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和热拓鱼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92zhangshu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我在学校里的功课还是差得没法提,但因为经常去图书馆,便渐渐觉得自己好歹也是个读书人,隔几天便借来一些书,深更半夜地看。我们一家人都是夜猫子,父母晚上在剧院演出,回家一般是十一点多了,待他们进门,我便把《金银岛》《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之类的闲书,偷偷换成课本,怕他们责备我晚睡,做出一副刻苦学习的样子。每次看到我在小台灯下伏案读书,或是趴在被子里“钻研”,我妈都会叹口气:“孩子都这么勤奋了,成绩还上不去,是因为我们生他太晚了吧?”然后怜爱地摸着我的头,不停地叹气。我都不敢看她,怕看到她的眼泪又在眼眶里打转。我爹总是不以为然:“学习不好没事儿,笨也没事儿,他长大只要能够自食其力就行了。”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种没有背负太多期望的环境下快乐地度过的,后来长大了,想要感谢他们的教育方式,我爹倒很坦白:“我们是真没想到你还有今天。”
  话扯远了,还是得拉回来谈谈我的读书人生涯。每次我去少年儿童图书馆,都要穿过吴江路菜市场。后来以美食街闻名的这条路,那时是一个狭长的路边菜场。
  走出菜场的最后一段就是威海路南京路口了,要去的图书馆就在马路对面。最后这段路两边是卖鱼虾的,当时市区里是吃不到鲜鱼的,菜场里多是海鱼,全是死了的,用冰块冻着,腥臭的污水流了一地,味道实在刺鼻。我平时也不愿停留,总是紧赶几步就走过去。本来我对这段路应该是没有什么记忆的,陪我妈去买菜时也很少走这一段——鱼虾价格贵,还常常买到不新鲜的,她总觉得不划算。但有一天路过这里,发生了一件彻底改变我这个读书人命运的大事情。
  那天从图书馆出来得早,大约四点半。菜场卖海鲜的路口被一辆卡车堵住了,几个粗壮的工人正要从卡车上卸货,装在竹筐子里的是一筐筐海鱼,几个弯腰驼背的老阿婆不知道为什么在一旁围着。我以为是和我一样被堵住的路人,正盘算着要不要绕路回去。这时,工人们开始卸货,他们挥舞着手里的一种铁钩子,站在车下一钩子便钩住竹箩筐的边缘,然后一使劲把整整一筐鱼从车上拽了下来。也许是多年来一直这样干,已经熟练到成为一种极富观赏性的动作,在我记忆里简直可以媲美武侠片中的招式。被钩住的鱼筐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甩着一线腥水,自上而下落在湿滑的地上,然后径直滑入路边的冷库。烟雾弥漫的冷库里早有人接着,顺着惯性把这些筐排放整齐。
  整个过程流畅无比,短短几分钟,一卡车几十筐鱼便从车上被甩入冷库。在这彪悍的装卸过程中,几十条小鱼在鱼筐落地的瞬间被震了出来,滑得满地都是。趁工人们合上卡车后挡板,再点一支烟的工夫,那群貌似枯朽的老阿婆,突然如矫健的鱼鹰般从四面八方扑上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捡那些滑落的小鱼。场面瞬间就乱了,工人们笑骂着也不阻拦,有的阿婆甚至钻入卡车下。我正是喜欢胡闹的年纪,看到这种场面便丢了读书人的斯文,加入这场混战。
  阿婆们早有准备,都带了装盛的东西,有的一眨眼便装了半网线兜的鱼,咧着缺了牙的嘴笑得风雨飘摇。我经验不足,只捡了三条极扁的鱼,又滑又湿地捏在手里。几个工人抽完烟,也笑骂够了,便上了卡车,从窄窄的路退出去了。我站在路边还没从狂欢里回过神来,一个阿婆看了看我手里的鱼,笑眯眯地说:“热拓鱼(舌鳎鱼),蛮好,回去叫你姆妈做面拖鱼去。”
  我双手托着三条鱼走回了家,正赶上我妈下班回来,我轻描淡写地把这三条鱼的来历和她说了。没想到,我妈听完竟哭了,这可把我吓坏了,我妈爱哭我是知道的,只是这回实在搞不清楚因为什么。
