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大山女孩的“校长妈妈”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an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她帮助1800多名女孩儿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她用教育事业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付出一生。今天,致敬张桂梅校长!
  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她被学生亲切地称作“张妈妈”。
  “太天真”的梦想
  华坪女高在华坪县城边的一个小山包上,学校的大门并不阔气,教学楼的墙面也已有些斑驳。这所其貌不扬的学校,曾是张桂梅遥不可及的夢想。
  张桂梅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大理一所中学教书。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39岁的张桂梅便主动申请从热闹的大理调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工作。到华坪县教书后,张桂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说,一打听才知道,有的学生去打工了,有的小小年纪就嫁人了。
  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更是让她痛心不已。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呆坐在路边,满眼惆怅地望着远方。张桂梅上前询问,女孩哇的一声就哭了。“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女孩一直哭喊着。原来,女孩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张桂梅气冲冲地来到女孩家,对她的母亲说:“孩子我带走,上学的费用我来出。”可女孩的母亲以死相逼,张桂梅实在拗不过,只能放弃。“后来我再也没找到她,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张桂梅说。自此之后,一个梦想渐渐在她心中萌生: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但这个梦想很快遭到身边人的反对。“我是给她泼冷水最多的人。”华坪县教育局原局长杨文华回忆说,“虽然她让我很感动,但我知道办一所学校有多难。”
  2004年,张桂梅和杨文华一起出差。一路上,她反复讲述自己的梦想,想说服这位局长帮忙。“她太天真了。”杨文华说,张桂梅当时只是一名一线老师,没有管理经验,对建一所学校毫无概念。
  杨文华不知道,张桂梅当时已连续几年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荣誉证书复印了一大兜,在街头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放下尊严募捐,换回的却是不理解和白眼,还有人说她是骗子。
  几年下来,张桂梅几乎要放弃了。直到2007年,她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她的梦想才出现转机。张桂梅平时很少买衣服,每件衣服都穿了好多年,直到磨得发白破洞才舍得丢。临去北京前,县里特意资助她7000元,让她买一身像样的正装,可她转手就用这笔钱给学生买了台电脑,自己穿着一身旧衣服参会。一天早晨,她正急匆匆往会场走。忽然,一位女记者把她拉住,悄悄对她说:“摸摸你的裤子。”张桂梅一摸,穿了多年的牛仔裤上有两个破洞。“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张桂梅说。那天会后,她和这位记者相约聊了一整晚,把所有办校的苦楚都倒给了她。不久后,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的报道发表出来,张桂梅办学校的梦想马上受到关注。
  2008年9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首届共招收100名女生。开学那天,张桂梅站在唯一的教学楼前,泪流满面。
  一所没有“门槛”的学校
  对于大山里的女孩们来说,华坪女高没有“门槛”。从建校第一天起,张桂梅便定下规矩:学费、住宿费等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费。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便基础很差,中考分数没过线,也全部招进来。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线下”生。
  学校生源差,教学条件更是十分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满是杂草。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在另一间教室睡觉,吃饭、上厕所都只能去隔壁学校。
  “她心里着急,如果等学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杨文华说。
  学生入学了,张桂梅却犯了愁。“有的学生考试只能考几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张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在华坪女高,学生雷打不动每天5时30分起床晨读,晚上12时20分自习结束才上床睡觉,连吃饭时间都被限定在15分钟。十几年来,张桂梅不仅每天陪学生自习到深夜,还一直住在学生宿舍。“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她说。
  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和学生入学成绩相比,华坪女高创造了一个奇迹。”杨文华说。至今,华坪女高已送走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从这里考入大学,学校不仅一本上线率高达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还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张老师,我们要去西藏当兵了。”今年9月,张桂梅接到两名学生的电话。原来,在大连读书的冉梦茹和在桂林读书的刘敏相约好了,要去西藏当兵。
  “海拔那么高,你们怎么受得了?”张桂梅问。
  “不是您鼓励我们去艰苦的地方吗?”学生笑嘻嘻地回答,“放心吧,我们不会当逃兵,不给您丢脸。”
  几个月过去了,两名学生已经正式入伍参加集训,张桂梅还时常念叨着她们。“我一直教育姑娘们要报效祖国,可真去这么艰苦的地方,我又心疼得不得了。”她说。
