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惧怕死亡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86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的时候,我是对死亡抱有好奇心的。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大概是上小学一年级。对死亡完全没有什么概念,只略微知道,这个人,可能以后永远见不到了。
  我母亲悲痛欲绝。整个大家庭里的人,都聚拢在院子里哭送父亲。唯有我,和别的小孩子一样,呆立在一旁,内心塌陷,不知所措,希望有人过来抱抱肩膀,安慰一下,告诉我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但是没有人这么做。我长大之后,莫名其妙的,心头总有一种罪恶感,觉得父亲的死和自己有关。再深一点的去思考,其实是为自己当时没有能力去阻止这件事情发生而感到愧疚。
  父亲去世的时候是29岁。在我29岁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以后每多活一天,都是额外的、多余的、被命运所赠送的。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内心一定是有些什么,陪伴父亲一起死去了。
  或是过早的面对过生死离别的场景,我对死亡并没有恐惧,当然,也有可能童年的心灵出于一种自我保护,采取麻木的方式阻挡了恐惧。死亡是什么?我对它有一定的好奇心。
  死亡是眼泪,死亡是冰冷,死亡是黑暗,死亡是伸出手去只能握到一片虚空?……是,好像又不是。
  少年时我常穿过乡村的一大片坟地,那里草木深邃,安静肃穆。通过那里的时候,会觉得死亡是一个永恒的居所,是争吵与喧闹的结束,是一种恒定与永久。有夕阳照射的时候,死亡甚至会有一丝暖意。
  我经历的第二个亲人的离世,是我的爷爷。如同所有身在异乡的人那样,害怕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因为那个电话,往往意味着一个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消息。
  七年前,这个电话还是打了过来。那是个清晨,我被家里的固定电话吵醒,打开手机一看,有十几个未接来电,有好几个未读短信。在拿起固话听筒的那一瞬间,内心已经明白,将要听到的,是一个黑色消息。
  乘坐回乡的火车,穿过城市与田野,铁轨撞击的声音,还有火车尖锐的鸣笛,仿佛都在提醒着将要面临的一次告别。那个时刻很难熬,心像是煮在油锅里。
  见到了爷爷最后一面。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的看到亲人的过世。死亡是真的可以看到的。它降临的速度是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如阴云压顶,如蚁阵行军。
  可以看到死亡的气息在空中以某种形状在移动,在等待最后时刻,它以俯冲的态势夺走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留恋。在一声叹息之后,剩下的就是永久的安宁。
  人到中年,死亡就成为一个你不想参加却又不得不参加的仪式。
  三年前,二婶去世了。她在街上不小心被三轮车撞了一下,受到了一点惊吓,回到家后到淋浴房去洗澡,可能是水温有点高,导致了晕厥,在无人帮助的状况下,离开了人世。这是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亲人去世,最痛苦的是孩子。我回家奔丧,二弟看到我进门,抱着我就哭,“大哥,我以后就没有妈了”……两个人泪流不止。眼泪有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但更多还是对活着的孩子们的疼惜。
  二婶小时候对我很好,经常把我叫到她家里吃饭。每次我回老家,看见我她都很开心,还像我小时候那样喊我的小名。在她去世前的那个春节,我带二婶去县城街上,给她买了一件羽绒服,她很开心。那是我第一次给她买衣服,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
  于是也明白了,对一个人好,要在他(她)活着的时候,多关心他(她),一旦阴阳相隔,就再没有机会。
  去年底,四叔也走了。同样痛苦的心理历程,又走了一遍。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他是世间一枚笨拙的陀螺》纪念他。
  四叔为了他的那个家庭,为了儿女能生活得好一些,像一枚陀螺那样不停地转、不知疲惫地转,直到自己转不动了为止。
  去埋葬四叔的时候,我和弟弟们把人们祭奠的盆花都带到了墓地上,在新坟周边挖了二十多个小坑,把那些鲜花都栽了进去,把车里的一整箱矿泉水都拆了打开,浇灌这些花。这该是四叔这一辈子,第一次收到鲜花,也是唯一一次收到這么多鲜花吧。它们在冬天枯萎,可根却留在了土壤里,春天来的时候,幸运的话,那些花还会开。
  在栽下那些花的时候,想到明年春天,四叔的墓边会开满鲜花,不禁在心头微笑了一下。
  写下这么多,其实如何理解死亡、如何诠释死亡都不重要了。
  那么多的诗人、作家,都曾描述过死亡。但每个人对死亡的认知与感受,不会是一样的。有的人很害怕,有的人很淡然,有的人逃避谈论这个话题,也有的人选择直面。
  死亡是即将到来的日子。时间不过是一把尺子,可以丈量与死亡之间的距离。
  艾米丽·迪金森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描述了她与死亡之间的距离,按照诗歌里的描述,是在一辆马车上同车乘坐,她用轻松甚至有点儿戏谑的风格,来讲述她对死亡的态度。
