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香氤氲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日厨房
  暑夏的厨房不堪炎热,连吃饭都马虎了。
  如今立秋已过,天气便凉爽起来,终于能让人安稳地坐在饭桌前吃顿早餐了。但比起秋天,我还是喜欢春日多一些。特别是春到浓时,天亮起愈早。阳光打在窗帘上,又照在床头,总以为是自然醒。睡意不及过冬,时常早早就起床准备早餐。
  南方人多口味清淡,我亦不例外。最中意的早餐不过是清粥咸菜,或再多些海鱼片。这海鱼片是春令从家乡小镇带来的,原是压扁晒干的鱼肉,食用前稍用温油煎黄,味香有嚼劲,配着白粥总是余味不绝。春寒料峭,吃一碗热乎乎的白粥,晒着温和的暖阳,再舒服不过。
  朋友常笑话我是布衣命,总喜欢吃酸菜、咸鱼和清粥。我倒喜欢这样的形容,从小习惯了柴火饭,反倒对山珍丰肴没有多大胃口。鲁迅先生笔下《三味书屋》中的“三味”,自古便有另一层意思,“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能真心在布衣菜根中得到满足,也不是一件坏事。


  南方炊烟
  食物的味道是回忆里很大的一部分,而父母熬的粥又是味道里最浓重的一种。
  记忆中的小镇春夜喜雨,雨后晨霭未散时,屋瓦似乎和天只差一步,山不高,却总和云雾缠绕在一起。一晌春霭后,邻里厨房的锅碗瓢盆哐啷响,小镇就此舒活开来。父母起早淘米,煮粥,鞠身在灶台上忙忙碌碌。等我洗漱好,衣冠整齐坐在饭桌前,就能喝上润口暖和的白粥,煎一个荷包蛋,配一碟母亲做的酸菜,早餐吃得惬意又满足。这样的画面,在我成长的日子里重复了无数次。
  后来离家在外,愈加想念母亲熬的粥,缭绕的热气里仿佛还重现了那些少年时的早晨。饱满软糯的米粒,清淡又入味的肉末,拌着脆嫩的菜叶,舀一勺,小心地吹几口气,简单而温暖。后来才发现,最平常的几碗粥几盘菜,是一生最爱的味道,反复咀嚼,感动却依旧。
  以至于我后来的日子里更偏爱简单而有意味的食物,似乎这种古朴的食物才能点起我味觉里最浓重的情感。


  一碗粥道
  夏天南方湿热,岭南人大多都爱煮粥,氤氲着香气的粥总让人记忆深刻。家里通常熬的白粥比较多,白粥本身味淡,所以大多时候要配上几个菜,有荤有素,也算是补充了喝粥缺失的部分营养。只要炒菜合宜,一个夏秋季吃过来,也不觉得乏味,反而畅快又解渴。
  南方的白粥不如北方,北方的白粥大多稠糊糊,而南方的白粥定是要粥水稀溜溜才好,所以淘米下锅的时候就加了足够的水,煮沸之后用勺子搅散了结块的米粒,小火熬到米粒都饱满了,便关火焖至软糯。盛出来的白粥,米粒颗颗分明,粥水清稀。南方是最爱这样的白粥的,没胃口时倒一点榨菜,还能喝几大碗。
  后来一个人住,总觉得喝粥要比吃米饭舒服,哪怕身边的朋友都说喝粥不顶饱,然而我还是乐在其中,也不觉得饿。有时候一个人吃饭,懒得再炒菜,便直接熬成瘦肉粥。特别是冬天,一大碗下肚,身体暖暖的还直冒汗。
  煮瘦肉粥的方法因人而异,大多数是白粥煮好后再放生肉一起熬,我习惯称之为“清汤瘦肉粥”,这么熬肉末出油少,做法也方便。不过我自有另一种方法,暂且称为“混汤瘦肉粥”。通常是白粥煮好后小火熬着,另起油锅爆香姜丝,然后放入肉末炒散。等肉末变白,便加点料酒和盐炒到肉末微黄,最后撒一点葱末调味。炒好的肉末连葱姜带油一起倒进粥锅,拌匀了继续熬着。没一刻钟,粥慢慢变稠,香味也渐浓,这时便可以适当加盐调味了。这样熬出来的粥稠稠的,还带着少许香喷喷的混汤。相比清汤瘦肉粥,加姜葱爆炒过的肉末味道要更香浓,尤其是炒出来的油水拌入锅里会让粥更加入味。
  在混汤瘦肉粥的基础上,其实可以增加其他食材熬成更丰富的粥。比如煮好白粥后,加入焯水的玉米和胡萝卜丁,随后再加入炒香的肉末,可以熬成玉米瘦肉粥。虽只是简单的补充,却多了玉米的清甜,一碗粥的味道便愈加饱满,没出锅香味就已经漫出来了。