  “张老师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学生坚韧、感恩、奉献。”杨文华说,华坪女高的学生出去后都像张桂梅一样,能吃苦、肯奉献,很多学生毕业后都去了艰苦地区。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的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了母校,成为一名数学老师。“没有女高,就没有现在的我。”周云丽说,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里靠残疾的父亲和年迈的奶奶种地卖粮,供她和姐姐读书。“当我听说有位好心的老师建了一所免费高中时,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2015年7月,周云丽大学毕业。当时,她已经考上了相邻县一所中学的教师岗位。但听说华坪女高缺老师,她毫不犹豫就放弃了正式编制,回到母校担任代课老师,直到一年后才考试转正。
  “这都是张老师教育我们的,自己强大了,也要记得去帮助别人。”周云丽笑着说。
  每天上午课间,歌剧《江姐》的经典选段《红梅赞》都会在校园里准时响起,这是她最爱的歌曲。学生们齐声高唱,她偶尔也会哼上几句: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向阳开……
  这是她的信仰,也是她的一生。(来源:新华社)
其他文献
12月1日,“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 在北京圓明园举行,历经160年漂泊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故里”,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马首铜像在“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后由何鸿燊先生出资购得,并于2019年11月将其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人民图片网 陈晓根/摄)。
期刊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11月24日公布,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种种“痛点”“难点”,提出解决方案。方案能否解决老年人的困扰?帮助他们跨过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鸿沟”,我们怎么做?  不会用“健康码”,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常常受阻?  【听老人说】疫情以来,扫码通行成为必须。但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扫码的老年人而言,“健康码”却成了日常生活的“拦路虎”。  
期刊
植树节的历史在中国不过短短百余年,但古代中国植树的传统可谓历史悠久。中国地大物博,植被丰富,热爱大山大河的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每一株树苗的喜爱。那么,中国人为什么爱种树呢?除了今天的环保诉求,还有其他原因吗?  1915年,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上书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周自齐,希望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改善中国林业不兴的窘境。是年七月,经过孙中山倡议,北洋政府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在政府和学校等机构
期刊
策划/执行 晚 风  无健康码出行不便,网上挂号、网上就医、网上购物“障碍”重重……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更多人享受便利的同时,却在老年人面前划出一道无形的“鸿沟”。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條具体举措要求,帮助老年人更好地
期刊
一端是日益扩大的老龄人口,另一端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面向未来,全社会应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鸿沟”,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人口发展处处长王谈凌这样说——  帮助老年人搭上智能技术便车  《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痛点”,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
期刊
“孙儿们,爷爷觉得人活这辈子就像酿一回酒——从端午踩曲到重阳下沙,一百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容不得马虎。”2018年5月25日,在央视《信中国》节目上,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担任信使诵读了茅台集团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他三个小孙子的一封信。  信中诸言,字字肺腑。这封信里,似乎还能闻到茅台的酒香。  现年61岁的茅台集团首席酿造师严刚,这位土生土长的茅台镇人,从踏进茅台酒厂的那一刻起,就立志用心
期刊
朋友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她的老公是从某单位离职后,很少出去做事,在许多人眼里,这样的男人就是吃软饭的。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的男人在家还不做家务。洗衣、做饭、拖地,所有关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务活,都是朋友包揽。就算朋友在单位和家庭之间忙得连轴转,他都不愿做一顿饭,每日三餐都是朋友亲力亲为下厨做好,送到他面前,待之如宾。若朋友工作忙,没有时间回家做饭,他就去下馆子。周围的亲友见他家男人这样,都劝她
期刊
黄福德,1952年出生,1998年担任仁怀市委常委、武装部政委。从军31年,2000年退休后,担任仁怀市关工委副主任至今。  2000年,黄福德担任仁怀市关工委副主任。从他曾经在沿河自治县兼任过五年关工委委员开始“大手牵小手”以来,这一牵就是20多年,夕阳托朝阳,夕阳更绚丽。  上级分配他负责乡镇组工作。工作对象在仁怀全市20个乡镇(街道)及其174个村居,每年都要深入各乡镇二至三次。经过多年的辛
期刊
最近火起来的“带货”一词,特指社会名人或公众人物对某一商品有意无意的助销,甚而引发大面积流行、热销。不过,“带货”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一样有不少“带货红人”,没有网络,照样掀起一波波爆款流行风潮。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听过,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被当时称颂,造成争相购买,以致“洛阳纸贵”的局面。那么左思是如何凭借卓越才华写下《三都赋》,从而间接带动洛阳城纸的供不应求呢? 
期刊
12月5日,张伯礼院士一张首度公开的“偷拍照”引发网友热议。这是他在摘胆手术后第三天被学生偷偷拍下的照片。当时,张院士在参加一个疫情研讨的视频会议。据张伯礼的学生黄明回忆:“当时张老师刚做完手术,还非常虚弱、疲惫,由于担心被远方的同事看到,他就找来一件黑色外套,把拉链拉到最上面,把病号服藏住,然后才参加会议。”这个感人的细节很快冲上热搜。  张伯礼说:“从这个病以后,知道自己真是老。但是割胆留决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