  我一再解释这不是偷的,真的是捡的。我妈这才破涕为笑,又开始摸我的头,嘴里喃喃地说:“知道你不是偷的,我哭是高兴啊,我儿子长大了,已经懂得顾家了。”当天晚饭,我妈按照我的嘱咐做了面拖热拓鱼,并在饭桌上向我爸爸、姐姐和外婆郑重其事地宣布,今天这鱼是我为家里捡来的,一分钱没花,我也知道顾家了。
  他们几个听了也纷纷表态,现在回忆起来估计他们都是串通好的,为了鼓励我。我当时心里乐开了花,觉得自己一个长年吃闲饭的笨蛋终于有了报答父母的机会,从此就是个有用的人了,顿时觉得前途光明,人生有了价值。那天晚上,那几条鱼好吃的啊,让我至今难忘。
  从此之后,一个读书人便开始了每天按时去菜场捡鱼的生涯。可惜好事并不是天天有,一开始常常扑空。时间长了我便摸出规律,什么时候有卡车来,什么时候是什么品种的鱼,最终做到了“贼不走空”,一拿一个准儿,甚至早上出门的时候便可以宣布今晚可以吃面拖热拓鱼。有几个月的时间,家里的荤菜全靠我。后来大约菜场发现了这事儿,开始“整顿野蛮装卸”,好像是这么个词儿,我记得冷库门口还贴了条标语呢,老阿婆们便散了,我也重新堕落成了吃闲饭的废人。
  长大以后谈起自己小时候功课不好,我常常会骄傲地补一句:“幸亏我爱看书才不至于一事无成。”这其实是一种侥幸之后故意轻描淡写的撒娇吧,这样的话说多了,自己竟也信了。后来冷静想想,哪里是看几本故事書就可以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对一个孩子来说,生活里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有用的书,那小菜场里的一切岂不也是生动的教育——贫乏时期珍宝一般的肉菜鱼蛋,那些一分一厘的斤斤计较,那些和我一起抢鱼的阿婆,妈妈的眼泪,当然还有热拓鱼。正因为这一切,我今天才成了一个读书人。
  (吃猫的鱼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间卧底》一书,沈 璐图)
其他文献
小时候,冬天黄昏出校门,便会遇到埋伏:卖烤山芋的小贩立在路旁,橘色火焰暖着眼睛,山芋的香味温润醇厚,仿佛蓬松的固体,塞鼻子,走喉咙,直灌进你已经饿空了的肚子。无法抗拒,掏钱买了。小孩子心急嘴馋,捧着烤山芋,烫得左手换右手,也不思考一下,手都受不了,口腔如何忍耐,只顾撕开烤脆了的皮,一口咬在烤得酥烂、泛着甜味、金黄灿烂的山芋上,觉得像一口咬住了太阳。第一口总是特别软糯好吃,第二三口,就稍微腻了——舌
期刊
这是一个因为失眠而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18世纪中叶,俄罗斯派到萨克森宫廷的大使凯塞林伯爵,雇了当地一位钢琴家哥德堡担任他的私人乐手。一天,这位伯爵无论如何都睡不着。或许是想起了自己常常在宫廷音乐会中打瞌睡的经历吧,伯爵就将哥德堡叫来,看他能否演奏什么催眠的音乐。哥德堡还真没接过这样的任务,试了几种不同的乐曲,都未能让伯爵入睡。  担心未来几天还要承担同样任务的哥德堡,便去向他的老师求救。当时在萨
期刊
英国一家卖场对背景音乐和红酒种类、销量的关系进行了一项调查。商家在红酒酒柜上放了一台录音机,然后在柜台里放上同等价格的法国红酒和德国红酒。然后,一天播放法国乐曲,一天播放德国乐曲。  结果发现,在播放法国乐曲的日子,当天销售的法国红酒达到40瓶,而德国红酒只能卖出12瓶。播放德国乐曲的日子,当天销售的德国红酒达到22瓶,賣出的法国红酒只有8瓶。后来通过回访顾客发现,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背景音乐的差异
期刊
瑞信研究院发布的《2015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在中国,拥有35万至350万元人民币财富的成年人达1.09亿人,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在这个收入区间里,中国的人数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多。  这一群体对教育分工持有全新的态度,甚至不再拘泥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2016年,艾瑞咨询调查了1015位家庭年收入在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的家长。他们之中,父母共同负责教育、母亲负责教育、父亲
