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P-7、c-myc蛋白和β-catenin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对MMP-7、c-myc蛋白和β-catenin在胆管癌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期望能找到一种对于胆管癌灵敏、简便、实用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方法。

其他文献
胆道手术后发生假性小肠梗阻,临床上较少见且难以治疗.我院1999-2003年用纳络酮治愈假性小肠梗阻20例,现报告如下。
期刊
期刊
胃十二指肠,胆道手术有时可发生肝门部肝动脉、门静脉、胆总管损伤;肝动脉可行结扎止血,胆管再建引流也不是困难的方法,惟有门静脉损伤严重时处理较困难.笔者曾应用大隐静脉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旁路吻合取得成功,介绍如下。
期刊
两年来,我科应用软管注吸法随机对20例胆管结石病人术中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一、必须重视胆囊切除术所致的胆道损伤  在医源性胆道损伤时,90%以上是胆囊切除术所致.胆囊切除术已超过阑尾切除术或疝修补术成为普外科最常实施的手术.美国每年约施行 750 000例择期胆囊切除术,其中绝大多数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国内虽无统计数字,但由于影像诊断的进步及LC的逐渐推广,胆囊疾病的诊断率及手术适应证均较前拓宽,加以我国人口众多,每年施行的胆囊切除术必然超过此数.上海瑞金
期刊
OPSI(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在1985年武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脾外科和脾功能研讨会(以下简称脾会)上统一译为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在以后的历届脾会上是讨论热烈的话题,也是从事这方面专业医务工作者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因而至今仍有必要回顾有关OPSI的报道和研究,以引起更多学者的广泛注意.从1911年Kocher首先明确提出脾切除对机体没有危害后
期刊
病人女,49岁,2003年6月13日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住我院.术前无黄疸,经术前准备后在气管插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使用一枚钛夹夹闭胆囊动脉,2枚钛夹夹闭胆囊管,右肝下置管引流,观察2 d无胆汁血液等排出而拔除.术后1个半月未出现腹痛及黄疸.7月31日开始,出现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向右肩放射,伴畏寒、发热、黄疸,而来我院复诊,给予消炎退黄治疗无效,CT检查发现肝内胆管及胆总管上段扩张
期刊
期刊
我院从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用T管做胆肠吻合成功修复胆道损伤5例.该方法手术简单,易于掌握操作,术后并发症及吻合口狭窄机会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期刊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后假性胰腺囊肿的手术时机.方法 27例胰腺炎后4~8周出现的假性胰腺囊肿,行囊肿内引流术(早期手术组),其中10例采用吻合器行囊肿空肠吻合术.与30例病人囊肿形成后,等待24周再施行手术的 (晚期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相比,早期手术组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晚期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囊肿逆行感染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