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钟嵘的“滋味”说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vf170073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滋味”说是钟嵘《诗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前人“味”论的思想成果,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理论范畴。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滋味”的溯源;“滋味”说的内涵;“滋味”说对后世诗学的影响。
  关键词:钟嵘;“滋味”说;溯源;内涵;影响
  钟嵘是我国齐梁时期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所著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他在《诗品序》中阐发了他的基本文学思想,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以及诗歌创作与鉴赏批评的理论,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一个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
  一、“滋味”的溯源
  “滋味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最初只是一个生理概念,逐渐上升到哲学概念,到钟嵘这里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正式定型。“味”在先秦时期亦被用于思想文化领域,老子就把“味”作为一个哲学术语而用于阐释体道的方法。又有孔子以“味”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论语·述而》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为斯也!”孔子把音乐欣赏的愉快感受同“肉味”相联系,将“味”引入了审美体验的领域。
  魏晋南北朝,以味的概念评论诗文渐成风气,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直接把“味”这个概念引入艺术审美理论中,提出了“澄怀味象”。即在对大自然的山水美景进行审美时,在对描绘大自然的山水画进行欣赏时,就应该以一种摆脱了世间一切利害欲求的自由而愉悦的审美心境,去观照和体味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蕴,来达到“畅神”的目的,使心胸无限宽广、喜悦。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情采》篇中,批评“为文而造情”诗文,“繁采寡味,味之必厌”,而《明诗》篇称赞“张衡怨篇,清典可味”。诗之“可味”或“味之必厌”,是一种审美的心理感受。从“寡味”到“可味”,再到“味深”,再到“余味”,其美学思想层层深入,并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
  二、“滋味”说的基本内涵
  “滋味”说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只有回答了怎样使诗歌有“滋味”这个问题,也就把握住了钟嵘“滋味”理论的基本内涵。
  1.以“形象性”作为诗歌创作的前提
  钟嵘从语言艺术的文学性出发,尤其从诗的诗性出发,强调构成诗的“滋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形象性。诗必须借助语言形象才能產生“滋味”,文学语言、诗语言必须形象化才能有诗味。钟嵘指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之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2.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所谓“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钟嵘认为唯有“直寻”才是最佳途径。
  3.以“赋、比、兴”为具体创作手法
  钟嵘指出“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首先是对传统的赋、比、兴方法进行阐释和界定,使赋、比、兴无论是作为一种方法、还是一种文学主张来使用都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都应与“滋味”相关。
  三、“滋味”说对后世诗学的影响
  《诗品》作为中国百代诗话之祖,其诗学思想为后人所继承。在唐代,受钟嵘“滋味”说影响较为突出的诗论家是司空图,他所提出的“韵味”说,即诗歌应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将“滋味”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评价诗最难的地方在于“辨味”,只有“辨于味”,然后才“可以言诗”。司空图论“韵味”又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诸观点,这和钟嵘的“滋味”观是一致的。
  宋代诗论家张戒也是以“味”论诗,并提出了“意味”说。他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出了“情真、味长、气胜”的审美标准,他说:“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是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无于愧。”比之于“滋味”说,张戒将“味”置于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意、韵、气并置,深化了对诗歌艺术形象特点的认识。
  宋代著名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说,此论与钟嵘所说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如出一辙,其受钟嵘“滋味”说之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明代亦有不少以“味”论诗者,如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云:“诗宜悠远而有余味。”谢榛《四溟诗话》认为诗歌应该“涵蓄有味”等等,这些与钟嵘之“滋味”说都是相类似的观点。清代以“味”论诗者更多,如叶燮《原诗》云:“夫诗纯淡则无味,纯朴则近俚。”袁枚《随园诗话》曰:“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然后可与论诗。”他们的论述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钟嵘“滋味”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批评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黄萍.从“滋味”说的发生历程看时代的审美意识[J].
  [4]陆机.文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8.
