干预。凡是近期没有重大危险的部分,除日常保养以外不应进行更多的干预。必须干预时,附加的手段只用在最必要部分,并减少到最低限度。采用保护措施应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
  3 主要措施
  针对南海神庙文物建筑本体存在的问题,遵循以上原则并在经过具体的现场勘查后,采取了不同措施进行修缮与养护。具体如下。
  ①大殿(表1)。一是将青砖屏风倾斜墙体扶正;二是采用包柱根的做法,剔除糟朽部位,加铁箍做防腐;三是针对屋顶漏雨部分,更换碎裂底瓦,其他保持原状。
  ②仪门与复廊(表2)。一是在仪门后檐东次间麻石地面下开挖排水暗沟,解决雨水进入室内无法外排的问题;二是将倾斜的石门枕复位;三是去除屋顶杂草,用灰浆修补断裂瓦垅,更换局部破碎的瓦件;四是对复廊屋面揭瓦重铺。其他保持原状。
  ③东西廊庑。一是屋顶漏雨部分,更换破损瓦件,揭瓦重铺;二是更换糟朽或弯曲的檩条,并做防腐、防蚁处理,其他保持原状。   ④礼亭与碑亭。一是清理礼亭屋顶杂草;二是唐韩愈碑亭及宋开宝碑亭屋面揭瓦重铺,用灰浆修补断裂瓦垅,更换局部破碎的瓦件;三是明洪武碑亭清除发霉挑檐檩表面,检查檩条、桷板受损情况,更换糟朽构件;四是清万里波澄碑亭更换西北角糟朽角梁,与引雷交接渗漏部分更换破损瓦件、瓦片,做好与引雷交接部位的防渗漏措施,清理瓦面杂草,其他保持原状。
  ⑤浴日亭(表3)。一是清理屋顶瓦面杂草,将底瓦重新刷一遍石灰水面层;二是清理地面杂草,剔除后加的水泥部分,其他保持原状。
  4 技术铺排
  本次南海神庙文物建筑本体修缮养护技术的应用主要涉及屋面、地面、墙体、架构等方面,具体如下。
  ①屋面。此次屋面的保养维护对象主要是瓦面和檩条、椽子。一是瓦面的技术要点是修补,要对瓦垅断裂处用草筋灰进行补缝,所使用的石灰膏熟化时间不得少于15天,不得含有未熟化的颗粒和其他杂物;对于造成屋顶漏水的破碎瓦件进行更换,新瓦与原瓦件规格、尺寸、材质保持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完整的或缺角不超过瓦宽1/6的(以铺瓦后不露缺角为准)、后尾残长在瓦件2/3以上的,列为可用瓦件;灰浆、铺设方法按原工艺施工。二是檩条、椽子的保养维护技术要点主要体现在:糟朽、劈裂长度超过全长2/3,深度超过直径1/2的应更换;细微裂缝5毫米以下油漆断白处理;裂缝超过5毫米宽的,用同质木料或竹片做成木楔紧密填补并用胶粘接牢固,加一至两道铁箍钉牢,所有檩条均刷两遍熟桐油,如果影响结构安全,则需更換。
  ②地面。此次地面的保养维护对象主要是仪门复廊的门枕石及其混凝土表面。一是仪门复廊门枕石调平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完全利用原有构件;清理降挖、整平夯实基面,夯铺60~100毫米厚三七灰土基层,注意按线找平、找正、垫稳,进行石灰浆密缝铺墁。二是仪门复廊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剁石处理,剁石时注意用力要一致,垂直于大面,顺着一个方向剁,以保持剁纹均匀,并和原有麻石表面相协调,使剁成的效果美观大方,和周围的麻石铺地相协调。
  ③墙体。此次墙体的保养维护主要是对大殿后屏风墙体的扶正。其技术要点体现在:一是在距离墙体3.5米外建立支撑点,并在支撑点下打10根直径10厘米的木桩,桩长1.5米,浇筑支撑用砼地梁;二是由墙顶向下放上一块3厘米×30厘米的硬木板固定在墙身上,同时在木板中间压上一条硬木方;三是用厚壁钢管分成两排,一头直接支撑在砼梁处,另一头安装上微调杆或千斤顶分别支撑在硬木方的上、下处;四是按照以上的方法分别在墙体由左到右每隔60厘米设置好两排支撑系统;五是设置经纬仪一台,在墙体扶正过程中由专人负责观测和监控,同时安排人员对四周墙体进行检查、观测;六是墙体扶正前,先对有关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质量技术及安全技术交底,在扶正过程中,由熟练的技术人员指挥,在严密监测控制下逐步扶正,每次纠正10~20毫米就要停下来,组织人员对墙体进行认真复查,如墙体情况正常,则继续扶正施工,直到完全扶正为止;七是到墙体不出现回弹现象时,对墙脚与基础之间水平的缝隙打入小生铁片支撑逼紧,灌入1∶3干硬性水泥砂浆,再修补灰缝。
  ④架构。此次架构的保养维护主要对象是大殿的柱子和梁架,其技术特体现在:一是采用包柱根的做法,先剔除糟朽部位,包柱根要严实,按设计要求加铁箍做防腐,柱脚处加钢箍两道,钢箍表面要低于柱表皮的5毫米;二是对大殿柱子和梁架的油漆进行做旧处理。
  综上,在分析古建筑存在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及时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是使修缮与养护达到最大效果的重要保障。
  5 结语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文物古建筑保护及开发尤为重要,这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可以带动地区旅游业和经济发展①。南海神庙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及文物价值,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也带动了黄埔区文旅事业的发展。对它的修缮与保护,是确保其能够延续历史文化价值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古代建筑维修保养的时候,通过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更好地提升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水平,需要从古建筑的维修保养要求、实施作业时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②。此次南海神庙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与养护,采用了综合管理方法,在对其保存现状进行分析并遵循相关修缮养护原则的前提下,针对文物本体存在的问题,应用不同的修缮养护技术,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了南海神庙文物建筑本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今后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带钩最早见于华夏族的服饰中,战国至秦汉时期广为流行。馆藏青铜带钩涵盖了战国到两汉重要时期,文章对其年代、类型、装饰工艺及时代特征进行梳理,对巴蜀地区出土的铜带钩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铜带钩;鉴赏  带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铜质带钩,目前出土数量最多。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带钩始见于春秋中期,出土于周都洛阳。①这一时期开始,带钩使