  对于素食者,哪怕只放素菜也未尝不可,素菜一样能熬出好粥来。记得有一次在外面点了一锅蔬菜粥,也是混汤粥带了点蔬菜。后来回家也自己动手,一样的煮好了白粥,不同的是白粥要单独熬到浓稠,出锅前剪碎了生菜叶子,加盐拌进粥里用余温焖上一会儿。这样的蔬菜粥素净清淡,特别适合在春天与秋天里煲上一大锅,爽口醒目。另外在混汤瘦肉粥的基础上熬出的蔬菜粥,味道也很好。蔬菜新鲜脆嫩,拌在混汤粥里清香入味。
  两种荤素蔬菜粥煮了好几次,总是意犹未尽。通常早上来不及做早餐,前一晚就把混汤瘦肉粥熬好了,早上起来开了炉子热一会儿,味道一点没变。或者再摘几片菜叶子,焖进粥里,吃起来清爽香甜,好过屋外叫卖的早餐。
  母亲说:“若不嫌麻烦,一锅白粥也是能熬出许多花样的。”不同食材会碰撞出新的味道,或好或坏。有一些食材的搭配是即成的、经典的,可以完完全全地传承下来,而独特新奇的另一种味道便需要自己下厨去琢磨。一锅白粥本来乏味,但若用心,一锅白粥也能有不同的新意。
  这些下厨过程中接收到的小道理,时常会让我在发呆思考的时候想起来。厨房对我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饭饱,而在我成年之后,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被我体会到。那么多年,父母下厨是基于生活和饭饱,在他们或更多人看来,做饭仅仅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我在读过那么多书之后,会开始思考下厨与生活之间的意义。下厨的那些小路子,是不是又跟我们的生活如出一辙?
  但至少我看懂了一点,生活本身的乏味,原来是可以被自己的努力改变的。
  就跟这一锅乏味的白粥一样。

其他文献
A  通感,又称移觉。是说,用形象的语言将人的听、视、嗅、味、触等不同的知觉互相交错沟通。  广义来说,通感应该不仅仅是指通过语言的形容来将人的种种感觉一一打通,还包括了但凡和一个客体有了接触,无论触及的是文字、事物亦或是其他,从一个“觉”衍生到其他的“觉”,比方说睹物思人,比方说在炎炎夏日里看到湛蓝色会感到沁凉,比方说吃进嘴里的食物勾起了自己“回家”的情绪。  那么,一说到“回家”,你会想到什么
期刊
她回忆他是,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一副老式大眼镜,谈不上风度翩翩,却面容清癯,有如炬的目光。  他念及她是,娇小玲珑,温婉聪慧,性格和善,面容白皙、清秀的南国佳丽。  1932年,水木清华,他们一见钟情。  她是杨绛,他是钱钟书。一个是书香门第的才女,一个是出身名门的才子。她称他默存,他唤她季康。门当户对,佳偶天成。一段旷世情缘虽是缘起自由恋爱,却也避不开传统中国喜事的礼尚往来。  杨绛曾说
期刊
一茶一会,聆听古树传奇  阿智和小夏徜徉在云南古城斑驳的石板路上,看着午后的阳光从道路两旁的房檐间穿过,洒落一地金黄。他们的视线被一舍古朴的茶馆吸引,两双眼睛闪烁着兴奋,疾步走进。茶馆老板是个中年纳西族人,淳朴睿智,热情好客,招呼两人落座。  像很多来旅行的青年一样,二人兴奋地拍起了照片,估计是为发微博和朋友圈积累素材吧。正在他们对着茶馆内原木桌凳和桌上安放茶具的草甸各种拍摄时,一个声音传来:“孩
期刊
毛色纯黑的小公驴,一路欢畅地晃在逼仄的乡间小路上,驴背上的喜婆,口里含着烟袋,不时地深吸两口旱烟。一段并不遥远的距离,在这歪歪斜斜的蹄印串联下,两个本来陌生的青年男女却要由此牵手相携,厮守终生。  理想的爱情,是“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守望,是一诺相许相守以死的坚贞。从古风上邪的“我欲与君相知”,到诗经中“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从卓文君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到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
