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原型解读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作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以其独特的黑人视角不仅向大众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熟知的世界。在莫里森众多的作品中,《宠儿》以其深刻的视角和真实的历史背景使大众深深地体会到了一次心灵上的震撼。该书也在1988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年后的1993年莫里森因《所罗门之歌》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宠儿》也是她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本文中笔者试图以卡尔·荣格和诺斯洛浦·弗莱的原型理论为基础,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宠儿》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原型形象。
  一、原型与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的定义是模糊的,根据时代,文化与主题的不同原型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原型最基本的定义是指“某种被广为接受的象征、方式、行为模式,也是被其它人复制和仿效的模板。原型通常被用于不同文化的神话故事或寓言中。”原型是广泛的,也就是说原型是具有生物性的。原型是所有人类所共享的,源于人的实际经验,是集体无意识的表达。同时原型也是可转化的,随着文化的改变,原型也有所发展。根据人类的亲身体验,我们会渐渐理解抽象的事物和某些隐喻性的表达。可以说,所有最初的隐喻性表达都是基于人身体验。
  原型批评作为西方文学批评重要的流派之一,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创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弗莱的《原型批评》一书中将这一理论发扬光大,其影响力逐渐扩大。原型批评理论主要来源于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原型批评表明称,文学的目的在于记录人类的经历。
  二、《宠儿》中原型的应用
  从几部莫里森的作品中的细节之处,我们不难看出基督教文化对她个人以及创作上的影响。而根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则可以从《圣经》中人物原型的角度去解读《宠儿》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原型。
  大母神原型又可以被称之为“大女神”,是宗法社会出现以前最受人尊敬的神明。同时,大母神也被认为是所有女神的最终原型。在原型批评理论中大母神原型也存在一对相反的人物原型形象。在《宠儿》中母亲赛斯正象征着大母神,她既千辛万苦的生下了宠儿,同时也残忍的亲手杀死了宠儿。给了宠儿生命,也亲手结束了她的希望。这相反的形象同时体现在了赛斯一人身上。
  宠儿不仅是替罪羊原型,同时她也作为复仇者形象,从小说开篇的恐怖氛围中缓缓浮现出来。复仇者原型用来表达情感,同时增强个性化。宠儿的归来是为了寻找失去的“爱”,可最终却以伤害他人的方式惩罚着众人。而宠儿这一形象也代表了美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的黑人,他们回到社会中去寻找自由,反对奴隶制带给他们的压迫,同时也让黑人同胞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
  除了替罪羊原型和复仇者原型,救世主原型也是典型的原型人物。在圣经故事中,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因为热爱众生而愿意替人类被钉在十字架上和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等等。救世主总是给人类带来生命以及希望。在《宠儿》中艾米,佩德他们无私地帮助赛斯,不在意种族和身份地位,使得赛斯免于迫害,得以生下宠儿。由于这些救世主般人物的帮助使得宠儿得以出世,可她终究难逃一死。而赛斯这一杀婴行为也可视为一种救赎行为,她帮助黑人们自我救赎,从而最终到达自由的彼岸。
  在小说中原型人物是更易于被发现的,因为大部分的原型人物都是可以追溯至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中。莫里森在小说中对圣经故事的应用也改善了故事发展的脉络,这样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使读者印象深刻。
  在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情节在《宠儿》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节。虽然大雨持续了一个月,但正是在大雨的帮助下奴隶们才得以逃离“甜蜜之家”。在小说中“下雨了”这三个字反复出现,雨水不仅象征着希望和自由,同时也象征着救赎。
  圣经中上帝不忍人类堕落,打开天窗,降下大雨,洗去污浊。上帝的这一行为也被人们认为经过受洗之后的人可以重归纯净。众所周知,诺亚听从上帝的指示,其家人与世上的一切生物免受了苦难。在《宠儿》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相同的故事。大雨毁掉了一切,只有奴隶们在雨中艰难地逃亡。佩德像诺亚一样在赛斯渡河之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她逃到一个新的地方。从细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莫里森对圣经故事的深层次理解。如果说洪水被视作冷酷无情的现实社会,那么载着赛斯渡河的那艘船则象征着给人带来生的希望的生命之舟。当赛斯面对俄亥俄河幽暗的河水时,她心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而她在这个暂时可以庇护她的栖身之所诞下婴儿,而那艘船此刻正象征“家”。
  三、心灵的自由
  莫里森在《宠儿》中巧妙的运用了原型,不仅丰富了原型的意义,也加深了小说的主题,增添了小说的魅力。通过对小说中圣经原型与神话原型的探究使得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小说和黑人文化以及历史。小说从魔幻现实入手,将读者逐渐带入到一个深刻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沉痛的历史之中。从故事的不同层面我们看到了种族歧视与奴隶制给黑人们带来的沉痛的打击,黑人女性更作为社会最底层所遭受的折磨和心灵上的创伤这种双重压迫。也正是从原型理论这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理解,莫里森和黑人种族最终得到了救赎,同时也获得了身心的自由。
其他文献
摘要:环境空间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要求环境空间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要承载一定的文化与精神功能。壁画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装饰刚好能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股需求,因此要处理好环境艺术与壁画装饰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环境艺术与壁画装饰之间的关系,表现在环境空间对壁画艺术的限定性及壁画装饰对环境空间的反作用,只有将两者完美的融合起来,才能使物化的空间具有精神性,体现出时代的精神气息
石景山区倡导的“绿色教育”是尊重生命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差异,努力唤醒与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与发展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京源学校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创造条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得以有机会参加“翱翔计划”,并从中受益良多。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特别是北京,作为特大
期刊
期刊
摘要: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出的情感有孤独、寂寞、感伤、悲凉,还有对故都之秋的赞赏,以及对故都的由衷喜爱之情等。可是面对这些复杂的情感,在不了解郁达夫其人、其事、其情以及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基础上,是很难准确体会的。所以本文对文中体现出的悲情进行解读。  关键词:故都的秋;悲情;解读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种悲凉,是一种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例如
美术,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同样,我认为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正处在花样年华,拥有着天真烂漫的笑容,拥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拥有着意想不到的能力。他们,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初一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较强的创造性,已具备一定的绘画水平,他们善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当然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内心承受能力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
期刊
摘要:在《觉醒》中,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0–1904)通过描写主人公居住场所的转变,展现了埃德娜思想意识觉醒的过程。鸽子楼作为小说中的一个具体意象,包含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象征着埃德娜的经济独立,展现其努力实现自我的新女性形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其难以挣脱的男性精神樊笼。鸽子楼的双重含义展现了处于男权社会统治下的新女性的困苦与挣扎。  关键词:《觉醒》;鸽子楼;男权社会;新女
摘要: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形似二胡但较小,琴筒竹制,直径大约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现今有蒙化学纤维织品的),张弦两根,按五度关系定弦。演奏时持马尾弓擦音而发音。其音色嘹亮、清脆、刚劲,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京胡是京剧音乐艺术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作为湖南创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慧眼前身)创始人,刚刚大学毕业的邱建华带领企业团队一路披荆斩棘、持续突围,使企业很快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仅用五年时间便将该公司打
期刊
【摘要】施工质量管理是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规范化的进行施工质量管理,能实现工程建设资源的最优配置,确保施工技术应得合理性和建筑整体的舒适性、安全性。本文在阐述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其当前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具体对策,以期有利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高效落实,进而推动建筑工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