摘 要:济南章丘大圣寺大殿所绘的“九龙灌沐”壁画,是山东境内现存为数不多以九龙灌沐为题材的壁画之一。壁画的内容主要描述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九龙吐水为其沐浴净身的情节,除此之外,画面中还用庭院建筑、栏杆、水池等多种元素点缀。壁画的构图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经营位置”的特殊法则,线条组合灵动,粗中有细,色彩冷暖穿插,层次丰富。  关键词:大圣寺;九龙灌沐;壁画  济南市章丘区位于济南城区东部,其东邻淄
摘 要:东汉以后,独角类动物作为镇墓兽分布在从河西至华北的黄河流域全境。河西走廊的武威、酒泉和嘉峪关等地均有出土,材质以青铜器和木雕为主,也多见于魏晋画像石墓中。从原型上看,以马、牛、羊的形象为主,但也有类似狮、豹等猛兽的特征出现。这类母题多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在制作工艺等方面也吸取了多元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独角兽;河西走廊;獬豸  独角类动物属于“合成兽”,早在《山海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其
摘 要:龙泉窑是我国瓷器历史中最为长寿的民窑系统,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绝美的釉色展示着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审美和实用的追求。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以日常用具碗、盘、壶为主,器物类型并不多,底部修坯平滑,常见以刻花进行装饰,特点是厚胎薄釉。南宋是龙泉窑鼎盛的时期,这期间烧造的瓷器通体施以青釉,器物整体莹润通透。文章从大同市博物馆馆藏宋代时期龙泉窑瓷器入手,结合宋代各时期龙泉青瓷的形制及特征,对其胎釉、纹饰、
摘 要:在岱庙雨花道院的西南角有一处建筑遗址—环咏亭基址。此建筑遗址虽然位置偏僻,面积不大,却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曾以四面环刻历代名人题咏和作为乾隆皇帝驻跸之所闻名于世。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揭示了环咏亭的创建和发展历程,对其基址进行科学保护,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促进泰山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泰安岱庙;环咏亭;历史;文化  0 前言  在岱庙雨花道院的西南角有一
摘 要:徽州三雕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木雕作为徽州三雕之一,在题材选择上多数借用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瑞兽珍禽等。在众多美好寓意的题材中,将喜乐感融入徽州木雕,用刀与木完成审美和功能性的结合,达到善与美的高度统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反映了古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  关键词:徽州木雕;木雕题材;喜乐风格;馆藏木雕赏析  1 徽州木雕溯源  在历史上,徽州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独特的
摘 要:中国传统古籍所用纸张耐久性较好,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说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流通时间长了,由于自身和外界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最常见的损坏有书衣破损、订线脱落、书叶破损、书函破损等。针对书叶破损的修复是修复中最主要的工序,因为书叶不仅数量最大、用时最多,而且是决定一部古籍修复成败的关键和基础,修复技术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书补破工作的处理。文章结合实际修复工作,分析古籍
摘 要:明清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农业经济发展到极盛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辉煌,商业贸易也在各地蓬勃开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以血缘宗族、同乡情谊、行业信义为纽带联系而成的跨区域大商帮。汾商作为晋商的一个支系,崛起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前中期。由于汾阳与晋商核心发祥区域祁太平在地理上毗邻,受“敢为天下先”的晋商精神的带动与鼓舞,汾商成为晋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汾商与祁太平商人把张家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