期刊
老友接连失恋,找我倾诉,每每均以不醉不归告终,痛诉婚之昏事。  不知为何如此用心甄选之后却依旧会错过或者失去。面对一段爱情,或者面对一段即将通向婚姻的感情。太多的人,在等待太久,经历太多之后,总是不会隐忍那个并不如意的一见之情,宁可断然否定这初识的不完美,由此丢弃渐入佳境的勇气。但是,有哪一份爱,不是悉心修炼来的?  难道是爱情并不美丽,还是说人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爱情美好与否的评判虽然感性,
期刊
每一个如花似玉的年华,总会有无数少女憧憬着一生只有一次的婚礼,不用太隆重,只要看着身边的那个人,内心喜悦平和便足矣。曾向往过有着黏黏海风气息的海边婚礼,纯洁的白纱,神圣的牧师,漫天飘洒的玫瑰花,还有海浪沾湿裸露的脚丫,希望自己是那个温婉的新娘,可以笑得一脸幸福。  有一天,不期然遇见了一场别人的婚礼,竟转变了自己的喜好。大红花轿、大红双喜、龙凤呈祥的信物、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穿“凤冠霞帔”,拜天
期刊
传统婚俗,仪式繁琐,如“三书六礼”,后虽不断简化,也很难坚持至今,多始于传统,终于传统,兴于传统,亡于传统,统是统过,没能传下来。  回门是个例外。  回门就是新婚后新媳妇第一次回娘家。风吹着杨柳哗啦啦,小河流水哗啦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胖娃娃自然生不出来,跟着一起去的,是胖娃娃未来的爸爸。  回门最早来自于反马礼。“反”是通假字,通“返”,反马等于返马,其实就是还马。为什么要还马呢?因为新
期刊
江南的弄堂是温情的,似一个家庭主妇穿着棉布碎花睡衣,蓬松着马尾做家务的感觉,有一股丝丝入扣的肌肤之亲。它有着触手的阴凉和暖煦,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一砖一瓦,墙角的一株野草一星半点野花,都留着些窃窃私语。  弄堂里每日都藏着免不了要说的家常话。窗台、屋檐、一件衣衫、一只小猫小狗,永远是一副要钻进人心里去的样子。江南弄堂里的人情味有点像是从日常生计的间隙中进出的,墙缝里开出黄花的草丛,是稍不留意
期刊
胎骨厚重,器内外施釉,微微泛青。敞口,束颈,溜肩,鼓腹,卧足,底足打磨光滑,底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款。颈口青花如意纹、肩绘暗八仙【1】,腹部主题为八仙过海,头顶青云红日,船行碧波之上,白釉地粉彩饰人物楼阁纹图案。卧足处为蕉叶纹。图案喜庆,器型规整,制作精细,一看便让人爱不释手。  漂洋过海,荣归故里  这是只青花粉彩【2】的天球瓶,由吕林先生从英国的竞拍会上竞得,并漂洋过海将它带回。高50厘米,
期刊
结婚这件事,自古都是需要成本的。古人结婚讲究“三书六礼”,看起来是程序,其实,还是成本。  “三书六礼”主要就是“六礼”。“三书”相当于附带的文字证明,是“六礼”过程中必须的聘书、礼书和迎书。在“六礼”的六个程序中,捎带着就办了。“六礼”具体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把大象放冰箱里也就分三步,乘以二,才能把女人娶回家。  没有纳采问名的婚姻等于耍流氓  纳采等于求婚,“六礼”中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