期刊
一  英国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个发明家在制造了很多精妙绝伦的机器之后,突发奇想,造出了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与真人一模一样,“他”甚至具备人的情感。当“他”用地道的英语说话时,人们可以听到其内部齿轮转动的声音。“他”唯一的缺陷是没有灵魂。当“他”意识到后,便追着发明家索要自己的灵魂。无论发明家走到哪里,“他”都会追随,并说:“给我一个灵魂!”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电脑因其
期刊
在冬季的大雪中行走于山路,我到小鋪里买了一小瓶一百毫升的大曲。倒也不是因为想喝,而是觉得把它放在皮包里便有份安全感,有份暖意,仿佛偷藏了一部可以发电的内燃机。  走离山道,来到一座小城。这座属于古代鄘国的小城,悠悠的、灰扑扑的。  我走到人声鼎沸的市集上,东张西望,看见一个卖酒的女人。那女人像个魔法师,紧紧看守着面前一桶桶神奇的“魔术”,眼神淡淡的,仿佛穿越时空。我走上前去一一问酒名,她也一一答复
期刊
死亡的凝视  作为印度尼西亚的独有物种,真正让鹿豚声名远播的,还是那一对华丽的獠牙。  今天人们所知道的青面獠牙、头上长角的动物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的角都有着明确的生存用途。公鹿豚长到18个月后,4颗獠牙逐渐长出。其中,下獠牙突出唇外,用于激烈对决时插入对方的下颌,好比用匕首抵住敌人的咽喉。  但鹿豚脾性温和,大多数时候并不欲致对方于死地。它们用下獠牙勾住对手卷曲的上獠牙,努力把它别断。对公鹿豚来
期刊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路面上,滴滴答答,在空寂的街上溅起回声。望着铅灰色的云层,听着四下里单调的雨声,心里涌上一种莫名的悒郁。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这小街却也不失明丽。家家户户半启着门,老人在门前择菜,小孩在门前嬉闹。在安静的老人与活泼的孩子身后,是他们各自的家。这一排临街的人家里各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如有余暇,又有闲心,便会好奇。  有一天,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虽不是
期刊
当初,她嫁给他,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男人,拥有钢铁般的意志;现在,在她的要求下,他们离婚了,因为他是一个专横、霸道的男人。  当初,他娶了她,因为她娇小柔弱、惹人怜爱;现在,在他的要求下,他们离婚了,因为她过于脆弱、不能自立。  当初,她嫁給他,因为他懂得如何努力打拼赚钱,能让她过上优裕的生活;现在,在她的要求下,他们离婚了,因为他满脑子都是事业,根本无暇顾及她的感受。  当初,他娶了她,因为她
期刊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世界到底从何而来。有人说,它肯定有一个开始;有人说,它一直存在。对我们而言,“一直”已失去所有意義,因为在“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不论我们的想象,还是我们的语言,都无法理解“没有时间”这个概念。在“有”之前存在的是什么呢?牛津大学的研究者认为,那是神圣之光,神圣之光转变成物理之光创造出整个宇宙。他们很乐于接受“大爆炸”的理论,他们会说:“对,就是这么回事。”  思考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