  作者简介:
  宋丹丹(1992—),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为表现对象,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文化根基,美学理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本论文通过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研究,在历史起源,文化根基,创作理念,表现方式来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比较  1历史起源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晋,这在历史文献资料中不乏记载
期刊
摘 要:大画幅摄影是众多摄影创作方式中重要表现方法,以出众的成像质量,可自由控制景深以及可拍摄大尺寸照片见长。大画幅照相机是其承载体,一直被人们看作是专业级摄影人所使用,在数码时代的巨大冲击之下,大画幅摄影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它的独特魅力和卓越的表现力足以让它在摄影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大画幅相机,尤其是使用底片为4×5英寸的大画幅相机在当代仍然有非常多的攝影师及爱好者
期刊
摘 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在道家哲学和玄学家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撰就的一部著作,强调的是自然淡远的审美情趣,而最能体现这种道家思想和审美基础的就是“冲淡”品。“冲淡”可以说是二十四品中诸品的精华所在,它的审美特征在诸品中都有所体现,因而成为中国诗史上特有的一种美学风格。  关键词:“冲淡”;《二十四诗品》;其它诸品;审美特征  谈到“冲淡”,我们就不能不提“雄浑”。“冲淡””与“雄浑”分列《诗品
期刊
摘 要:梁志天,作为室内设计巨匠,现在几乎成了现代简约风格的代名词,他的作品惯用高级灰等色彩表现冷峻的现代感;爱马仕,奢侈品中的贵族,始终保持着奢侈、保守、尊贵的定位,其产品一直以热烈的橙色系为主;这两者看似毫无关联,甚至有些矛盾,但在苏州保利独墅样板间的设计中碰撞在一起,迸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关键词:梁志天;爱马仕;软装;设计  梁志天(Steve Leung),香港十大顶尖设计师之一,作
期刊
摘 要:社会历史,就是人们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要研究社会历史過程,必须把“现实的人”作为研究出发点。本论文采用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论,研究欧洲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兴盛的发展史,解决欧洲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发展兴盛中,历史主体发挥决定力量的重要作用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论;人民群众;现实主义;杰出人物  一、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论在研究现实主义绘画兴盛
期刊
摘 要:传统民间图案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为平面设计提供大量素材,给设计者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民间吉祥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艺术创作价值。它给设计者带来的灵感上的启示意义重大,有选择的借鉴传统民间图案中的精髓部分到设计当中,才能设计出出色的作品,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关键词:吉祥图案;平面设计;应用创新  中国的传统民间吉祥图案,源远流长,流传甚广。在历代岩画、石刻、石雕、画
期刊
摘 要:工笔花鸟画在宋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写实高度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既有宋代统治者政治方面的考量,也有绘画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但最大的因素还是宋代画家对写实性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花鸟画的写实性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就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写实性与当代相对比,以期总结出工笔花鸟画的写实性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宋代;工笔花鸟画;写实性;当代  一、绘画材料的变化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
期刊
摘 要:世界水彩画的繁荣发展与英国水彩画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约翰亚得利是英国的著名水彩画家之一,自学成才的水彩画家约翰亚德利近些年来持续的受到中国美术界的关注,他松弛的画风颇受人喜爱,是英国当代印象派水彩画家的典范。本文首先对亚德利的生平及其水彩历史进程进行了一番简要的概述,然后重点从创作理念、构图、技法、色彩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其风景水彩画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亚德利;水彩画;创作特点  一
期刊
摘 要:包装设计和社会文化是互动的,包装设计的审美意识表现,吸收了社会文化的底蕴;同时社会文化又由于包装设计的审美意识的创新和发展,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茶叶是具有中国典型文化意义和文化形象的传统产品,而茶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从茶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茶叶包装设计的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茶叶商品的附加值,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通过茶叶包装设计弘扬茶文化,并给茶文化
期刊
摘 要:中国画构图是通过在画面上恰当地安排物象形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组织安排自己的表现对象,从而展现绘画主题,借以更好的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提升整体的美感,并创造具有形式美感的意境。中国画构图在实践中日趋完美,更有其自己的特殊规律。了解和把握好中国画构图的内涵,对于中国画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画构图特点;表现形式;构图法则;审美特征  中国画有其灵魂或意境讲究“神”、“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