  “我们缓缓前行,他知道无需急促。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他的礼貌”。我在这首诗里,读到过世的亲人,也读到了自己。
其他文献
我用电脑写作是在1996年。当时我还在工厂工作,因为我文章写得好,厂长专门为我配的,是一台进口的“康柏”,一万五千多元,机子非常重,操作系统是古董级的windows3.1,而且是英文版的。  有了电脑后,我写文章的速度突飞猛进,效率大大提高。当时Email还没有普及,文稿需要邮寄,厂里又给我配了“爱普生”针式打印机,文稿写毕,键盘一敲,清清爽爽的稿件就打印出来了。当大多数作者还在用手抄纸投稿的时候
期刊
在国人眼中,法拉利就是超跑的代名词。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匹红鬃烈马突然出了一台六缸车。在它面前,三缸奇骏也显得没那么离经叛道了。  回望过去,上一台六缸法拉利还是1974年停产的246GT。如果熟悉法拉利命名规则,那你肯定知道296GTB搭载了一台2.9T的六缸发动机。让人错愕的是,其总输出能飙到惊人的830马力。很显然,内燃机并不是它的唯一动力源。设计师为其装备了额外的电动机部分,得益于此,它
期刊
去莆田,是因为妈祖。  妈祖是一个人,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28年。对于一个人,28年的人生不够长,或者说,属于短促。  妈祖是一个神,她注定会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并且,影响日隆。从宋朝建隆元年(960)出生,987年升天,妈祖从人到神的转变之后,如今全世界有一万多座的妈祖庙,信众3亿多人,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这样庞大的队伍,妈祖就注定是个引人注目的神,不会寂寞。有太多的目光聚拢她的身上,这些目
期刊
麦家的家乡在浙江富阳,尽管父母都是农民,但因为爷爷是基督徒,外公是地主,当年父亲被打成右派和反革命分子。因而,年幼的麦家几乎没有朋友,周围的人都很孤立他们家。  1976年,12岁的麦家小学毕业。一天,父亲上山砍柴被眼镜蛇咬了,不长时间小腿就粗过大腿,母亲赶紧去镇上请郎中。这个名叫阿牛的郎中让人感觉非常怪,他留着一把胡子,看到路上有条蛇被打死,他会对蛇哭、对人骂,正因为对蛇有感情、了解蛇,他治疗蛇
期刊
我总是很焦虑,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也许这与我不善于管理时间有关,看了《时空错觉》及类似的几篇文章,才知道,原来与我相同感觉的人还真的不少。美国学者伯纳德·伯伦森,这位“文艺复兴”美术史权威在他90岁生日前夕,回答他的朋友:“我最珍惜的是时间。我愿意站在街角,手中拿着帽子,乞求过往行人把他们不用的时间扔在里面。”  我看不惯一天到晚趴在麻将桌前的人,不喜欢一天到晚沉溺在酒局中的人,也不赞成一天到晚厮守
期刊
海洋时代到来前,在华夏大地幅员万里的陆地版图上,能够称得上咽喉要冲的地方只有两个:一个是东北关锦防线的辽西走廊,另一个便是此刻我所膜拜的河西走廊。  34个省级行政区里,我最向往的地方始终是甘肃,仅仅是河西四郡的命名,就处处闪耀着浓郁的汉风文化底蕴以及强烈的民族自信。张掖:断匈奴血脉,张汉帝国之臂腋;武威:大汉铁血的武功与军威;敦煌:寓意着盛大辉煌之象;酒泉:因其地有泉、甘甜若酒而得名。  河西四
期刊
快速适应  2021赛季F1前九场比赛中,本田豪取六场胜利。对于本田来说,与红牛车队车手维斯塔潘共同争取赛季冠军固然令人兴奋,然而更令他们感到高兴的是,能在小红牛与日本车手角田裕毅共事。  2021赛季揭幕战巴林站的排位赛Q1,角田曾经跑出了全场第二的好成绩。正赛从第13位发车之后,以第九名的成绩完赛。这也让他成为了第一位首秀即拿分的日本车手。  本桥正充在小红牛车队担任动力单元工程师。从工程师的
期刊
月上东山,群山静卧,山林幽旷,溪水淙淙。  月色渗透林冠,洒下缕缕白雾,偶尔几声鸟啼,捣碎林中的空寂。  林边,一丛茅草陷如涡流,旋成一个小窝。一对黄獐双向而眠,褐黄色的柔毛即使在朦胧的月色下仍有光斑闪耀。看那娴静的卧姿似在酣梦,其实那竹劈般的双耳正在斜斜竖着呢!林中忽有响动,两只黄獐几乎在同一秒里睁开双眼,各各把半轮月儿吸进琉璃般眼珠里旋动,枯枝嗒嗒,败叶沙沙,不知何种走兽正在暗影中逼近。“唰”
期刊
记得是2003年圣诞节刚过,漳州处处飘荡着阵阵幽香,水仙花绽开甜蜜的笑容。来自八闽大地近30名高山族同胞在漳州进行一次联谊活动。我作为承办方有幸参加这一活动,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  那次活动由福建省台联主办,漳州市台联承办。在漳期间,同胞们先后涉足华安的二宜楼、高山族风情园、九龙壁石雕园;漳浦的“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天福茶庄”博物馆;东山的铜陵古城、东门屿等。从而尽情领略到了漳州的大自然
期刊
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漳州民间,冬季里有一个独特又隆重的民俗节“家安节”(有的地方叫“谢平安”)。“家安节”与当地农历二月的“祈平安”相呼应。“祈平安”是漳州民间一种传统的祈祷和许愿活动,平平安安是人们最大的愿望。年初,他们把这一心愿向“天公”祈求,到了年尾再高高兴兴地还愿。“家安节”,顾名思义就是家庭平安的意思,因此“家安节”的内容就是庆祝平安。每年一进入农历十一月,许多乡村就开始接二连三地操办
期刊